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撞脸“王大锤” 万幸这一次花木兰的男朋友不是白人

真人版《花木兰》的男一号正式官宣,该角色由新西兰华裔演员Yoson An出演。

作者:忠犬七公

在中国高考紧张的氛围中,大洋彼岸的迪士尼也提交了一份答卷:真人版《花木兰》的男一号正式官宣,该角色由新西兰华裔演员Yoson An 出演。

Yoson An 并非那种一眼看上就感觉帅气的男演员,很多网友调侃其为高配版“王大锤”。练过空手道和拳击,还懂中国武术的Yoson An 此前出演过《卧虎藏龙:青冥宝剑》,他身上棱角分明的沧桑感和武术功底,和《花木兰》这样一部充满战争和动作场面电影倒是很搭。

自从去年迪士尼宣布《花木兰》真人版女主角为刘亦菲以来,男主角的人选一直悬而未定。作为一部以中国题材为背景的电影,外界一度猜测男主角是否会启用白人,如今Yoson An 的加入算是平息了各种猜测。

根据已公布的阵容来看,真人版《花木兰》的选角十分强大,李连杰将饰演皇帝,巩俐饰演大反派女巫,而甄子丹则作为花木兰的重要导师参与其中。电影导演启用了拍出《鲸骑士》、《北方风云》的妮琪·卡罗,已定于今年八月在中国和新西兰开拍,预计2020年3月27日在北美公映。

选择华裔只为降低拍摄风险?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叙事诗,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诗》用极富浪漫主义的笔调刻画了花木兰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在被选入教材之后更是强化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所以想要攻占中国市场,启用东方面孔势在必行。

动漫改真人很多时候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毁原著”的境地,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甚至比一般的翻拍难度还要大。去年《攻壳机动队》翻拍口碑失利的例子还摆在眼前,欧美的斯嘉丽对于日本文化的水土不服也是事实。

1998年的动画《花木兰》,本质上还是一个西方文化下熏陶出来的产物,借用了中国元素的壳加以包装。在影片里花木兰的身上,看不到传统中国女性的太多特点,反而更多的是西方现代女性的元素。这些在动画电影里还能让人接受的地方,在拍摄真人版的时候就会显得很突兀。

如今真人版的拍摄,就必须在演员选择上有所考量。刘亦菲在弥合电影里中国元素和西方价值观方面,无疑是一座很好的桥梁,中国人的身份、流利的英语,对于东西方文化都不陌生,此前迪士尼放出她的角色拼图,广受好评。

在招募男演员的时候,迪士尼也明确提出了“二十多岁,必须能说流利的英语和中文”等要求,Yoson An 明显就是按照这一路线选择的:华裔面孔,双语流利,能说会打。至于演技究竟如何,反而是次要的,完全可以在演员进组后再加以培训,但是先期的硬性指标却是马虎不得,所有的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个目的:降低电影的拍摄风险。

还有一点,选择华裔面孔,也有出于“政治正确”的考量。毕竟之前《攻壳机动队》用白人演绎这样一个日本故事,就已经招来太多非议。

华裔面孔更多了,但不要盲目自信

选择大量东方面孔,并不意味着东方审美占据了主导地位。好莱坞的东方题材故事,从来都是在白人视角下展开的。

早年间西方对于中国缺乏了解,东方成为一种想象的异域,“傅满洲”(傅满洲是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傅满洲》系列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他是西方流行文化中最著名的两大亚洲人角色之一,黄祸的拟人化形象,号称世上最邪恶的角色。)就是此类歪曲印象的集大成代表。

“黄祸”代表了西方当时对于中国的误解和恐惧,随后20世纪亚洲移民大量涌入美国,迅速出现在社会的各种领域。但陌生感与神秘感消除的背后,华裔面孔想在影视行当里分一杯羹,似乎依旧不容易。

上个世纪初,黄柳霜柳涉足影坛,她那令人惊艳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好莱坞的电影里,她只能扮演一些妓女之类的悲惨角色,而且命运都逃脱不了死亡。种族歧视和时代偏见限制了她的发挥,也成为了那个时代西方影视作品中华裔宿命的缩影。

在后来美国废除《排华法案》,剥离了种族歧视之后,华裔演员的处境也并没有多大改观。20世纪末大量知名演员成龙、周润发等人进入好莱坞发展,都没有取得超越自己之前的成就。

归根结底,想扎根异域文化并获得认可,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很困难。没有足够的文化影响和认同,就谈不上闯出新天地。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华裔面孔在好莱坞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比如《环太平洋2:雷霆再起》,剧中的中国演员多的俨然像一部中国定制片,虽然这背后有中国资本的注入的因素,但是资本灵敏的嗅觉往往是跟着市场走的。

华裔面孔增多并非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加的表现,而是资本用脚投票的结果。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一部标准的好莱坞流水线生产的电影,只需加上几个华裔面孔,甚至连台词都不要配备多少句,就可以借此在中国电影收割票房,吴亦凡之于《星际特工》,张静初之于《碟中谍5》,景甜之于《金刚:骷髅岛》,都是这样的例子。

这些年来中国演员参演好莱坞电影,基本都是沦为路人的结局。好莱坞需要中国的市场,然而他们未必需要中国的演员,毕竟缺乏文化上的认同感。欧美观众沉迷于日本的武士道,甚至在《星球大战》里可以找到类似的致敬部分,但是很难想象欧美的流行文化里受过什么中国元素的深刻影响。

当年黄柳霜在好莱坞想演一个正面的或者重要的角色千难万难,如今,迪士尼把出演花木兰的机会给了刘亦菲,这背后不是什么民族文化和影响力的扩大,更多的是资本考量和博弈的产物。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这话很对,但是后面往往要跟上一句,没有资本的支撑,民族的特色无法走向世界。

我们在见到好莱坞电影中越来越多的华裔面孔时,先别忙着欢呼雀跃。鼓掌之余不妨先琢磨一下,人家用你,是看中了市场影响和票房号召力,还是真心折服于文化的魅力?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