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聆听爵士乐?

人生中挚爱的人和事其实都没有一个恰当的衡量标准。

新奥尔良爵士乐队在演出,2013 图片来源:Wikipedia

按:“还有什么会比音乐更让人捉摸不透?当外星人从遥远的星系来到地球,食物、性别和政治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好理解的事情。但是当看到人类带上耳机听起音乐,又或者随着乐队演奏翩翩起舞,他们就算挠破绿脑壳也想不明白所以然。舰长,我们无法破译这些三分钟音频里的信息,而地球人拒绝把解码规则交给我们。”

钢琴演奏家、爵士乐资深评论家、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Ted Gioia)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展现在人类文明的所有创造之中,音乐,那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在他看来,让外星人最为困惑的也许是爵士乐:一支乐队日复一日地演奏同一首乐曲,却每场都不重样,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费解?

爵士乐诞生于美国的新奥尔良,与当时的历史阶段、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爵士乐的“英雄年代”已经过去数十年,最后一名爵士乐的专栏作者可能也在10年前就已经被炒了鱿鱼。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爵士乐也许只是餐厅里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或是广播电台里的一段电波。

以上这些当然都是爵士乐,但在特德·焦亚眼里,它们都不能代表真正的爵士乐。什么才是真正的爵士乐?如何欣赏爵士乐?在《如何听爵士乐》里面,焦亚决意将自己的赏乐之道和盘托出,揭示爵士乐的神秘魅力。

在当代聆听爵士乐(节选)

文 | 【美】特德·焦亚  译 | 孙新恺

若不仔细钻研阿姆斯特朗、艾灵顿公爵、科尔特兰等爵士乐大师的遗产,当今的听众是不可能深入理解爵士乐的。认真地欣赏和感受他们的音乐,依旧是学习这门音乐的最佳出发点。因此,我们必须聆听他们留下的录音。

但我们也要提醒自己,这些革新家都曾是在职的乐手,他们在一批批观众前夜以继日地演出,而数码光碟或黑胶唱片只能记录下这些艺术家的一小部分作品。体验爵士乐的理想方式永远是亲身到现场去聆听,让自己完全沉浸在灵感迸发的那一刻。也许对所有音乐类型来说,都该如此。但对爵士乐而言尤其有这个必要,因为它的信念就寄托在自发性之中,希望在每一场演出里,都能为艺术家和观众带来一场独特且无法取代的顿悟之旅。

阿姆斯特朗

事实上,爵士乐界也采取了种种方法,确保这些音乐在舞台上长盛不衰。不久之前,一支爵士乐队把迈尔斯·戴维斯的《几分忧郁》专辑中的音符逐个再现了出来。没错,不仅仅是独奏,甚至连每个鼓点、每个贝斯的音符,都一丝不苟地遵循原作。几个月后,拉维·科尔特兰(Ravi Coltrane)为了庆祝他父亲的经典专辑《爱到极限》发表50周年,在音乐会上现场演奏了这张专辑里的音乐。与此同时,一家著名的爵士俱乐部举办了一场简戈·赖因哈特音乐节,纪念这名二战前夕别具影响力的乐手,向他的吉普赛式吉他技法致敬。要是你对大乐队情有独钟,你会发现它的各门各派依然在演奏舞曲。其实,一些摇摆时代的经典乐队也还在巡演。你依然可以去听格伦·米勒和贝西伯爵的乐队现场演奏,即便他们的领班早已辞世。艾灵顿公爵的乐队在他过世40年后也仍在巡演。“乐队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便一直没有中断过演出,”现任指挥家查利·杨(Charlie Young)自豪地说,“这是历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的爵士乐队。”而斯坦·肯顿则在遗嘱中声明,在他死后这支“名存实亡的乐队”不能再继续演出。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同行和管弦乐队向他致敬,在巡演中演奏他的音乐。假如你是一名新奥尔良和芝加哥爵士的乐迷,那算你走运。在世界各地,成百上千的传统爵士乐队还在演奏着这类音乐。我怀疑,此时此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就有人正在演奏《泰格拉姆》或《贝森街布鲁斯》。

因此,即便你的爵士品味还停留在禁酒令时期,也不能以此作为借口,避开爵士乐仍在喷涌而出的沙龙和酒馆。

而更好的是,你可以打开耳朵,聆听今时今日的爵士乐。

你可能读过一些关于“爵士已死”的文章,或是类似声称爵士已处在危急存亡之际的郑重声明。尽管大部分给爵士乐做讣告的文章都肤浅且缺乏论据,但我也不能完全反对这些算命先生的观点。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爵士乐无疑正身陷困境。这种音乐被主流媒体排斥,导致在电视上、收音机里、视频网站首页和网络评论门户中,都几乎看不到爵士音乐家的身影。许多主流刊物早已不再谈论爵士乐。就算他们难得提及一次,也会被外行的写手拖累。最后一名爵士专栏作者可能10年前就被炒了鱿鱼,而杂志编辑都是听摇滚、流行和说唱长大的。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这样的局势下,也难怪这些杂志会刊登大放厥词的文章,声称爵士已死。这些杂志编辑只是精确地概括了现状,在这个媒体为王的世界里,爵士乐被推到了一旁,为最新的标题党让道。

到头来对爵士界没有一个恰当的衡量标准。这个我接受。但我人生中挚爱的人和事其实都没有一个恰当的衡量标准,比如我的老婆跟孩子。他们的价值没法用金钱衡量,也不能按照在不同人群中的受欢迎程度一分高下。

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把爵士乐视为按点击率排序的文化形式,而从音乐本身出发对它做出评价(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你养成这种态度),那么你会得出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爵士乐的发展健康得很,乐手的音乐造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声音与风格比以往都要丰富。每周我都能听到新鲜精彩的爵士乐。它从未如此触手可及——我可以舒舒服服地待在家里,在线观看世界各地爵士乐演出的高清直播。我可以去俱乐部欣赏,也能把俱乐部带到家中!只要花一小笔订阅费,每周都能欣赏到最新的爵士专辑。在学生时代,我常常要在爵士乐跟温饱之间做抉择,这样的奢侈一定会让我破产。好的爵士乐多得很,这就足以为之庆贺了。

然而,这么多作品自然会让人有种危机感,可供选择的音乐太多了,外行人压根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五十多年前,我们还生活在“英雄年代”,聆听爵士乐比现在容易多了。那时候,爵士乐迷会将一两名音乐家捧上神坛。这样一来,跟不识此道的人解释从何听起,绝对是小菜一碟。流行摇摆的时候,音乐评论家会推荐入门者听艾灵顿公爵、古德曼和贝西伯爵。当波普大热的时候,赶时髦的人会径直转向帕克、吉莱斯皮和蒙克,以此类推。然而,当我们身处多样化的时代,当爵士风格百花齐放时,我们又该如何是好?当英雄不再,我们该何去何从?换句话说,当世界各地都涌现出本土英雄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哪怕是最资深的音乐评论家也会不知所措。你没法用两三个别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当今的爵士乐坛。不过,这到底是没落的标志,还是繁荣的象征?

且让我潜入这个复杂的局面中,试着理出个头绪来。我当然可以走捷径,为你罗列出当今最卓越的爵士音乐家。这位兄台,把这份名单拿去吧,希望你喜欢!然而,这样的话我恐怕只会帮倒忙。入门乐迷会不知所措,资深乐迷则会因这份名单的取舍问题立刻争吵起来。因此,我坚决不会给你列名单。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了解这些名单背后的大环境。因此,与其罗列一串陌生的名字来装腔作势,我还不如尽量为你指出当今爵士乐坛最强大的动力,并进行解读。这些动力,决定了这门艺术在当今呈现出来的特色。理解了这些动力的作用,当你下次听到爵士乐时,无论是在夜总会消磨时光,还是戴上耳机用心爱的随身听听音乐,你都会以很好的准备听出更多的含义。

第一种动力对你而言应该不会陌生,因为它已经对你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我说的就是全球化。没错,爵士乐跟你的工作、房贷和油价没什么区别,它们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千里之外的局势甚至会与本地的事件产生密切的联系。

并不是人人都会从这些变化中受益。原本占据主导位置的人会面临新的挑战。举个例子,现在欧洲的爵士音乐节邀请的美国音乐家在逐年减少。本土人才在不断增多,欧洲大陆的各大城市都涌现出了一流的爵士乐队,主办方无须再花高额费用把艺术家从纽约和洛杉矶请过来。爵士乐在亚太地区不算成熟,至少现在不算。然而局势改变得很快。过去几十年里,这些国家一直从美国引进爵士乐,但现在它们已经开始输出优秀的艺术人才了。我们正在见证音乐产业的逐渐对等。这不仅仅意味着那些地区的爵士乐手提高了艺术水平,更引人注目的是,我从那些乐队中听到了自信心和独立意识。二十多岁时,我曾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时遇到的爵士音乐家,都十分关注美国乐手的动向。他们一心只想学习并模仿美国乐手,不太愿意被其他文化影响。但如今,美国之外的爵士乐手已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当我出国旅行时,遇到的音乐家依然了解美国乐坛的动向,但他们却更加喜欢谈论本土的优秀爵士乐,而且一谈便是滔滔不绝。

作为爵士乐评论家,现在的日子跟十几二十年前相比可不好过。我要跟进关注的东西太多了,要是不跟世界各地的同行保持联系,那么一星期下来就会错过很多好音乐。然而,对于普通乐迷来说,全球化是天赐的厚礼。无论你身处何方,优秀的爵士乐都唾手可得。换在几年前,我不敢说出这样的话。但是现在,从奥克兰到萨格勒布,好音乐任君选择。虽然说现在的媒体仿佛是被下了禁令,不得报道爵士乐,但他们也没法做到滴水不漏,你只须四处打探一番,便能找到。你要是在哪个偏远之地听到了好东西,请务必跟我说说。我们这些亚文化的人群必须团结一致才行。

这样的全球化导致在当今的爵士乐中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趋势:杂糅。爵士乐技法得到了全新的演绎,融入了世界各地的音乐曲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不过是延续了古老的爵士习俗。爵士乐汲取新音乐元素的能力,向来都比其他音乐种类强。即便在新奥尔良爵士刚刚诞生时,就已经吸收了布鲁斯、进行曲、宗教音乐等各色各样的灵感。但是,在当今的全球化环境里,混合与拓展的过程变得马力十足。如今,你不但依旧能够听到萨克斯管和小号,还能听到日本筝、波斯乌德琴以及苏格兰风笛。乐手有时候会演奏20世纪30年代的爵士老调,有时候则会把垃圾摇滚(grunge rock)或印度拉格变成爵士曲。乐队中有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家的成员逐渐成为常态,尤其是在欧洲,来自五湖四海的乐手多元的文化背景让音乐获得了新内涵和新力量。虽然《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改成爵士曲肯定不会好听(尽管作曲家是一名前爵士贝斯手),但是这四个字却抓住了爵士乐的特质,爵士乐正在不断跨越定义了我们生活的种种边界。

印度西塔尔演奏者Anoushka Shankar参加了2017哥本哈根爵士音乐节

横扫当今爵士乐坛的第三种动力是专业化。这并不是说前辈们就不把学识当回事,也不是说他们无意追求最高水准,不过新生代的爵士艺术家跟昔日的明星有着截然不同的训练方式。爵士先锋们往往都是自学成才,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习,并一路上从其他同行身上汲取灵感。相比之下,21世纪的爵士乐手从学术课程和专业训练中受益良多,而前人则没有这样的机会。新时代的乐手大部分都在课堂中以系统化的方式学习爵士乐,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指导。他们跟法学院毕业的律师和医学院毕业的医生一样,在执业前都有着类似的准备过程。

假如你喜欢情感丰富的乐队,而不是专业学术的组合,那么你肯定乐于见到我接下来提到的最后一个主流趋势。在与主流商业音乐风格进行持续交流的驱使下,许多大型唱片公司和年轻爵士乐手发起了一场艺术复兴运动。这场运动还没有名称。跟其他几位评论家一样,我会将其称为新爵士(Nu Jazz)。但是,每当我使用这个名称时,连阅历丰富的爵士乐手都会一头雾水。新爵士?什么玩意儿啊?另一些人则试图把这种音乐归类到过去的音乐运动里,比如爵士摇滚融合或优雅爵士,以求扩充爵士乐的受众,但这样贴标签就忽略了这种音乐中新颖和独特的成分。

新爵士到底是什么?它从当代音乐中借鉴了一系列不同的声音和手法:音型循环和音色采样、说唱音乐和节拍音乐、电子音乐和重新混音、节奏布鲁斯套式和电子舞曲风格。乐队里也许会有标准的爵士乐器,但你要是看到DJ跟音响工程师参与进来,也不必大惊小怪。演奏台一旁的电脑里传出来的音乐可能比台上的小号还要多。或者,现场演奏可能只是给音乐会之后的“现场”混音做暖场。

我把当今爵士乐非凡的多样性浓缩为四个主题:全球化、杂糅、专业化和复兴。这些趋势依然在不断发展,而其中的流动性和未知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仍处在初期阶段。这么看来,“趋势”一词可能会让人产生误解。它们更像是一股股势不可当的动力,短期内不太可能“过时”。我相信,在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里,这四股动力依然会以各种激动人心的形式,塑造爵士乐的形态。

有谁敢指明这门艺术形式未来的发展方向?反正不是我。依我看来,观众也许很快就能通过智能手机或某种手持设备参与到乐队的即兴演奏之中。也许机器人会踏上演奏台,与人类乐手同台演出。也许软件能像萨克斯管一样实时即兴演奏,而我们古板的脑瓜甚至无法领会。也许音乐家能通过虚拟影像和乐手进行互动。也许已故的音乐家能够通过数码重建起死回生,来一段现代流行歌的即兴独奏。在一门如此重视自发性且敢于冒险的艺术形式里,一切皆有可能。这也许会让我对未来的预测困难重重,但对21世纪的爵士乐迷来说,这无疑是天赐的厚礼。

(本文节选自《如何听爵士》第七章《在当代聆听爵士乐》,经出版社授权发表,有删节。)

《如何听爵士》
【美】特德·焦亚 著  孙新恺 译
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8年5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