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小片大神

“我重视的是心灵文化的成长,其次是能否有艺术性和商业化的平衡。”

《港囧》剧照

作者 | 申学舟

设计 | 张鹏飞

编剧束焕仍然记得,作为导演的徐峥,“脑子非常清楚,到了什么流程,项目如何把控,现在该干什么,他非常清晰而且有效率。” 王长田也曾在公开采访中评价说,“徐峥的导演素质能排到前5%,如果从商业片角度看,排前3%也是有可能的。”

这种导演素质或许与宁浩在《无人区》时带给徐峥的经验和对电影的理解有关——他和宁浩的共通之处在于,会对电影进行精心计算和受众分析。更重要的是,徐峥非常清楚中国电影市场发育程度、电影商品和艺术属性以及自己的能力特点。

“他俩虽然是搞文艺的,但思维方式并不感性,拍片前后要进行推演、复盘,你会发现他们讨论的是局势,而不是碎片式的自己,这点和陈可辛很像,所以他们都能成为导演中的好监制。”孟大明白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写到。

徐峥上一次密集地出现在媒体上,还是三年前为了宣传他执导的第二部电影《港囧》。当时,接连两部“囧”系列的超高票房向外界证明了徐峥的导演和制片实力。在2018年,徐峥作为监制和电影投资人的实力与眼光,在今年上半年密集的作品中也开始被逐渐证明。

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有《幕后玩家》《超时空同居》和《我不是药神》三部徐峥监制的作品上映,且均以较小的成本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其中《我不是药神》截至目前票房更是达到27.61亿元,猫眼专业版预测最终票房能达到33.35亿元。

事实上,不论是导演还是监制,在他参与的电影中,总是能看见以低成本获得高票房的案例。从最初参演的《疯狂的石头》、后来作为导演的《港囧》,到第一次监制的《夜·店》都是以小博大的成功案例。

从故事风格上,徐峥在《泰囧》之后,曾经想尝试“讲人在绝境,和死亡有关,有一点黑色,探讨人性”的故事,但是他担心自己的功力成熟度而长期搁置。在商业变现和宣发方案方面,徐峥和他的真乐道公司一直长于做出大胆探索,截止2015年11月,仅一个“囧”字的衍生品就共计62种,涉及14个品牌。

这种商业风格和探索眼光贯穿在徐峥的电影工作之中,他选择或投资或监制的电影,总能找到徐峥的影子和思路,徐峥投入了个人品牌和资源,结果至今都非常理想。他是“小片大神”。

成为演员

年轻时的徐峥有一个下意识的动作——用手捋一下头发,很自然就捋成一个三七开的小分头。“我非常以我的头发为自豪,刚上戏剧学院的时候,我自己的头发留得那么长,感觉自己像摇滚明星一样。”

但这种自豪很快演变成自卑。

上大学二年级时,徐峥开始脱发并为此日日惶恐:每天用生姜在头上抹到发红,然后再涂生发水。“每次我在宿舍要开始治疗,生姜跟生发水的味道就开始飘出去,宿舍楼道里就开始喊,拍脸盆,徐峥要开始治头发了啊。”他在《星空演讲》中回忆说,“为了这个头发,我受尽了各种屈辱,各种嘲讽。”

“你们知道20岁秃顶跟45岁秃顶的区别吗?就是你是45岁以后开始秃顶,那你仍然是一位优雅的男士,你秃得名正言顺、理直气壮,但是你20岁就开始秃顶了,你就是一个鬼鬼祟祟的小人,你做所有的治疗都是一个笑话。”

那时的徐峥自卑到了极点,他甚至买了各式各样的帽子,出门永远要带上一顶。他晚上也时常失眠,担心着自己做演员的梦就此破碎。

直到有一个圣诞节的早上,他钻进戏剧学院后巷的一个理发铺,老师傅手起刀落给他剃了个光头。“折磨了我那么久的,夜不能寐的头发的问题,不就是剃一个光头,半个小时,5毛钱的事吗?”

“我开始渐渐的懂得,我必须接受全部的自己,才能真正面对我的问题。如果你头发很漂亮,当然可以成为一个好演员,但是没有头发的徐峥努努力应该也行吧,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内在充满自卑感的人,你真的没有办法变成一个好演员。”

这样一想通,徐峥仿佛就看到了葛优、郭冬临、陈佩斯这些前辈在表演的道路上向他招手。

徐峥的表演梦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那时,他被少年宫选中扮演一个小地主,一演就是三年,几乎把上海所有少年宫的剧场都演了个遍,他的演员生涯也由此开始。徐峥家住在上海人艺的老宿舍,上学也在人艺对面,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人生除了上学就是去演出。

高二时,他又开始在上海人艺表演话剧,“那时候在兰心剧场,每天下了课就跑到后台做作业,做完作业晚上就有一场演出。那时候正是上海话剧最火热的时候,8块钱一张话剧票,每场都爆满,都是谈恋爱的人来看话剧。”

1994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担任演员。但那时话剧开始不景气,徐峥几乎找不到演出的机会,他就一直在等,直到有一天一个制片人找到他希望他出演《春光灿烂猪八戒》中的猪八戒这个角色,28岁的徐峥也随着这部电视剧一炮而红。

据统计,这部剧在当时各电视台的平均收视率在20%以上,对比之下,前几年的爆款《甄嬛传》平均收视率也仅在2%左右。但这种成绩却让徐峥喜忧参半:“好的是,你演了一个角色然后被大家接受了,不好的是,你好像老是停留在那个角色。”

《春光灿烂猪八戒》播放时,有一天徐峥在家楼下的小饭馆吃面,突然冲过来一群中学生指着他的鼻子说:“看,他就是猪八戒。”当时的徐峥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一个缝钻进去——多年前因头发被嘲笑的恐惧又席卷而来。

在那以后,广场上、马路边、地铁里,甚至是厕所里都有人认出他来,这种尴尬和惶恐一直持续到电视剧播完后好几年。一次他去银行取钱,银行经理彬彬有礼地请他稍等,“结果他营业麦忘记关了,一转头他跟同事说,哎,给猪八戒拿两万块钱。”

“虽然我知道观众是因为喜欢这个角色才这样称呼我,但我心里还是觉得不舒服。难道这就是做演员要付出的代价吗?我怎么就成了猪八戒了呢?”在那以后,他尝试演了很多不同的角色,《李卫当官》、《爱情呼叫转移》、“疯狂”系列,以及一堆古装轻喜剧。“《李卫当官》演完以后,别人不叫我猪八戒了,他们终于开始说,看这位就是演猪八戒的李卫。”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新的困境,然后寻找办法解决。”

成为导演

众多作品中,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对徐峥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那是他第一次拍摄电影。

在拍完《香火》和《绿草地》两部文艺片后,宁浩想开始新的尝试,他准备拍一部喜剧类型的商业片《疯狂的石头》。

“其实当时我是给徐峥的老婆小陶虹发的剧本,我很喜欢她演的戏,打算让她来客串一下包世宏的老婆。他俩共用一个邮箱,徐峥就先看了,他很感兴趣,就打来电话说想一起参与。”宁浩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但因为当时徐峥和小陶虹共用一个邮箱,徐峥先看到了这个剧本,就想要在里面尝试一个角色,“我觉得剧本写成这样,在制作上应该是一支很专业的队伍。”宁浩也觉得徐峥不错:“徐峥既不像反派的贼,也不像包世宏,他就像一个城里人,阶层感相对比较高的一个城里人,片子里阶层感最高的就是那个地产商了。”

最终《疯狂的石头》以300万元的成本,获得了2300万元的票房,成为当时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匹黑马。

在此之后,徐峥接到了很多年轻导演发来的、类似的小成本喜剧,都试图复制《疯狂的石头》的成功,但他并没有动心,却开始思考起未来。

在徐峥参演的很多影视剧中都存在一个问题:因为赶档期、时间,很多筹备的东西都达不到开机的条件就匆忙开机,而演员却对此无能为力。于是他开始尝试进入制作领域,试图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夜·店》剧照

2008年,徐峥监制了一部小成本喜剧电影《夜·店》,这是他第一次尝试监制这个角色,也是导演杨庆第一次拍电影。这部电影没有外景,故事全程发生在一个小超市内,目标受众清晰,一开始就瞄准了年轻人。

“一个新导演他想自己拍电影,应该写一个什么样的剧本,是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自己可操作的,有一定的目标观众群,同时还是可以上映的商业片。这是一个把这几个因素放到一起想后写出来的剧本。”徐峥当时表示。

《夜·店》作为徐峥进入电影制作的第一步,不可谓不成功:以两百多万元的投资,获得了超过一千万元的票房。杨庆还因此获得了第12届上海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关注编剧。

同年的另一部电影《无人区》让徐峥离电影的制作更近一步。

“拍摄《无人区》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参与这个戏的整个过程,让我真的是从头到尾看到一部大戏,整体的一个制作。几乎每场戏都有我,前期中期到后期的全过程,让我离电影制作更近,也让我离导演的岗位更近了。”徐峥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曾说,这部戏不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对电影的理解层面,让他有一种读了一次电影学院的感觉。

正是这一时期,徐峥开始积累更多与影视制作相关的经验和心得。“在一个又一个角色的出演过程当中,我越来越意识到一个成功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演员的成功,我渐渐开始关心整个剧本的逻辑,关心其他角色,关心服装、道具,也关心起镜头语言的逻辑。”

第一次冒出想当导演的念头是在《人在囧途》拍摄结束之后,这部投资800万元的小成本电影在市场上杀出重围,最终获得了3700万元的票房成绩。但由于当时这部电影在筹拍期间与资方分歧造成过混乱,徐峥想自己做一次导演去掌控项目。

成为导演并不容易,即使当时徐峥已经出演过16部电影、34部电视剧和16部话剧,也依然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但巧合的是当时光线推出了“新导演培养计划”,徐峥在王长田的办公室里,自己连演带讲地说完了整个故事,使得王长田点头,光线成为了《泰囧》的出品方。

2012年上映的《泰囧》投资仅在3000万元左右,却获得了超过12亿元的票房成绩,不仅让徐峥跻身“10亿导演”俱乐部,也让光线影业赚到了超过10倍的利润,连同为投资人的黄渤也懊恼投钱太少,肠子都悔青了。

“我希望尽量能很多方面都兼顾到。有的导演很能体恤人但艺术性不够,有的虽然凶神恶煞但个性十足,这是两种不同的极端,我特别想在当中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案,既完成艺术上的追求,又完成平时做人的修为。”成为导演的徐峥说。

在《泰囧》之后,叫徐峥猪八戒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开始以徐导称呼他。“这个称呼倒是可以满足我一部分虚荣心,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会再因为他人的界定影响我对自己的判断了。”

成为徐峥

12亿的成绩既是馈赠也是魔咒。那时,黄渤在接受媒体采访提起“12亿”时哈哈笑:“我和徐峥说,你一下把自己放到了人生顶端,以后每段都是下坡路。”但徐峥却不以为然:“这个记录很快会被人打破,你信不信?”

事实上,对于《泰囧》的成绩徐峥一直保持谨慎,他认为市场大环境的影响远大于他本身。“12.6亿票房的地雷其实就在那里,只不过我踩到了。”他说。

一位影评人也在当时评价道:“那一年中国观众接连经受了几十部连故事都讲不清楚的傻X电影的折磨后,《泰囧》这部唯一在春节档能让人傻傻一笑的电影瞬间脱颖而出。犹如引爆点,试水者的姿态放低与电影本身贴近普通人的心里高点造就了一个12亿的奇迹。 ”

2012年确实是一个分界线,徐峥对黄渤的预言也很快实现。

《泰囧》之后接连有电影突破10亿元票房大关,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2014年的《心花路放》,到了2015年《捉妖记》票房成绩更是突破24亿元,同年的《寻龙诀》《港囧》《夏洛特烦恼》和《煎饼侠》票房也都突破10亿元。

“慢慢当我们的产业逐渐完善以后,比如电影院的建设达到饱和之后,什么类型的电影观众达到多少人,票房达到多少,慢慢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局面。到那个时候,你再成为票房冠军,那才是真本事。垦荒时我占了这么大一块地方,并不代表什么。”

早在他监制的《夜·店》上映那一年,徐峥对此就有所察觉。彼时,中影公司预计《夜店》能有10倍于投资的票房,但徐峥在参加完上海电影节之后有了担忧。

“中国电影想往市场化方向走,需要出现很多不同的类型片,在这些类型片中,喜剧可能从目前看有它走捷径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是成本可以比较低一点,另一个它可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但大片故事好看起来后,特别是这次上海电影节之后,低成本的电影开始变得越来越难做了。”徐峥认为,未来低成本电影对剧本要求会更高,对创意要求也会更高。

在《泰囧》之后徐峥接受采访时说到自己偶像是李安,“李安的每一部电影,在我看来都是巨大挑战,但他总是能够知难而上,而且在完全不同题材里面,找到他自己的文化定位,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想我一辈子都成为不了李安。但是我能够在我的小小领域之内,去做一些尝试。 ”

这个小领域的范围,在一段时间内被固定为喜剧片,因为徐峥觉得,“只有一种电影是可以在好莱坞大片的围剿里以小博大胜出的,就是带有本土色彩的喜剧片。”

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徐峥继续了“囧”系列的拍摄,2015年上映的《港囧》也再次为他带来了超过16亿元的票房成绩。

一个插曲是,徐峥也曾为参与烂片而懊恼。2010年7月31日的凌晨,徐峥在自己的微博中用“超级大烂片”形容自己主演的《嘻游记》。“早想对所有的观众说一句’对不起’,《嘻游记》的确是一部超级大烂片!所有因为我而进影院的朋友们,一念之差我错了,不解释,再也不会了!我会永远把这部电影当作我的重要作品,以示警戒,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今年是徐峥的监制大年,从《幕后玩家》到《超时空同居》,以及口碑和票房席卷暑期档的《我不是药神》都由他监制并出演。再往前的《后来的我们》和再往后的《一出好戏》、《江湖儿女》背后都有徐峥的身影。“我做投资人的核心是,这是不是一部好片子,是不是一部值得在市场上出现的片子。这是先决条件,而不是是不是挣钱,是不是能让公司有业绩。”

“所以之前把我定为票房导演,真的是插错标签了。现在这个标签拿下来了,我就轻松了。我只要顺着这个方向,就可以一直做下去。在这个电影(《港囧》)里我讲一个未完成的青春梦,下一次可能是关于成功学或者是谈生死。”徐峥说,心灵成长才是每个人真正该面对的命题,他要拍的电影始终都不会离开这个大题目。

“我不熟悉的,我不会去做。鬼吹灯也好,很多概念也很好,也会很火。但我也得看它是不是我的菜。我重视的是心灵文化的成长,其次是能否有艺术性和商业化的平衡。”徐峥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

早在2011年徐峥在其拍摄的微电影《一部佳作的诞生》中就借其中的角色过一段话:

“你们知道中国电影为什么拍不好吗?就因为总是纠结在文艺片与商业片之间,而忽略了细节上的审美追求,如果我们的电影不能走进观众的心,我们怎么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呢?”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