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方在乙方的生存手册

其实拘泥于“甲方乙方”这样的身份或者定位,本身就是一种狭隘。

前几天去V公司还电脑,顺便拿回我还寄存在办公室的东西。我特地晚上去,为的是怕遇到太多人,尴尬。

不想还是在茶水间遇到F姑娘,她睁大眼睛发出无声的“你怎么来了”,我竖起手指放在嘴前表示“低调低调”。

时间回到两年前,那时我刚刚从某皇家公司离职,“拔剑四顾心茫然”,还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但即便如此,我当时也没有想到自己和V公司这样一家广告公司来合作。

毕竟,每个人都对我说,从甲方到乙方,很难适应

甲方乙方的这种关系,也总是被乙方,通常是广告公司拿出来调侃。当面是“客户爸爸”,背后就是“傻逼”。

前几天看某广告圈的公众号文章,头条留言已经很有代表性了。

但事实是,我在V公司的工作经历,非常愉快。我觉得主要归功于三个原因:

1.V公司的小伙伴佛系,不歧视我这个曾经的甲方傻逼客户。

2. 我长得帅,大家都爱我。

3. 我们双方投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不开玩笑了,我总结了几点甲方在乙方的生存要诀,供大家参考。

1. 怼你的客户

我是说真的。

一名原甲方人员,跑到乙方工作,难道是要你去跪舔甲方的吗?你能比客户部小妹妹叫“爸爸”叫得更甜美?

一名原甲方人员,也只会在背后偷偷地骂客户“傻逼”,当面却点头哈腰说“对对对”?你难道不觉得自己精神分裂吗?

我在V公司“出台”的时候,保持的是一种“随时怼回去”的状态。客户部的小Z,观察了几次以后概括说:

“老师,每次客户说话的时候,我看你突然改变坐姿,从往后瘫着变成直坐着紧贴桌子,我就知道你要怼人了……”

传统乙方当然是不太怼人的……道理也很简单,客户爸爸得罪不起,万一惹怒对方生意没了难道大家喝西北风去。

但人的心理就是如此:如果你总是顺着他,反而会让他觉得自己无比正确伟大,变本加厉地压榨你。简直就是SM双方的心态。

见了太多的例子,甲方横挑鼻子竖挑眼,态度越来越差;乙方委曲求全,忍辱偷生。最终甲方的结论是乙方水平太差,换掉算了。

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甲方也希望乙方能有更多的思考和输入,不仅仅是单纯的执行。

所以作为一名曾经的甲方,最大的优势就是你更能理解甲方的注意点在哪里,也熟悉他们的语言体系。

当你觉得他们错了,你就要用他们的语言怼回去,给他们带去新的想法,让他们意识到你的价值。

当然,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巧了,我的常用话术是:

“ 您说得很全面了。但考虑到本次活动的marketing objective是penetration的提升,我们有几个新的想法供你们参考……”

“您的这个思路肯定是可以尝试的。但我们作为agency,可以在以下几个我们更擅长的方面给予补充……”

总之让他们在不丢面子的情况下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就好了。只要是有脑子想做事情的甲方,他们觉得你又聪明又贴心,简直完美。

没脑子又没有事业心的甲方?那你去干什么?对牛弹琴吗?

2. 无视你的同事

当然不是说要鄙视他们。

V公司算是很佛系的广告公司了,没有花臂大哥出没,也没有骚浪贱的交际花。但广告公司的同学,和甲方的同学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

甲方,尤其是大公司,有很明显的等级。一个市场部,随随便便给你搞个从VP、Director、Marketing Manager、Brand Manager到Supervisor的一揽子头衔是很容易的。每个级别再分个正副,再搞个senior,十几个级别都是小意思。

为了啥?为了让你在公司里有“进步的”感觉啊。

甲方还有非常复杂的部门,以及由此带来的跨部门关系。

等级加上跨部门,就让甲方的人际关系很复杂。最后使得甲方的人最重要的事情往往不是业绩而是人际关系,因为后者才对你的前途有决定作用。

而乙方,部门少、等级少,大家的关注点是项目能否成功。至于人际关系,有那么要紧么?

V公司有个创意小伙伴,平时遇到基本上不鸟我,搞得我很尴尬:我究竟是打招呼好还是不打招呼好?

一开始还以为他对我意见。后来发现,一起开会讨论项目他很诚恳很友善啊!大概,他只是不喜欢打招呼吧!

所以后来我就释然了。每次我们在电梯口遇到,都和没事人儿一样,坦坦然地不说话。

所谓“无视”你的同事,就是你可以更多地把精力放在项目上,而不是人际关系上。

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3. 改变不合理的事

如果乙方的同学做的一切都很完美,那要你去干什么呢?

所以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就是我能给V公司带来什么价值。有些事情我做了,有一些我还没做。

做了的事情主要是对“策略”的贡献。以前我在甲方的时候,其实挺不爱听广告公司的策略的。因为我发现对方常常是在讲一些“常识”,而没有洞察。

等到我自己来做这个工作,发现我以前的认识,真的是……很对。

很多广告公司的策略,其实只是在拼凑一些PPT而已,目的只是为了给后面的创意方案做铺垫。所以衡量所谓‘策略“做得好不好,只是看给创意铺的路顺不顺。也就是追求逻辑本身,而不是逻辑的目的。

听到最好笑的评论,是“策略的slides太少了,至少做30页。”

都已经论页了,离论斤卖也不远了。

所以我坚持策略的意义在解决客户的商业问题,找到最准确的洞察。应该是先有策略,再有创意,而不是反过来。

现在回过头来看,由于各种限制,我们也没有真正能做到100%符合这个信念,但至少是以此为准则在争取着。

没有做的事情,则是关于广告公司的转型。在实践中,我可以深刻感受到广告公司面临的挑战:所谓的广告创意和传播方案,处于很尴尬的地位。往上游,不能影响到客户的生意战略;往下游,不能提供直接的销售结果,甚至不能提供与销售结果有关的证据。

而反观客户,他们有的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品牌定位和市场决策方面的问题,有的虽然没有意识到问题,但却给不出清晰明确的brief。他们需要更倾向于品牌咨询或者战略咨询的服务。

客户更加迫切的需求是创意和传播和销售表现挂钩。他们越来越多地质疑广告费的效果,甚至因此而大量削减那些看不到效果的广告投入。

这些需求,V公司所代表的广告公司没有能力回应。如果想要继续更好地生存,就需要选择一个方向发力:做一家可以执行创意和传播的品牌咨询公司,或者做一家能以销售数据衡量效果的广告传播公司。

可惜,因为V公司的特殊情况,我们没能继续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试验和实践。但我认为,作为一名前甲方,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总结:值得一来

不管怎样,我觉得在V公司的一年半是非常值得。

我在这里转变心态,增加经验,这对我将来要做的事很有帮助。

我借此机会重新审视我的优势和劣势,认清自己。

最要紧的是,在这里认识了有思想有天赋的小伙伴们,他们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而且,把眼界放宽,可能我以上讨论的都是伪命题。

今天下午听到一个小故事:在社交媒体玩得风生水起的某品牌负责人A小姐,和她的乙方,某知名社交媒体营销公司讨论最近的一些矛盾和争执。

乙方的创意总监很认真地对她说:

“我们的关系,真的只有甲方乙方这一种么?”

的确,拘泥于“甲方乙方”这样的身份或者定位,本身就是一种狭隘吧?

来源:酸奶哥职场漫游指南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