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连续22日不操作逆回购 货币政策未来依然中性偏宽松

从10月26日至今,央行已连续22日不操作逆回购。平安证券认为,央行长时间暂停逆回购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展望未来,货币政策基调依然是中性偏宽松。

2018年8月19日,江苏南通海安市金融系统22家单位66名选手参加点钞识假技能大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人民银行周一继续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自10月26日暂停逆回购以来,已经连续22个交易日不操作,续刷空窗期时长新高。央行此举引发了市场对货币政策是否转向收紧的担忧。平安证券认为,央行长时间暂停逆回购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展望未来,货币政策基调依然是中性偏宽松。

平安证券表示,央行此举可能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依然处于合理充裕水平。今年二季度以来央行流动性管理具有明显“锁短放长”特点,主要通过定向降准和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短期流动性操作主要用于缓解集中纳税、地方债密集发行等季节性和政策因素导致的流动性紧张。自10月底以来,央行虽然连续暂停逆回购,但在11月5日开展了4035亿元1年期MLF操作用以对冲到期的MLF。

第二,市场利率依然保持低位平稳运行。目前DR007的中枢水平大致在2.6%,运行区间基本在2.50%至2.75%,明显低于上半年2.8%的中枢水平,利率变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

第三,边际缓解中美利差倒挂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压力。11月6日,中国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美国同期国债收益率,短端利差出现持续倒挂。中美利差的持续收窄和倒挂,加大了资本外流压力和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在低利率状态下,暂停短期流动性操作,减少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淤积,有助于边际缓解中美利差倒挂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压力。

平安证券表示,展望未来,我国货币政策基调依然是中性偏宽松,既不会转向收紧也难以全面大幅宽松。

这是因为一方面,当前经济增长下行趋势明显,稳增长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这决定了未来货币政策不会转向收紧。另一方面,流动性操作延续“锁短放长”的管理思路可以带来两方面的好处:1)中长期资金利率与贷款利率的相关性更高,降低商业银行的长期资金成本,从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有助于增大短端利率的波动程度,防止金融机构在利率下行趋势下通过债券市场过度加杠杆。

平安证券认为,未来降息的必要性不大。中美货币政策分化成为我国降息的主要掣肘,美联储大概率将在12月继续加息,2019年可能加息2-3次,如果我国降息,会加大中美利差倒挂幅度,增大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但考虑到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修复成为当前的政策焦点,不排除未来对中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利率给予一定的优惠。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