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雅集 · 艺术:文化有差异,艺术大不同

文化差异?身份认同?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这两位艺术家是这样想的。

留学、旅居海外或者回国,许多知名的艺术家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不过,观之相似的经历却因时代和个体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色彩。早年间赴国外学习和考察的艺术家中,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等大家,40年代又有吴冠中、赵无极等。

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潮中产生的著名艺术家更是不胜枚举。比如曾移居巴黎的黄永砯,他关注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现象和热门话题,他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人类困境的关怀和问题艺术家的道义责任。他通过空间装置探讨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试图寻找一种可以超越国界以及意识形态冲突的表达方式。

黄永砯《哞嘛呢叭眯哞》

综合媒材装置

2001

曾于1990年移居美国的徐冰,曾在成名作《天书》系列中,以图象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移居美国后陆续创作《新英文书法》、《鬼打墙》、《地书》等。之后,徐冰的创作面更为丰富,特别是其日益关注的艺术介入社会的题材,《烟草计划》、《木林森》、《凤凰》等均是颇具深度的代表作品。鉴于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1999年他荣膺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俗称“天才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裔人士,迄今为止,获得过这个奖项的华人不及10位。

徐冰《天书》

4本一套(核桃木盒装)

每本尺寸46x30cm(平均每本约2.5cm厚)

徐冰《艺术为人民》(2014年写)

2016年电脑调整,加图章

蔡国强1986-1995年底旅居日本,1995年又移居纽约。他的艺术表现横跨绘画、装置、录像及表演艺术等数种媒材。他以东方哲学和当代社会问题作为作品观念的根基,因地制宜,阐释和回应当地文化历史。他著名的火药爆破艺术和大型装置充满活力和爆发力,超越平面,从室内空间走入社会和自然。

蔡国强《蜘蛛网-为大英博物馆做的计划》

400 cm x 300 cm 纸面火药粉

2004

谷文达也是八五美术新潮运动中的领军者之一,英国艺术史家爱德华·露西·史密斯曾经称他为“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来自中国的新生代前卫艺术家代表人物”。他1987年移居美国纽约。谷文达是国内实验水墨的先行者,他把错位、肢解的书法文字做水墨画,借此挑战正统体制,并影响了后来一代艺术家。

还有周春芽、谭平、刘野、苏笑柏、陈箴、杨诘苍等多位知名艺术家都曾留学或旅居国外,他们的艺术表现语言、艺术形态、审美意识、价值取向等,都留下了旅居经历的不同印记。

周春芽 瘦西湖旁的一棵桃树 2018

纸本丙烯 32.5×43.5cm

刁德谦是20世纪后半叶观念绘画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194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6岁时移居香港,之后移民美国,定居纽约逾五十年。赵刚1961年出生于北京,后留学欧洲和美国,并于纽约生活、工作二十余年,2006年回到北京,如今仍在北京和纽约两地生活。5月至7月间,两位艺术家的个展都在北京举行,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看见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等刻印在远行与归来的他们作品中的不同影迹。

刁德谦

远祖的阴影

纽约学派抽象画家刁德谦个展《远祖的阴影》5月24日开始在香格纳北京展出。本次展览以长线回溯艺术与文化的历史,呈现艺术家从1999年至2018年创作的具有自传体特点同时展现经典的现代主义标志性画面的二十件作品。

刁德谦个展《远祖的阴影》展览现场

开幕当天,刁德谦本人和香格纳画廊工作人员一起为我们导览,艺术家身着白衬衫,说话和声细语,举手投足间皆是优雅。他的作品也如其人,没有大喊大叫,而是种润物细无声的宁静和深远。导览时,我们多次听到卡西米尔·马列维奇、埃尔·利西茨基以及巴奈特·纽曼等艺术家的名字,刁德谦借鉴他们的主题风格,并直接将其个人的艺术特点以及前辈元素介入到作品中。画面中展现的这些“艺术祖先”与其家族人物同框并置,以艺术家人物自传的方式模糊了文化历史的边界。

刁德谦的作品以其敏锐的形式转译能力和极简主义构图为人所知,这一多样特点常与风格化文本相融合,这即是对其先祖及经典传奇的致敬亦为揶揄地探询。本次展览的名称源自一部由前苏联电影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于1965年拍摄的同名影片。《远祖的阴影》这一具有暗示性措辞的名称连同多语言的故事内容和文化转变与本次展览中的作品主题息息相关。

刁德谦个展《远祖的阴影》展览现场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刁德谦开始结合其个人的职业历史以及早年中国的传承与记忆、移民与迁徙的自传性主题进行创作。存在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之中,而又未全然与任何一方融为一体的个人历史特点自此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试金石。而对本次个展《远祖的阴影》而言,艺术家风格中重复出现的主题、图标和历史记忆的汇集呈现,如同一座桥梁以此证实了连接艺术家身份特征的两极。

在刁德谦五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其近期的一系列作品向一个既个人化又正式的新领域迈进。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摒弃行动抽象绘画以来,刁德谦的作品一直以调色刀重复性刻画出的光滑表面和坚实厚重的色彩为特点。与此同时,艺术家也通过在其他类型的表面以及制作方法进行实验的方式来扩展其作品方向。

《利西茨基曲线&赫尔曼·米勒2》

2018,134.6*167.6cm,绘画,

布上丙烯, 乙烯

创作于2018年的这两件作品《隐匿于眼前》以及《未组装的柏林椅子》是艺术家近三十年来在此方面为数不多的例证,这种方式使得刁德谦在完成的画作中保留了一种更为行动性和开放性的表面。如此画面的处理是艺术家对另一“先祖”主题的参考,从某种方式而言亦是回顾其在70年代初期实践的以过程为导向的绘画风格,这也可能预示着一系列未来之作的到来,对艺术家刁德谦而言亦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跨越。

《隐匿于眼前》

2018,213*167.6cm,绘画,

布面丙烯,乙烯

《未组装的柏林椅 1》

2018,91.5*121.9cm,绘画,

布上丙烯

 

关于刁德谦

艺术家刁德谦

纽约学派抽象画家刁德谦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间的早期作品主要表现为对现代经典的强烈渴望,但同时也质疑它的血统和理论基础。刁德谦的早期创作受到巴奈特·纽曼的影响,这也贯穿了他其后的整个艺术生涯。另外一位对他影响至深的是硬边绘画艺术家埃尔·赫尔德。一直到七十年代初,刁德谦的创作形式体系被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所影响,而这后来也成为刁德谦的主要关注。在80年代中期,刁德谦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开始将丝网印图像、乙烯基字母、手绘标记和文字结合在一起,详细描述他的个人生活和实践。他将激进的形式主义与先锋派的图解、身份政治以及自传相结合:他的中国身份被西方观众所感知——童年在中国,成年于美国。刁德谦面对着不同历史的复杂性,无论它们是被推崇的、全球化的还是秘密的,对他来说都是非常个人化的。

《印章 1》

2017,137*183cm,绘画,

布面丙烯,丝网印刷

《在1965年的圣保罗双年展上的巴奈特纽曼绘画》

2016,167.6*213cm,绘画,

布面丙烯和拼贴

个展包括:刁德谦回顾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5);从前到后, 奥德里奇当代艺术博物馆,里奇菲尔德,康涅狄格州,美国(2014);大亨里的房子,四合苑画廊,北京(2008);故事和小说,刁德谦近作,La Criée当代艺术中心;TNB画廊,雷恩,法国(1997);1972-1991作品选集,诚品画廊,台北,台湾(1991);1969-1991...一则真实的寓言,POSTMASTERS画廊,纽约,美国(1991);州立现代美术馆,奥斯坦得,比利时(1990);刁德谦,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圣艾蒂安,法国(1989);刁德谦,芝加哥艺术俱乐部,芝加哥,美国(1979)等;

群展包括:双年展,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美国(2014);刁德谦/两代色画(1970)在ICA50周年,当代艺术研究所,费城大学,费城,美国(2014);当代抽象,亨特学院美术馆,纽约,美国(2014);绘画的不驯:1960年代至今的国际抽象绘画,泰特圣艾夫斯美术馆,康沃尔,英国(2011)等。

本次展览由香格纳画廊与纽约Postmasters画廊共同合作实现。

展览:刁德谦: 远祖的阴影

展期:2018年5月24日至7月24日 (周二至周日,11:00-18:00)

地址:香格纳北京,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61号

城市:北京

以上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赵刚

购买的身份

赵刚个展“购买的身份”是赵刚与长征空间合作后的首次个展,展览以艺术家自成一格的展览方式呈现了其一系列精选绘画。

作品将同时展示于长征空间及邻近的东八时区餐厅与酒吧。这样的呈现方式与他的艺术实践和生命历程紧密关联,并进一步地糅杂了他的不同身份,即作为艺术家的赵刚与作为酒吧谈客的Gang。

赵刚《购买的身份》展览现场

长征空间展区展出了作品《糖尿病患者》

赵刚《购买的身份》展览现场

长征空间展区

插入东八展区现场

赵刚《购买的身份》展览现场

东八时区展区

作为星星画会最年轻的成员,赵刚的艺术道路始于70 年代参与中国先锋艺术,同时也得益于他在欧美多年的留学、工作与生活经历。他的绘画不拘于形式与图像,画面中同时展现了关于中国古代宫廷肖像的联想与印象派的绘画技法,甚至描绘粗俗或亵渎的主题以混淆叙事。

在展览“购买的身份”中,赵刚在长征空间内重塑了他70 年代工作生活过的十二平米的宿舍空间。此空间将展出一批鲜少见到的新老作品,作品源自过往赵刚对艺术的自主性探索。正如先前他创作的中国失败革命者的系列作品,他用冷幽默来比喻他作为一个归国者或新晋移民的身份状态;这批作品再次熟稔地捕捉了他在社会与历史洪流中的个人状态。

《回忆八十年代》

2009-2011,150 x 130 cm,布面油画

《中国地图》

2015,120 x 150 cm,布面油画

而在东八时区餐厅与酒吧的展览部分则是对赵刚混迹于纽约经历的回响。最初,东八时区餐厅与酒吧于2001年作为艺术类书店由美籍的罗伯特·博纳欧创立,他的身份与发展轨迹正巧与赵刚的个人经历相背而行、互为镜像。东八时区不仅是赵刚从纽约回国、再次成为一名北京本地艺术家后喜欢的去处,同时它也总让赵刚想起过往的纽约酒吧,这种场景转换契合地袒露了赵刚个人经历与艺术实践的联系。

《闽南皇宫》

2015,60 x 80 cm,布面油画

《闽南星夜》

2017-2018,100 x 145 cm,布面油画

《闽南柠檬》

2017-2018,160 x 200 cm,布面油画

本次个展“购买的身份”的作品选择与展示方式都意在回归对艺术家绘画语言的关注,其中贯穿着赵刚对身份、历史及其混杂性等艺术主题的持续探索。

关于赵刚

艺术家赵刚

图片由艺术家及长征空间提供

赵刚(1961年出生于北京),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和纽约。年仅18岁时参加星星画会——此团体是最早的前卫艺术家群体,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铺设了重要基石。此后,他留学于欧洲和纽约,曾就读于荷兰Maastricht国家艺术学院、美国纽约州Vassar学院、美国纽约州Bard学院,并于纽约生活、工作二十余年。在此期间,他逐步发展出鲜明的国际化特征,并创作出风格多元的作品。

在2006年回到北京后,赵刚不断地把焦点投向了他的独特的个人经历与中国历史之间的纠缠——他既生于此地,却又是陌生的新晋移民。赵刚重要美术馆个展包括:“通往奴役之路 II”(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智利,2016);“偶园:赵刚个人作品展”(苏州博物馆,苏州,2015)”;“通往奴役之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5);“病夫”(今日美术馆,北京,2011)。重要群展包括:“门”( PS1艺术机构/Blum Helman 画廊,纽约,1990)。他曾参加2005年横滨三年展、2007年纽约表演艺术双年展、2008年广州三年展等重要双/三年展。

展览:赵刚:购买的身份

展期:2018年5月16日至7月10日

地址:长征空间&东八时区餐厅与酒吧

城市:北京

赵刚展览图片致谢长征空间,拍摄:杨超摄影工作室。

The End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