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能摆脱被中介支配的恐惧吗?

中介机构其实也很无奈,毕竟投入人力成本的确不低,能给联合办公这种相对碎片化的空间提供服务已属不易。

WeWork中国25亿合并裸心社;People Squared以3亿元的价格完成对Workingdom的全资收购。加上更早之前WE+和酷窝合并,优客工场合并洪泰空间、无界空间和Wedo,整个联合办公行业似乎开始了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

但与庞大规模相对应的却是联合办公空间面临着盈利模式单一,除了工位费,能获得收入的地方还亟待拓展。为此,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跑马圈地,不断扩张自己的业务范围和企业规模。

但,短期的规模爆发带来的势必是瞬间的供需失衡,在新的供需平衡前,如何将工位、空间去化就成了联合办公需要面对的问题。那么,在招商去化环节,究竟有哪些问题呢?本文作者孙宁蛟是OMO创始人,从事的就是联合办公招商去化业务,利益相关,或许看问题的角度会不一样。

“联合办公”这类的新型办公空间,凭借拎包入驻式的便捷灵活越来越被新的创业企业所接受。因此,未来的市场空间巨大。有数据显示,联合办公空间的市场规模在2030年占比将会达到所有办公空间的1/3。届时,联合办公的领域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而现在,这一比例只有1%左右。

于是,在近三年,越来越多的资本和资源都在积极的抢占这个市场,联合办公如雨后春笋版涌现出来,也正由于国内处于这么一个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要有能力就采取迅速做大靠规模化来抢夺市场,这也导致在管理运营方面不可避免的被疏忽或脱节于扩大发展节奏。部分联合办公类的空间如果没有政策支持,没有资金做后备,在出租率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容易崩盘。2016年就曾出现了几家联合办公倒闭。

联合办公类的办公空间在去化层面的确需要换个思路,也需要更新的招商模式。

由于联合办公还是基于商业地产领域的产物,所以不可避免的采取传统的招商思维,如果有一定的资金实力,除了加强招商团队,就是线上广告的投放。通过第三方渠道即中介机构带来客户,通过中介机构招商似乎成了不二法则。但这恰恰成为了当前联合办公承受招商压力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呢?

首先,传统的写字楼招商通过四大行为领头羊的地产服务机构来提供,这类招商更偏于体量较大的物业,委托方的咨询服务费或佣金成本付出和被委托方专业人力投入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但联合办公类办公空间运营方找到这类机构是否可行呢?

很明显,体量过于碎片的空间需求根本不是这类成熟机构所关注的。也许他们会给联合办公带来个大客户,但这不可能成为主要客户群,因为联合办公的初心是面对更多团队(不管是创业团队,项目制团队,或公司部门团队等)提供灵活入驻的办公空间,这也是对联合办公将来市场有一定成长性或足够发展空间的前提条件。

其次,那些遍布于大街小巷的连锁中介机构,比如链家、中原等,更多的是专注于更大体量的民宅领域。除了目前联合办公市场有限,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介的陪看模式都需要安排专人陪同,这样会导致较高的成本支出,无法对碎片化办公空间需求引起足够的动力,于是,如此密集的、有连锁影响力的中介渠道天然的无法成为联合办公类的主要开拓渠道。

再次,一些小型中介机构专做写字楼办公中介服务,对联合办公的招商去化业务愿意投入关注并愿意积极推动。但这类中介机构数量有限,带来的客户也有限。而且,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这类中介也会倾向于体量更大的物业需求。

最后,联合办公空间的兴起,出现了专注商务办公空间的互联网的平台。这类互联网平台采取的业务模式与传统的中介机构并太多无差异,其业务流程或模式依旧是专人陪同,于是又回到了人力成本过高的窘境。

在联合办公领域,运营方对传统中介机构的态度,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又爱又恨”。爱,当然是毕竟是业务开拓渠道带来客户;恨,是因为被动性和所付出的中介费的价值不对等成为一个负担。被动性具体指中介所带来的客户按行业规则是无法与客户有进一步直接沟通跟进,尽管整个看房过程都是由空间运营方为主导介绍,中介人员仅仅全程陪同而已。

中介机构其实也很无奈,毕竟投入人力成本的确不低,能给联合办公这种相对碎片化的空间提供服务已属不易。如果需求更加碎片化,比如需要分时办公等需求,中介恐怕会选择放弃这部分业务,毕竟成本和收益难以平衡。

中介的价值更要体现在专业咨询和帮客户预判提供规避风险等专业工作,但在联合办公类这类办公空间相对标准化的场景里,不管对办公空间运营方还是用户方都会认为仅仅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中介服务,服务的价值就非常有限了。

尽管现在都在讨论联合办公的头部聚集效应已形成,但其实更多的还是因为受限于有限的招商渠道,没有开拓出来更多的市场需求情况下,一些规模化的品牌联合办公显得比较显眼。如果跳出这个行业圈子,其他行业的人们在提及联合办公时依旧并不熟悉,这其实也反映出联合办公有更大的市场等待去开拓。

那对需求空间方来说呢?这部分客户群体依然习惯于通过中介来寻找工位。因为这部分客群也没有更多渠道,并习惯(无奈)于不够翔实的讯息,被迫接受整个过程被中介盲带的糟糕体验。

联合办公类办公空间虽然属于地产范畴,但其基于社会对办公空间需求升级或进化背景下的新消费场景,是不同于传统的办公空间需求,其面对不管是物理层面还是时间方面碎片化的需求,所提供的虽然是碎片化空间却又是标准化的,传统的中介业务模式必然无法满足,必然需要全新的一个渠道或平台,信息是翔实有效实时的,并且能直接高效匹配对接上业主运营方,消除信息失真的疑虑,一个真正互联网化的去中介的平台。

作者孙宁蛟 OMO(oh my office)创始人。联系邮箱:sunning@omowork.com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