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国际:打破外交常规 印度“对标”中国

无论从经济结构,还是自身需求而言,印度的经济大国之路,现阶段不可能以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为标杆。莫迪比任何其他前任领导人都清楚,印度的标杆(即便不是榜样)是中国。

资料图:2015年5月14日,印度总理莫迪抵达西安,开启任内首次中国之行。莫迪首站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了珍贵出土文物铜车马。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胡若愚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将于4月27日至2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非正式会晤。这是一次打破外交常规的会晤。

要知道,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峰会6月份就要在青岛举行。这意味着,莫迪将在短时间内两次来华。这足以体现两国领导人对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的诚意和重视。

而且,两国领导人采用非正式会晤的方式,可以简化外交礼节,面对面地在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战略沟通,可以更加务实、深入地讨论双边关系,讨论地区和国际议题,讨论世界变局。

去年的洞朗对峙得到和平解决以后,印度开始着手改善对华关系,多次派高级官员来华沟通。今年以来,中印关系保持积极发展势头。这说明,印度政府和莫迪本人认识到,中国对于印度的发展、尤其是印度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印度的自我定位是大国,世界大国,只是,对莫迪政府而言,相比大国的政治内涵、尤其是地缘政治内涵,更可期待、更可许诺、更可实现的目标在经济领域。

而无论从经济结构,还是自身需求而言,印度的经济大国之路,现阶段不可能以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为标杆。莫迪比任何其他前任领导人都清楚,印度的标杆、即便不是榜样,是中国。

就像40年前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那样,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融入全球市场,是印度的选择。而这种融入,无论是以贸易实现的市场层面,还是以产业分工实现的全球供应链层面,印度都难以绕开中国。

以经济合作为切入点,中印之间可以以经济动政治,也可以以政治带动经济。尤其是,目前,两国在经济、贸易领域面临相似的国际压力,更需要加强高层互动,加大互利合作。

因此,在印度的政治语境、经济语境中,莫迪作为选战产生的领导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理由深信:政治即经济,经济即政治。

来源:新华国际头条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