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线城市,音乐节市场该何去何从?

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之后,音乐节已经发展成为当下的热门产业,如今的音乐节市场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作者 | 忒忒

在大批资本进驻的催生下,城市户外音乐节也逐渐走出一线城市,但由于一线城市扎堆举办音乐节导致其市场竞争激烈、运营成本提高等问题出现,进而使得我国户外音乐节由原来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集中举办,逐步向三四线城市拓展。

老牌音乐节“草莓音乐节”在进入第十个年头的2018年,相继在潍坊、东台等三四线城市落地,与此同时,四川眉山的“2018四川音乐周I MISS东坡音乐节”等地方音乐节也成功举办。三四线城市开始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户外音乐节“春天”,但是在这个“春天”里难免会出现“倒春寒”。

三四线城市音乐节落地之后,虽然有个别的成功案例与商业模式探索,但仍旧没有完全形成成熟的运营模式。如何探索破解之道,值得音乐节市场从业者深思!

音乐节市场整体向好,西南地区发展迅速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海外音乐节扎堆入华。2016年音乐节迎来爆发式增长,增长近60%,爆发式增长后理性回归,2017年增速明显放缓,但仍保持近10%的增长。2017年全国共举办音乐节222台,比去年增加20台。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国际音乐节IP开始对中国市场产生兴趣,尤其是电音类。Electric Zoo、LIC、UMF等国际知名电音节纷纷被引入国内。于此同时,全球大牌明星也纷纷在各个音乐节登场,吸引了众多电音爱好者的观众参与其中。

西南地区发展迅速,四川省异军突起:2017年音乐节举办城市主要集中在华东、西南和华南等地区,西南地区迅速增长,增长达79.3%。2017年音乐节演出超8台的城市有6个,共演出68台。西南成都、重庆、昆明三个城市进入前列。

2017年音乐节演出超10台的有9个省份,共演出141台。其中四川省在相关政策引导、音乐产业不断升级、音乐机构日益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成功带动了地区音乐节的发展,2017年四川省举办音乐节24台,占比10.8%,超越广东省跃居全国第一。

随着音乐节强大的市场号召力的逐渐显现,国际著名音乐节纷纷引入中国;音乐节垂直细分市场逐步形成,其中电音领域尤为突出;地区发展差异逐渐加大,西南地区迅猛发展。

三四线城市“涌现”商机,但模式仍有待探索

在本土音乐节品牌迅速增加与国外音乐节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这两个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音乐节市场悄然发生着变化,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线城市影响力逐步下降:2017年新举办音乐节161台,非一线城市新举办的音乐节133台,全国占比82.6%。其中成都、西安、武汉等城市增长迅速,增幅均超过100%。

三四线城市举办音乐节面临新挑战:运营形式雷同,过度同质化:目前三四线城市举办的音乐节大都只知道花大钱邀请知名乐队、歌手来演出,却对户外音乐节的定位、内涵缺少科学认识,导致户外音乐节规划和演出模式雷同,使得观众也出现了审美疲劳。

缺少长期规划,品牌意识淡薄:户外音乐节要想长远发展,必须依托长远发展规划,形成品牌特色。然而,我国许多三四线城市举办的户外音乐节都不具备这样的远见,许多人在音乐节运作上都缺乏长远规划,对音乐节的风格定位失准,也不知道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品牌塑造。

除此之外受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空间环境、大众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举办地地域优势不明显,大众期望值较低;市场业态尚未完全形成,类比数据不明显等问题也相继显现。

现有音乐节商业模式亟待创新调整:中国音乐节在不同的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类型,主要包括“票房+赞助”型、品牌运营型、交易平台型三种。这三种商业模式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在音乐节市场化运作中交叉运行。

这个有“意思的”音乐节,他们做了这些抛砖引玉的商业探试!

任何时候,挑战与商机都是并存的,在三四线城市举办音乐节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的同时,不乏迎难而上、攻克困难的成功案例,以四川正火传媒与新视界传媒共同在四川眉山主办的“2018四川音乐周 I MISS东坡音乐节”为例:

创新形式,音乐节与展会相结合:音乐节融合音乐、文化、房产、家装、科技多元化运作。以“免费+收费”的AB模式,在外场房产、家装、汽车展会部分免费进入同时,开启内核“音乐节”售票。前期结合本地政府力量广泛宣传,媒体触达人群上千万,最终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参与活动。

创新音乐节形式、丰富会展活动内涵,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有效结合,音乐节从此超脱于音乐本身,成为繁荣地方节会经济的步骤之一。根据当地国资公司披露的行业数据得知,在“音乐节”的带动下,共吸引近百家商家参与,包括房产、汽车、家装、保险等多个行业,销售成绩喜人,共实现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其中,销售汽车512台,金额5000多万元;销售房产10套,金额1000多万元;装修成交10套,金额120多万元。

醉翁之意不在酒,狂欢带来的流量,将不止于传统音乐节的门票和招商。经济文娱的双丰收,或可让此种模式成为地方音乐节运作的不二之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音乐节的“无人机表演秀”作为重头戏之一,吸引力观众的目光,300驾无人机队列在空中组合变换,生动的画面、多彩的文字、多变的创意立体图案,以夜空为幕布展现精湛的表演,画中有话,每个图形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所在。展示了音乐节跨界平台的强大吸引力。

商业演出与公益惠演协调发展:本次“音乐节”活动在门票价格制定上充分考虑了与一线城市音乐节的地域差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坚定落实“文化惠民政策”,以75元/张/天的优惠价格(早鸟票同价)。真正的做到了将音乐节办成老百姓喜欢的音乐节,是一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活动的完美结合。

这种根据三四线城市实际情况,地方政府与商业机构共同搭台的模式虽并不少见,但在商业演出与公益惠民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做法实属不易。

借力文化优势,打造地方特色:作为2018四川音乐周IMISS东坡音乐节的主办方,四川正火传媒凭借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运营模式下,将此次音乐节打造成为依托东坡文化的厚重和多元,展示眉山民俗文化的特色,通过国风文化展、地区特色美食等板块,形成极具特色的地方音乐节品牌。

落地非一线城市,音乐节仍需解决三大问题

准确定位目标受众,适时创新:国户外音乐节目标受众定位方式有两种,一是针对专业乐迷,普及普通观众,一是迎合普通观众,兼顾专业乐迷。国内音乐节发展,要根据年轻群体的理想和精神需求,对音乐节进行准确定位;在保持节目特色的同时,尽量为个性独特、新生乐队、乐手提供更多的机会。户外音乐节策划、主办方要做的是,明确音乐节的专业风格,根据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进一步细分市场。

开发音乐节衍生品市场:票务收入在音乐节总收入中的占比逐渐降低,仅为30%左右,目前一场音乐节绝大部分的收入其实都来自于广告赞助。然而,靠商家赞助始终是被动之举,并非长久之计。与国外的衍生品已经发展为一个成熟的赢利模式相比,国内音乐节衍生品市场还稍显稚嫩。目前国内音乐节衍生品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0-20%,可见国内音乐节对衍生品的开发力度远远不够。

调整票价,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国外户外音乐节的套票价格一般不超过居民月收入的1/15,这是一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不仅会将许多潜在观众隔离在受众群之外,还会使音乐节错失树立品牌的机会。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应充分考虑地方地理特色、交通状况、目标受众的消费水平,然后合理定位票价;加强与政府、社会团体的联系,完善户外音乐节配套设施。

从整个音乐产业来看,音乐节这个文化产品在未来仍拥有很大潜力。中国音乐节从无到有,从几十场到几百场,数量激增的户外音乐节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的同时,也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销售量的提高。但在三四线城市举办音乐节依旧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

值得欣喜的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看到了以“2018四川音乐周 I MISS东坡音乐节”为代表的成功案例,这对中国音乐节市场传统商业模式、空间格局具有某种“破局之变”的意义,我们也相信,中国音乐节市场在三四线城市“破而后立”的创新下,定会开启非一线城市户外音乐节运营的全新格局。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