2018基金产品盘点:“基精”黯然“基肋”逆袭

界面新闻盘点八种基金产品迥然各异的经历,回顾跌宕起伏的2018。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刚刚过去的2018,A股震荡探底,明星基金逃不出业绩魔咒,问题个股与债券的爆雷引发基金连锁反应;一些基金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基金实现了逆势增长。界面新闻盘点八种基金产品迥然各异的经历,回顾跌宕起伏的2018。

一、债券基金接连踩雷

去年债券基金的命运可谓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在债券牛市行情的助力下,2018年债券基金整体表现要优于其他品种。数据显示,债券基金过去一年的平均收益在5%左右,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近三成。

另一方面,信用债风险事件频发。踩雷基金一日跌去近20%的净值,惊悚程度远甚于权益类产品。中毒最深的中融融丰已于去年年末清盘。如果不终止合同的话,-48%的业绩将成为全市场垫底产品。

围绕债基踩雷事件,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包括投资信用债踩雷风险、出现巨额赎回遭遇流动性风险、所依赖的第三方估值更新滞后、持仓债券信息披露欠缺、基金公司被动应对等等。

不过,在危机的下半场,我们也可以看到业内的“亡羊补牢”。去年10月,国投瑞银对“16华阳01”的估值在第三方估值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动下调76%,并限制大额资金的赎回,保护了留守资金的利益。

二、短债基金逆袭成“网红”

在去年的债券牛市中,短债基金是其中的最大黑马——2017年初仅有30亿元左右规模,如今规模超过500亿,增长15倍之多。

短债基金之所以能够逆袭,主要受益于竞争对手的“让位”。在资管新规和流动性新规双重影响下,货币基金、短期理财等低风险产品发展受到了限制。货币基金流动性变差、收益率的大幅下降,使得短债基金的“现金管理工具”价值突显,成为去年的“网红基金”。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短端利率下行并处在低位,短债基金收益率的竞争优势难再,短债基金不会再成为今年重点布局的品类。

三、定开基金成新发市场爆款形态

2017年,传统封闭式基金退出历史舞台。但封基的优点被市场认可并加以改良,形成定期开放式基金。2018年,定期开放式产品成为了新发基金市场的爆款形态。

不过,定期开放式基金的封闭期大多在两年以上,发行此类产品需要底气。基金公司纷纷亮出大牌,“绩优基金经理+一定的封闭期”成为流行爆款。如去年年初成立的三百亿“巨无霸”基金——兴全合宜,执掌者为谢治宇,此前管理的产品有口皆碑。截止至1月3日,该基金成立以来净值下跌超17%。

四、战略配售基金吸金千亿

去年年中,由华夏、易方达等六家基金公司发行的战略配售基金横空出世,合计吸金超千亿。

回顾战略配售基金的成长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先是由于CDR的推迟而备受市场争议,又因躲过股市下挫、赶上债券牛市而交出了权益类基金难见的正收益成绩单,使得舆论转向。其后参与中国人保配售,终于开启真正的战略配售之旅。

如今战略配售基金成立已有半年,这些基金即将在下周一迎来第一个受限开放申购期,个人投资者可通过场外直销机构办理申购业务,各家公司也纷纷开始启动营销宣传。

五、股票ETF逆势增长

虽然去年大盘下跌了25%,权益类基金整体业绩和发行均陷入低迷,但股票ETF却逆势崛起。数据显示,股票型ETF的规模从去年年底的2673亿元增长到4208亿元,增幅近六成。

ETF的投资者主要有三类,分别是ETF联接基金、场内个人投资者与场外机构投资者。ETF的逆势增长代表着投资者对于指数投资理念认可度的提升。与标准指数基金相比,ETF具有透明度高、费用低廉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目前ETF的持有人仍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不过场内个人投资者在最近半年内增幅较大,参与力度提升较快。

六、养老目标基金起航

2017年9月,华夏、南方等6家基金公司发行国内首批公募FOF产品。时至今日,首批6只公募FOF均已运作满一年,但都未能获得正收益。

在首批公募FOF获批近一年后,去年8月6日,华夏、南方、博时等14家基金公司获得证监会批准发行养老目标基金。

目前市场中正式成立的养老目标基金已有15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包括目标日期与目标风险两大类,其中最远的目标日期定在了2043年。截止至1月3日,这些基金的收益在-1%-1%之间。

七、五只国家队基金清仓  

2018年是基金清盘最多的一年,其中有一批基金的离场尤其令人瞩目。它们是成立于2015年年中的5只“国家队”基金,分别是嘉实新机遇、华夏新经济、招商丰庆、易方达瑞惠、南方消费活力。

去年10月26日,五只基金一起发布了召开基金持有人大会的公告,打算终止基金合同。目前尚无更新公告。

去年年底的数据显示,这些基金的规模均在1亿元左右。成立初期,五只基金的规模均为400亿元。成立三年有余,回顾国家队基金整体业绩,除了华夏新经济亏损-4.6%之外,其他基金均获得了正收益。最高为招商丰庆,达33%。

八、沪港深基金败走香港 “新人”熬成“老手”

2017年,凭借着港股牛市,以沪港深为主题的基金平均上涨29%。然而,到了2018年,沪港深基金画风骤变,净值平均下跌17%。

业绩之外还有更多的问题。此前许多时任基金经理此前并无港股投资经验,使得不少基金出现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为此,监管层专门发布针对通过港股通交易的公募基金新规,对新注册以及存量港股投资相关产品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

回顾2018年,界面新闻梳理发现,对于大量的存量产品,始终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终引入港股投研“新鲜血液”尤其是基金经理的公司并不多,更多的公司选择了在内部进行存量人才的调配,或是坐等“新手”慢慢熬成“老手”。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