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上海文化”品牌影响力,上影节将成立 “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

上海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一直是上海的城市文化名片。

日前,上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全面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上海海派文化品牌、上海江南文化品牌”的总目标,以及由三大品牌衍生的12项专项行动,和具体细化分解形成的46项抓手。

5月14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介绍了《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有关情况。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市文广局局长于秀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市文明办副主任宋慧出席了发布会。

会上胡劲军副部长表示,根据李强书记和应勇市长在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全市推进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重在展现标识度。归结起来,“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既要抓好“码头”建设,又要抓好“源头”建设。

在随后举行的答记者问环节,市文广局局长于秀芬重点就6月份举办的上海影视两节以及秋天的国际艺术节如何提升“上海文化”品牌影响力做了介绍。

关于上海电视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她谈到:“我们要把国际影视两节办成上海文化优秀的、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节’。今年,我们要在提升国际性和专业性两个方面,着重加强‘三个平台’的建设。”

随后于秀芬局长对“三个平台”建设做了近一步的说明:

一是进一步加强影视两节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今年经广电总局批准,上海国际电影节将在举办期间正式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同时,还会举办“一带一路”电影周,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独特的电影艺术,进一步促进交流、谋划共同发展。

二是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影视两节打造成亚洲最大的影视产业合作平台。于秀芬局长透露,今年起,上海电视节和电影节将在影视市场专门建立“国际合拍片”板块,引入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上海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行业协会,以及荷兰电影基金会、波兰电影委员会等合作机构,开展国际项目路演、项目洽谈会、制片人咨询会,以及国际合作政策推介会等。

三是市区融合的平台。根据上海影视产业“1+3+x”的发展布局和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目标,上海电视节和国际电影节将继续与长宁、松江、普陀、静安、浦东、黄浦等六个区开展一系列合作。

于秀芬局长举例说明,今年影视两节的主会场设在长宁,亚洲新人奖将继续落户静安环上大影视园区,“互联网影视峰会”继续在普陀合作举办。同时,今年新设立的“一带一路”电影周将与浦东新区联合举办。在松江,将围绕“松江科技影都”的建设,合作举办“光影松江”系列活动。”

于秀芬局长透露,目前就上海国际电影节覆盖的国家数、电影市场来宾数、市场博览会的展位数、记者人数等方面看,在国际A类电影节中,是排位居前的。她表示,希望通过今后三年的努力,促进上海影视两节各项标志性的指标,特别是一些关键指标,比如市场的交易量、参展商数量、参展影片世界首映量以及国际首映量,每年一定量的增长,使得国际电影节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知名电影节,成为影视国际交流、中国影视文化传播以及影视产业推进服务的重要平台。

对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会有哪些新变化,于秀芬局长介绍,在未来三到五年里,着重抓好五个平台的建设,突出艺术节的标识度和独特性。这个五个平台的建设分别是:

一是精品力作的展示平台建设,让更多的优秀作品从国际艺术节出发,汇集更多的世界首演、亚洲首演、中国首演,以此助力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

二是优秀作品的创作平台,依托国际艺术节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名家、艺术大家,通过和艺术节的合作、委约等多种形式,创造一批人民喜闻乐见,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是青年人才的孵化平台,今年是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20周年,20年来艺术节通过“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使得一批又一批青年艺术家脱颖而出,青年艺术家与上海国际艺术节是共同成长的。今后,艺术节也将坚持完善发现培养年轻艺术家的机制,通过努力让更多的“大家”从上海启航。

四是公共文化的推广平台,国际艺术节的两个公共文化品牌“艺术天空”和“艺术教育”将继续做好。此外,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引入更多有氛围、有品质、有内涵的公共活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进一步拓展艺术节的溢出效应。

五是产业联动的专业平台,艺术节的交易会和论坛将进一步做深、做实,吸引更多全球演艺行业的重要机构、专业人士前来参会,打造具有专业性和国际性、高价值的演艺交流平台。

无论是上海影视两节,还是国际艺术节,都离不了艺术人才的支撑。而就如何在上海聚集文化人才,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透露,上海将开展“文化名家选拔推荐”、“青年文艺英才培养计划”、“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艺术荣典制度”等重点工作。在随后的答记者问环节,胡劲军副部长也着重就“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艺术荣典制度”做出了详细说明。

他表示:“上海正在设计针对文化艺术人才的荣典制度,旨在构建一套全社会评价、充分尊重人才的制度。荣典制度将覆盖老艺术家、覆盖中青年艺术家、覆盖外来文化艺术人才,具有跨行业、跨职业、跨系统、跨部门,突破年龄、突破职称、突破地域、突破单位的特点,我们正努力设计好这样一个针对人才全方位的评价。”

在用上述荣典制度理念改造上海两个老的“文化品牌”方面,他还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已经举办了四五十年的“上海之春”,“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对‘上海之春’作一些大的调整,今后主要做四块内容。第一块,对中国的优秀音乐作品要进行持续的全方位关注。第二块,对56个民族的音乐作品给予大力的关注和扶持。第三块,对散落在全世界各地的中华优秀音乐人才每年提供一次在上海集中亮相、向祖国人民汇报的机会和平台。第四块,‘上海之春’里面也有一些国际名团的演出安排,但这必须要和教育、社区交融在一起,以区别一般的演出季,上海市文联正在根据市委宣传部的要求做一套全新的设计,所有的板块都是围绕‘人’进行布局的。

二是已经举办了近三十年、今年刚刚结束的“白玉兰戏剧奖”,要从过去比较局限于戏曲表演逐步扩容到兼容整个舞台艺术表演。而在“申报制”上也将加入“推荐制”。胡劲军副部长解释到,“过去白玉兰戏剧奖评选主要是采用申报制,你到上海演出或者在上海表演才能来申报这个奖,这个奖也才会关注你。将来,我们要有专家推荐、观众推荐,包括媒体也可以推荐,凡在上海演过的好戏都有获得白玉兰奖的资格。我们正在全力推进制度的设计。”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