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曼诺·奥尔米辞世,今天我们重温他最好的电影

昨日(2018年5月7日),意大利著名导演埃曼诺·奥尔米去世,享年87岁。

奇爱葛格按:

昨日(2018年5月7日),意大利著名导演埃曼诺·奥尔米去世,享年87岁。他曾凭借《木屐树》获得金棕榈,并以《工作》《米兰心事》等广为影迷所知。而对于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则是十余年前在电影资料馆观摩他《女士万岁》(1987)时所获得的震惊体验。

今天,借著名影评人、导演云中2003年的文章《意大利导演OLMI<工作>中的空间设置》让我们一起来缅怀大师,这也是云舅15年前写成的第一个电影分析文章。他以镜头细读的方法,分析奥尔米的《工作》如何表现与构建“生活”。篇幅很长,也极为精彩,在此与大家分享。未来有机会的话,我们电影资料馆也将带大家重温埃曼诺·奥尔米的电影杰作。

作者:云中

看了意大利导演埃曼诺·奥尔米61年拍的《IL POSTO》(译成《工作》),很受启发。这位年逾七旬的多产导演国内介绍得不多,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木鞋树》,得了金棕榈。《工作》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了奖。

这部《工作》沿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风格,整部影片清新自然,手法老练,藏而不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整部作品的空间设置与人物性格及剧情的发展丝丝入扣,很到位。我试着在下面贴一些剧照进行简单分析,请多指教。 

一、第一段是表现男主人公的家庭生活环境。从一个摇镜就能看出家境的贫寒,主人公睡在客厅里,同时也是家里的厨房,空间不大,摆设简单。

这一段是男主人公第一天去应聘工作,他和弟弟出门,母亲在后面唠叨着让他们注意一些问题。大部分人都有这种经历,出门的时候母亲在身后不断地叮嘱,而自己则心不在焉的回答。导演在这里用一种颇具趣味性的空间来展示这一情节。

由先是家门外纵深的走道,母亲在最后。

兄弟俩下楼,仰拍母亲在楼上伸出头叮嘱。

兄弟俩在楼下走着,母亲的远远身影在三楼上关注。

兄弟俩转过了街角,虽然看不到母亲的影子,这时母亲的声音突然从背后的楼上传来,这时她在画外(稍后走入画内,在背后三楼打开的门前),兄弟俩不耐烦地回过了头。

这一段母亲的形象越来越小,空间在不停变换,距离感越来越远,但母亲通过声音仍能保持着对自己儿子的关心,这种处理是十分细腻的。

另外,在表现乡下风光的时候,建筑物很简陋,尤其是车少,人少,所以声音处理比较安静,包含日常干活的声响,画面上有家畜在自由地跑,造成一种恬静的效果。

大城市里的建筑就完全不同,而且车水马龙,自然声响就造成了对比。

二、下面是主人公进入自己的应聘之旅。导演把招聘的大公司的空间表现得非常有特点,因为这一空间在影片后在的部分会有更大篇幅的表现,所以这一段着重刻划在主人公在大公司应聘的感觉上。

公司整洁,空旷的大堂与主人公的家形成对比,感觉这个俯拍也能映衬主人公的此刻紧张心情。

主人公走向面试的办公室,又是纵深空间一个长长的跟拍镜头,在表现大公司时,导演常用纵深空间,背景往往是长窄型的办公通道,一个一个整齐的小门紧闭着。

一个惹眼女职员的出现,我感觉很适当的表现男主人这时对新公司的一种心情,有点期待又有点不安。

男主人公走进要面试的办公室,已经有一些人在望着他,“竞争者”的眼神。

这是一个摇镜,展示出办公室里已经有很多人在等待面试。办公室并不大,不多的人已经挤满了这个空间,有一种压迫感。

这一段是公司的人把应聘者带到一个教室里进行测试。

一群人先上街,然后走进一个古代建筑,再通过一个类似宫殿的地方,进到一间教室。

这一段的设置比较特别,突出大公司一种表面光鲜的感觉,与公司实际情况造成反差。

因为测试应聘者的题目只有一题,简单到小学生都可以做得出来,却搞出这么大的排场。

三、这一段是应聘者在吃午餐,主人公进到一家餐馆,全是人。

主人公坐下,前景也全是人,而且他坐到了身旁男人报纸的阴影里,显得弱小。

另外,他也一直穿着一件略显大的外衣,整个人都显得稚嫩。

主人公看到了自己心仪的姑娘(也是应聘者),在逆光中女孩子显得漂亮。

这一段落里,二人的近景连着切了好几个。男主人公的脸色也亮了。

这一段是主人公与自己心仪的姑娘共度中午时光,他们在街上漫步,镜头始终是两个人的中景或近景,导演似乎很喜欢这个景别。

另外,每个镜头都注意把两个人同时收入画面,两人间的空间关系被拉近了。

而这一段落也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男主人公请姑娘喝咖啡,这个咖啡馆和餐馆一样也挤满了人,通过给小费的一个细节,再次突出主人公经济的拮据。

这一段落是男主人公与姑娘在施工的大楼旁闲逛,感觉导演是故意选择了这样相对吵闹和杂乱的工地来突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两个人的约会选择在这个令人不愉快的地方,好像也隐隐暗示着这两人发展并不愉快。

由于下午还有测试,两人匆匆向试场赶去。

男孩帮助女孩过街道,距离感近一步消失,整个奔跑的节奏随着景别变大而加快,而在树林的一段奔跑更是充斥着浪漫的氛围,声音也从街道上的嘈杂变成树林的鸟语和脚步声。

拉手的特写也加重突出这一气氛,身体的接触代表二人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

四、大公司下午的测试更是有点怪异,要做一些奇怪的动作,回答一些奇特的提问。而这种测试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本毫无用处。

这里导演加入了一些反讽的意味。这一空间表现得与医院的门诊一样。

测试完成后,天色已晚,男主公等到姑娘,与她继续在街上漫步。摄影机还是一如继往地给他们两人中景镜头,跟着他们在城市的街头散步。

这个长的跟拍镜头,在中间隐隐出现了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然后又消失了,好像现场声,又好像后期配的,给这段镜头增加了一点浪漫的意味。

女孩要上车回家,这时候切了很多单人的特写反应镜头,好像也是影片里最密集的一次。两个人的亲密感觉被仔细的捕捉。而从这以后,两人的距离感开始加重。

女孩上了公车,与男主人公对望,公车开走。

男主人公上了回家的夜车,在车厢里轻轻哼唱着爱情歌曲。

夜色迷人,画外响起歌声,这是全片最大的一个远景镜头,也是男主人公在本片里最幸福的时刻。

以上是发生在影片里第一天的故事,用了近四十分钟的时间来强调。导演着重展现了主人公的生活空间,性格特点,并给他留下一个美好前景,这一段落主人公的情绪是一直向上走的。

而从这往后,时间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主人公的生活也越来越陷入了平凡枯燥甚至是死板之中。

五、某天凌晨,男主人公第一次与父亲同共上班,担起了生活的重任,母亲照例在身后叮嘱。

光线由暗到明,父子的步伐都相似,周围人也在增加,直到进入城市。

像他们一样的人身边还有很多。

主人公到公司,再进同一间房,里面的人与上次相比少了很多,不少人又失去了工作的机会。

主人公被带到行政部,他将在那里上班。

这一段的空间设置很精彩,将主人公的心理和工作环境反映得十分到位。  

首先是一个纵深空间,主人公在走廊的最深处,向镜头走来,前景是女秘书,等待主人公来报道。

导演在这里再次使用的更夸张的纵深空间营造出一种冰冷的距离感,随着男主人公的脚步声,也能感受到他的紧张。

主人公走到前景,镜头跟着他的动作向左摇,显示出这是一间屋子。

摇镜头结束,又是一个纵深的空间,略仰角处一个逆光的大大的办公桌,十分有压迫感。两个纵深空间的连接展现十分到位地表达了这间大公司的不近人情,呆板的氛围特点。

老板的近景,在他与男主人公谈话的时候,一直都不抬头,他甚至都没有认真看来报道的男主人公一眼。

这种设置进一步产生对男人主公的压迫感。

男主人公走到老板桌上的椅子坐下,这把椅子道具故意做得很矮,身材不高的主人公坐下去就像陷进去一样,头比办公桌都高不了多少。他身后放的两把正常的椅子的高度也是对主人公目前“矮小”的劣势地位有个对照。

在前景,宽大的黑桌子、老板的手和那个台灯都对男主人公超成挤压感。

男主人公被带到一个负责打杂的人那里,他这段时间将与他一起打发无聊的工作时间——送信。

这个空间是个走廊旁的过道,很窄,面对着单调的墙壁。这就是男主人公现在的工作,这种空间感当然是不舒服的。

这一段镜头的空间设置,把男主人公放到了一个最低层的位置,不动声色地表达了主人公在这间大公司里的位置和今后的处境,很精彩。

六、这一段表现了这个公司行政部门的职员办公室的空间。

一个小屋子里的七八张桌子,桌子之间、桌子与墙之间都没什么距离,整个空间显得很压抑,里面的职员也都心不在焉,没人在认真工作。

这些空间的纵深感表现都不大,尤其是部门领导,坐在墙角。而且这些空间都故意不拍出窗户,所以整个办公室没有一点生气,这也是导演所要刻意突出的。

公司中午下班铃声一响,从各个办公室立刻冲出不少人群,这种积极“下班”的设置也是一种嘲讽。

七、这一段是男主人公去办公楼前等待自己心爱的姑娘出现。

导演这里用了一个纵深带点曲折的空间,远远的人走向近景,让观众就像主人公一样焦急又仔细的观察每个路过的人。这种不花哨的手法是比较符合人的生活经验的,因为等人(尤其是女朋友)的时候,一般总是会尽力分辨远处走来的是不是她。

下雨了,人群跑动起来,主人公仍然没能找到姑娘。

影片在场后面插入了一个场景,主人公在卫生间“欣赏”自己的造型——为追女孩做准备。他打开门出来,就是他目前办公的那个小过道——原来他的工作环境一直在厕所旁边。

这个不“舒服”空间在这个时候揭示出来,与进一步渲染主人公今后的情绪低落有关。

又一天,现在导演对具体时间的控制开始放松,大家已经不清楚倒底过了几天。

主人公继续在等待她的女孩子,还在下雨,而且比上回还大,他终于看到那个女孩与一群同事亲密地走出来,并没看到他。他与女孩之间的距离感加强了。

八、圣诞节到了,导演是如何表现这个在西方来说重要又喜庆的节日呢?  

他选择了夜景,并不清晰地展现细节,街道上只有简单的装饰,孤单的人群,黑压压的汽车,并没有太多的欢乐之意。

这个在寒风中发呆的孤单老妇人,更体现了导演用这种方式低调甚至有些负面表达这个节日的目的,反映了导演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一种态度。

男主人公偷偷给女孩送圣诞卡,在过道上,他们相遇了,这又是一个办公区的纵深景,在这种地方的见面当然不会太愉快。

两个人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在这个镜头体现无遗。

大公司里也不允许有这种关系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难相处。

九、新年夜,除了圣诞树,男主人公家里并没有别的装饰。

接下来的段落有十三分多钟,是全片最长的段落,讲的是男主人公参加公司召开的新年晚会,他想在晚会上再见到那位姑娘。

这个段落开始于这个镜头,一个男人吹一种玩具的近景。

男主人公走到俱乐部里,几位侍者热情地为他服务,主人公的热情也开始被调动起来,因为可能看到自己喜欢的女孩,有些激动。

到现在为止,观众会期待下面看到一个热闹的新年派对。

男主人公走到大厅,出乎观众和他的意料,一个纵深、宽阔的大厅基本没有人,也没有声音,只有他的脚步声在大厅里回荡。

主人公心情的失落,在这个与新年气氛反差强烈的空间里显得更加无助。

他走到纵深处的一张桌旁坐下,身影仍是远远的。这时画外突然传来轻快的JAZZ乐曲声,把主人公那种孤寂感反衬得更强烈。

这里音乐的运用可以说起到了特别的效果。

镜头切到乐池里的乐队,原来这个画外音乐是属于现场的音响,这个空间是开始没有交待的,也是为了突出刚才音乐的冲击力,所以导演滞后交待。

旁边一桌的老夫妇让男孩儿过来一块儿坐,男主人公的心情得到一些缓解。

这时候俱乐部的人气亦开始增加,大伙儿有了更多的欢笑声。

男主人公一直关注着自己喜欢的女孩是否到来,这时候大厅里人越来越多,但那个女孩子始终没有出现,乐队的节目更加精彩。

环境开始热闹,而主人公的失落心情仍没有完全好转。

随着时间推移,大厅里的人已经非常多,人们纷纷起舞。

 

女孩子并没有出现,男主人公依然高兴不起来。

环境的热闹始终与男主人公的情绪形成对比,而导演在这时切入了几个双人起舞的亲昵特写镜头,让看的人也能理解这些场面男主人公的一种无形刺激。

这时候邻桌长得并不好看的女人约男主人公起舞,他不算乐意,但还是被拉上了台。

然而随着新年的到来,还有一些酒精的刺激,音乐声和人群欢呼声的增大,男主人公也开始慢慢投入到狂欢的队伍中来。

他也许想起了单位的同事对他的忠告:在这个世界,除了自己,谁也靠不住。

最后这场戏结束于一个男人吹玩具的镜头,与段落开头相对应。

这一段导演的空间设置和环境音响很用心,从开始与主人公造成反差,与主人公的感受格格不入,到后面这个环境和音响逐渐感染并最终带动主人公,让他淡忘了最初的坚持(哪怕是种伤心的坚持)而投入到了最大众的人群里面。导演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展现这种情绪上的转变。

从影片后面的段落看出,表现完这种转变后,男主人公才开始真正拥有“正式意义上”的工作。

十、这是影片的最后段落,因为一位老职员的死去,男主人公终于可以接替这个空位,正式当上了公司的办事员。

这个镜头是个静态的,声音也很小,大家在盯着那个死去职员的桌子,都在想不同的事情。这个空间的窄、小,声音空间的安静,与刚才的新年派对里的热闹喜庆形成对比。人们在放松一天后,还是得面对更多的无聊的工作空间。

男主人公坐到了桌子的第一排,坐在最后一排的老职员开始不满意他的资历,跟领导反映把主人公调到最后一排。

男主人公只好顺从地收拾东西,他刚离开座位,坐在后两排的同事就抢先把自己的东西放到了前面的桌子。

在这个小空间里对桌位的这种无聊争夺,再一次反讽了这种公司的这种制度。

男主人公坐到了最后一排,他调了调台灯的高度,自己的脸再次藏到了阴影里。

男主人公看着前方,一位职员操作着复印机,复印机发出了单调的机械声音。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男主人公的特写,画外继续传来复印机的单调机械声,而这种声音越来越响,好像变成在一个空间里的回荡,造成一种类似主观想像的音响效果,并一直持续下去,直到黑场,结束字幕打完。

这里声音的运用十分形像有力,单调的、重复的机器声音暗示了这份工作也将同样的枯燥、无味,一日又一日的持续下去,习惯这类工作的人也像机器一样没有生气的活着。

男主人公疑惑的眼神仿佛也在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这部影片的空间设置具有比较强的目的性,导演的POV显而易见,但他表现得并不做作,片中没有刁钻的摄影角度和复杂的摄影机运动,摄影机纪录下来的不同性质和特征的空间对比,就很自然地对观众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乡村的空间,安宁恬静,城市里的空间大多嘈杂吵闹,公司里的空间就死板呆滞压抑个性。

导演对这部影片的整体把握能力还是很不错的,由主人公面试的第一天开始,一层层展开他的生活空间对心理空间造成的不同影响,一切心理活动都通过外在影像声音表现出来。

由开始段落的仔细着力叙事到中间段落的零散型介绍再到舞会的一个高潮段落,由不同节奏感渲染着主人公走向“工作”的道路。

影片大多数是在室内拍摄完成,场景本身并没有任何的特别之处,但影片最后达到这种平淡而准确的结果,的确需要创作人员对生活有很仔细的观察和很到位的表现手段。

与其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差不多,整部片子反映了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但没提出解决的答案。

本片没有大的戏剧冲突,这种自然、不做作的表现手法正好与之对应,个人感觉是十分贴切的,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程度,显示了电影艺术的魅力。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