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从舞台到银幕 《曹操与杨修》30年经典再现

上海戏曲人与电影人联手推出的这部3D全景声戏剧电影,为如何在尊重戏曲基础之上,用电影的逻辑和镜头去表现戏曲艺术,提供了一种可能。

3D全景声戏剧电影《曹操与杨修》(摄影:刘海发)

诞生于30年前的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曾轰动京剧界,当时还在陕西省京剧团的尚长荣,拿着从朋友处看到的《曹操与杨修》剧本和很多家剧团谈合作,都被拒绝,直到他敲开上海京剧院的大门,这部作品才得以最终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

而30年后,这部当年曾重建了海派京剧,被誉为京剧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的作品,又由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上海京剧院、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SMG上海东方传媒技术有限公司摄制成了3D全景声戏剧电影,并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举行了世界首映,该片也是这届电影节首映单元中唯一一部戏曲电影。

《曹操与杨修》

用当代先进声影技术记录下最经典的戏曲艺术作品,这是如今上海戏曲人与电影人携手合作的新尝试。实际上,该片导演滕俊杰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这一艺术形式的探索,并先后拍摄了3D全景声戏剧电影《霸王别姬》和《萧何月下追韩信》。

在《曹操与杨修》中饰演曹操的尚长荣,也是《霸王别姬》中的霸王项羽,谈及他第一次接触3D,尚老分享了一段小插曲,“那时候滕俊杰导演找我拍《霸王别姬》,说要拍3D全景声,我身边正好坐着一位对京剧和电影都颇有研究的专家,他当时和我说,‘您可要留神,戏剧舞台艺术不是前后立体的,是左右的。3D这种形式会不会对展现戏曲有些负面的影响?’”

不过尚老说,他虽然表面上点了点头,但心里却并不认同这种说法,“拍3D真是正中我的下怀,我第一次看3D电影是几十年前的《魔术师的奇遇》(编者注:该片是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我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彩色三维立体声喜剧故事影片),再看3D电影就是《阿凡达》,我想《曹操与杨修》这样古典而精彩的戏曲艺术如果能够拍成3D电影,肯定也是非常美妙的。”

而为了拍摄电影,特意从美国赶回来的原版杨修饰演者言兴朋,则把这次再聚首称为“一番相见一番新”,“每次合作都在相互的交流当中有新感觉新发现。三十年前,就是我和尚老师在上海京剧院排《曹操与杨修》,我俩在像现在这样热的天里战高温,没有空调,汗珠都掉地上,奋战三个月我们把这出戏排出来了。”

滕俊杰透露,不同于一般后期转制的3D电影,《曹操与杨修》是全程3D实拍,而且该片也是SMG首部全流程拍摄制作的3D全景声4K电影。在声音录制上,采取的是先录一版声音,再现场表演、念白,最后再与全景声技术相结合的形式。整个拍摄过程共历时22天。

年近80岁的尚长荣在拍摄现场(摄影:刘海发)

对于两位表演艺术家连演了22天的付出,滕俊杰坦言太感恩,“这次我们拍《曹操与杨修》,兴朋专门从美国飞回,时差都没有倒好就开始拍摄了。我们经常弄到深更半夜,尚老师膝盖不好,有场戏要连续下跪十多次,我们想用替身的,但是尚老师坚决说不,他说,电影就是艺术的呈现,找个假的就毫无意义了。” 

戏曲电影的拍摄,虽然不是在舞台上表演,但在镜头前依然要像准备上舞台表演一样画上脸谱,穿上戏服,连续22天拍摄就相当于连演22天戏,已多年未一起合作的尚长荣和言兴朋都笑言, “相当于我俩把多少年没唱的戏都唱了。”

对于尚长荣和言兴朋来说,《曹操与杨修》是长在身上、烂熟于心的戏,但电影拍摄的片段式工作形式与舞台上一气呵成的表演,还是有很大不同。如何适应这种时时“被打断”的拍摄?言兴朋笑言,“其实这就是考验我们如何进行情绪的记忆,感情的延续。不是去机械的重复以往的外部动作,而是在镜头的切换当中,保持感情的浓烈程度,开拍就要马上到位。我和尚老师有这样心灵感应式的碰撞,他总是能在表演上激励我。”

有着六十多年舞台表演经验的尚老则表示,戏曲演员在对着镜头表演时,需要更细腻、富有张力的表现,“特别是面部特写、眼神的表达,要求更高、更精密、更准确,也更真实。作为戏曲演员,任何一个外界的形式都能够适应。有本事的就不怕任何形式,都能演。”

尚长荣(图源:“可凡倾听”新浪微博)

对两位老艺术家在镜头前的表演,导演滕俊杰认为他们对情绪的掌控度和专业性是“在血液里的东西”。“两位艺术家的表演非常到位,对我这个导演来说很幸运。比如有几场戏,需要角色满含悲愤,双眼含泪,但是不能哭出来。你是大主角,是有大情怀的,悲愤的表现又需要恰到好处。这种控制能力两位都有。原来以为京剧演员这方面的训练是不够的,事实上他们用他们的方式打动了镜头。”

至于有时候会遇到拍摄电影常有的NG环节,滕俊杰也在反省,“归根结底是摄制组团队较为年轻,对京剧的理解不够,以及道具、灯光、走位等各方面出现问题。电影是一个很讲究的艺术,有一点差错就要反复,比如说电影中曹操要与倩娘诀别那场戏,从晚饭后一直拍到凌晨,拍了好多遍。这场戏难度很大,需要尚老师跪在地上进行大幅度表演,他膝盖带伤,一次次跪下、起来。我们拍完感觉不错,但尚老师还是感觉不够,反反复复的拍。”

相对于拍摄的22天,《曹操与杨修》前期筹备和后期制作的时间则更为漫长,其中后期制作主要在SMG技术运营中心的魔D电影工作室进行,最终这部3D全景声戏剧电影共用了3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滕俊杰表示用3年时间将历经30年的经典搬上大银幕,让更多的人去关注、欣赏、体验京剧魅力非常值得。“福楼拜曾经有句名言,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在需要极高成本投入拍摄电影的今天,中国戏曲文化受到了某种冲击,关注度不如以往。所以我们要尽所有努力,在十分商业化的当下,让戏曲电影不被熟视无睹,用小成本让戏曲电影物有所值,甚至超值。我们要么不拍,要拍就要拍出它的精髓,让它成为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有益话题。”

(摄影:刘海发)

滕俊杰曾在《大众电影》杂志社做了5年的摄影记者,在他的认知里中,一般著名演员都有专门的人给做好饭菜,再独自享受,可尚长荣和言兴朋作为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却不愿剧组额外拨出经费,和工作人员一样天天吃盒饭,一心只扑在艺术上。“现在我们就缺这样的精神,缺这样有大情怀的大艺术家。不是说大艺术家,就要摆大谱。”

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人笑,台下万人欢,这是戏曲的功力和魅力。戏曲演员的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在舞台上就可以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开门、关门、上楼、下楼、上船、行舟、乘马、交战、饮酒、登山等动作和内心思绪。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更是可以代表宫廷禁苑、军帐将台、庵观寺院、居室闺房等等场景。其虚拟化、假定性的艺术形式与电影的现实主义的手法有本质区别。

如何在尊重戏曲基础之上,用电影的逻辑和镜头去表现戏曲艺术?如何将扎根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中的虚与源自西方的先进电影艺术中的实相结合,而不损坏两者在形式上的优势,是以往大部分戏曲电影需要面临且不一定处理得当的难点。

在3D全景声戏剧电影《曹操与杨修》中,可以看到主创们为呈现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悲剧叙事,在虚实结合上所作出的有益尝试。在影片开端展现曹操与杨修相互倾慕、相见恨晚时,是以一轮巨大的明月来象征两人的完美携手、信心满满;而后,随着两人矛盾不断升级、最终破裂,再以一弯残月高挂空中来作为背景展现今非昔比。

明月象征两人完美携手(摄影:刘海发)

此外,曹操为杨修牵马坠镫一场重头戏中,曹操牵马的过程也是他内心纠结杀不杀杨修的过程。同时杨修坐在马上,心中也惴惴不安。在戏曲舞台上,演员几个动作就能无实物的表演这一复杂情景和人物内心。电影中虽然周围搭出了实景,但并没有生硬的添置马匹和设置崎岖道路,依然为两位浑身是戏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保留了充分展示精湛演技的空间。

从目前这部电影的呈现效果看,戏曲与电影两种形式虚实结合,为作品赋予了全新的看点。而这也与这出戏本身不同于传统老戏,更适合拍摄成为电影有关。

《曹操与杨修》剧本本身将笔触伸向人性深处,让曹操既有奸诈多疑的一面,也有真诚的一面;赋予了杨修恃才傲物之外报国无门、枉遭猜忌的悲剧色彩。而两位艺术家的表演,也是在领悟了剧本中的文学叙述后有了创新,其念白、唱句、身形、表情,每一处表演都有着内在逻辑和表达分寸,从舞台到银幕,表演上可以实现“无缝对接”。

而电影对人物内心的展现,镜头语言比舞台身形,更容易让观众感受和理解,也将两人既高大又卑微的双重品性;将他们无法携手时那一系列盘根错节、叫人怦然心动的戏剧纠葛表现得淋漓尽致。

《曹操与杨修》剧照(摄影:刘海发)

江苏省剧协原主席汪人元曾说过,继承、创新是上海京剧院的传统,也是这个剧院能发现《曹操与杨修》剧本独特新意并将之立上舞台的原因。实际上,上海戏曲发展的传统与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气质密切相关,其继承与创新的特质就是在上海这样自近代社会以来就已成形,并且不断充盈和提升,开放、活跃、富有魅力及辐射力的都市文化格局之中形成的。

30年过去了,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创新的传统的上海戏曲人,与有责任感的上海电影人携手推出的《曹操与杨修》,不仅让这部经典作品能永远留下最精彩的影像,还探索出戏曲普及与推广的新形式。而采用3D全景声这样的先进电影技术作为呈现手段,让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同一语境中得以交流,更让3D全景声戏剧电影成为上海“文化品牌”的一张名片。

(实习生曹蕾对本文也有贡献)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