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意见】《狗十三》:青春只会带来阵痛 怎么度过就看个人修行

做一个“懂事的孩子”,真的那么难?

本文涉及剧透,请酌情观看。

面世5年后才能与观众见面的电影并不多。在12月7日,曹保平执导的《狗十三》终于与观众见面,上一次公开亮相,还是在2014年的第64届柏林电影节。

青春的故事可以有很多种模样,青春片也早已在无数套路的刻画下失去了新鲜感。早恋堕胎打架这些扎堆出现在青春片里的符号,令青春总是与“残酷”联系在一起。

曹保平也是擅长在影片中表现残酷的导演。从他的处女作《光荣的愤怒》,到周迅、邓超主演的《李米的猜想》,以及帮助三名主演段奕宏、郭涛和邓超都获得上海国际影展最佳男主角的《烈日灼心》,都对当代人生活中残酷的一面,进行了深刻的挖掘。

由这名分外拿手黑色电影的导演所拍摄的青春片,从家庭生活的角度对12岁女孩的成长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名12岁的女生名叫李玩,从爷爷的口中能够得知,“名字是随便起的”,生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从影片开始到结束离开她的母亲就没有露面,父亲给她找了一个后妈,让她只能在爷爷奶奶家居住。

李玩跟家里人都有一定的隔阂

从她的角度看世界,一切都是不合时宜的。她喜欢的是物理,但老师始终认为她应该上英语补习班,把偏科的成绩给补上。她希望能够和新来的伙伴宠物狗“爱因斯坦”一直陪伴下去,却因为爷爷的一个疏忽,“爱因斯坦”迷了路甚至又可能被别人捡去领养。就连此前一直跟她关系很好的姐姐,也因为姐姐男友对她的倾心而出现隔阂。

姐姐(右)和男友(中)陪李玩时,男友反倒喜欢上李玩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如意的,没有什么好事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发展。不仅仅是对青春期的少女来说是这样,这可能是度过青春期进入成年的人都会发现的生活的本质。而青春期需要经历的阵痛,就是从父母、家庭的保护中走出来,学会接受一切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

可李玩有一点不同,从她的角度出发所接受的“恶意”,更多地不是来自于外界,反而来自于此前一直能够为她提供避风港的家庭。

在影片的一开始,伴随李玩的青春期一同开始的,是弟弟的出生。弟弟毫无疑问来自“会做人”的后妈,原本就忙于工作的父亲,便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新家庭当中。就连主观上对李玩非常疼爱的爷爷和奶奶,也会陷入潜意识中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让敏感的她感受到许多微妙的变化。

在很多时候,爷爷奶奶和爸爸都拿李玩没有办法

“爱因斯坦”的走失,成为一切变化的导火索。原本这只小狗只是父亲为了缓和父女关系的一个手段,却没想到随着它的遗失,让矛盾更加激化。而后妈出的馊主意,再买一只一模一样的狗来替代“爱因斯坦”,更是让李玩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完全没有得到尊重。更加过分的是,当她好不容易跟新的“爱因斯坦”建立感情后,它却因偶然将捣乱的弟弟咬了而被送走,不仅绝食死在了宠物收养处,后妈还故意买狗肉在家吃。

“爱因斯坦”成为引爆问题的导火索

除此之外,在生活中还有非常多的细节方面,家人对她有着明显的忽略。就连她物理奥赛获奖赢得保送重点高中资格时,同意带她去天文馆玩的父亲也因为商业应酬而忽略了对她的承诺。

在这场“对垒”中,李玩的做法也很极致。原本她的性格就非常的敏感和孤僻,跟家庭的交流极少,爱犬遗失后将一切怪罪在爷爷身上,只要找不到甚至当天晚上不会回家。在面对家庭对她的尊严的侵犯时,她选择用离家出走、泡酒吧喝酒这样的种种形式对抗。

因为没有办法和家里人沟通,李玩许多时候只能自己与自己“对话”

将青春期的青少年看成一个人格不完整的小孩,是许多家庭都会犯下的错误,一方面是家长需要看到子女的成长,学会用不同的方式面对他们,另一方面子女也需要用理性和温和的态度,去学会和家人、朋友进行沟通和相处。

从这两点来说,这个家庭都没有人真的做到。当爷爷奶奶、爸爸后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刚出生不久而去聪明伶俐的弟弟身上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体会这个已经在家庭中成长十多年的女孩身上的变化。母亲角色的缺位,令她也无法得到来自成熟女性的经验和关爱。

弟弟出生后,李玩成为家里的边缘人物

李玩也没有尝试去跟家长去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和理解,她既性格敏感,又只有单一的对抗这一种寻求关注的表达形式,不管是从片中家人的角度,甚至从作为观众的角度来说,都会更佳强烈地认为这是一名不讨喜的孩子,顽固地用自己的固有意识去对抗整个世界,对家人和朋友都缺乏起码的相互理解,这种固执和自私,在一开始甚至还带有某种类似自我毁灭意识般的偏执,令人难以产生更加深层的同情。

从老“爱因斯坦”走失到接受新的“爱因斯坦”,这一过程让李玩备受煎熬

即便如此,生活还是会毫不留情地走下去,对抗并不会长久,不管是家长还是李玩,只要家庭的关系还切实存在,还是得寻找到一种契合的方式让双方能够继续共同生活下去。她们通过一次次头破血流地碰撞,最终取得了表面上的理解与包容,李玩依旧那样沉默,但已经学会了在家庭的外围看着大家围着弟弟假笑,父亲也接受了这样在学习上有些偏科、性格上有些执拗的孩子,毕竟偏科也能保送重点中学,获得世俗意义上的父亲认为的“成功”。

这个短暂的“和解”,无法令父女之间的隔阂真正消失

在《狗十三》的细节中,曹保平埋藏了更多的细节,用不断地隐喻,展现在家庭中孤立生活的李玩的形象。对李玩来说,创作者毫不留情地将中国家庭教育中常常出现的不同问题都让她或多或少地体验到了,让她的悲剧性从一开始就注定存在。

遗憾的是,故事展现了青春的残酷,却并没有带来一个能促进两代人、三代人之间进行和解的好的启发。生活的残酷不可避免,家庭的和谐却是能够凭借沟通和理解建立起来的,并不是每一位追求个性或者独立的孩子,都需要在青春期跟原生家庭碰撞的头破血流。再者,在一定程度上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也没什么不好。

推荐指数:推荐观看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