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加拿大(五):孩子刚到北美留学应注意什么

作为家长,不应要求孩子都去挤一条羊肠小道,而是应该抓住孩子长处,发挥孩子优势,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失败,保持宽广的心胸,学会与人合作。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为帮助中国学生和家长准确了解加拿大教育,顺利进入和融入加拿大教育体系,2018年2月25日,界面新闻联合加拿大灰熊研究院、加拿大乐活网、《高度》周刊和UBC大学UHUBOR信息平台,邀请卑诗省教育专家和学生家长代表召开了“加拿大青少年教育解惑”沙龙。本网将陆续发布沙龙讨论内容。此文是第五篇。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请查看沙龙的视频:edu.uhubor.com

孩子能够成功申请北美大学,入读世界名校,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也是每一个家长的寄托。但是,现实有时并不一定能如人所愿。不少学生进入北美大学后,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适应环境,不但无法取得理想成绩,而且还有可能完不成学业。为帮助北美中国留学生提前做好准备,顺利融入北美大学教育,“加拿大青少年教育解惑沙龙”邀请多位专家和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对中国家长有所启发。

Alice Wang女士八年级来到加拿大留学,后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她回忆说,自己刚到加拿大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无法适应环境。对中学就转到加拿大就读的学生来说,这既是人生的一个转折阶段,又是全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面临的挑战非常大。“在中国,学生上课有固定教室、固定老师和同学,但在加拿大,学生都是跟着所修课程走的。你在一门课里认识的同学,可能下一门课就不在一起了。”对于习惯了按部就班的中国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巨大冲击。

Alice Wang女士

一般来说,家长送孩子进入北美大学后,最关心的问题,是孩子成绩能不能跟得上,但实际上,Alice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中学从国内到北美来的孩子,数理化成绩不会有太大问题,家长首先需要关心的,是如何指导孩子适应环境,帮助他们找到朋友。”孩子有了朋友,就能够有安全感,在新的环境里开始生活和学习。需要帮助的时候,也有朋友在身边,不会孤立无助。

北美教育注重个性化,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不会管学生的作业,也不会管学生的成绩。成绩好坏,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留学生至关重要。

一个留学生要想顺利融入北美教育环境,还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敢于迎接挑战,保持强大的自信。在尝试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误和失败,家长和学生都要学会坦然面对失败,敢于从挫折中站起来,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总之,家长应该多了解孩子、帮助孩子,与孩子共同面对、一起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盲目要求。Alice特别提醒,留学生家长不必过度焦虑,只要给孩子时间和耐心,他们会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UBC土地与食品系统研究生院副院长许兆民教授表示,刚刚进入北美大学的国际学生,最痛苦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不是靠考高分、多做题就能解决的,一个学生的托福或GRE成绩很高,并不代表他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写作。”北美大学很多课程是没有课本的,完全靠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和记录,如果英语水平不够,不要说是理解,听懂都有困难。同时,很多课程需要英文写作,授课老师不会因为一个学生刚刚来到北美,会降低要求。所以,要想让孩子到北美来留学,一定要确保他们拥有足够的语言能力。

许兆民教授

留学生来到北美,需要积极与老师沟通交流。北美大学一年级会有很多的大课,学生多达上百甚至几百,老师根本不可能记住每个学生,学生能不能理解老师所讲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最好主动请教老师。很多中国孩子受传统文化影响,把老师看得非常高,不敢轻易与老师交流,“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只要你有礼貌,真诚地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一般都会耐心解答,帮助学生。”

积极与老师沟通,不仅可以答疑解惑,也有助于未来请老师撰写推荐信。很多学生平常根本不与老师交流,到了毕业时请老师撰写推荐信,老师就会感到很为难。老师根本不了解他们的创造力、思考力,即使勉为其难,答应帮助撰写推荐信,效果也不会理想。当然,学生要真诚地向老师请教问题,不能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为了撰写推荐信,才与老师去沟通和交流。实用主义太明显,结果会适得其反。

许教授最后表示,部分留学生进入北美大学后,从来不想着去了解社会,一放假就回国,到了大四下学期,才考虑如何找工作、找什么工作,这是完全不合理的。留学生来到北美后,应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社交或兼职,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提前为就业奠定基础,不能满足于沉浸于中国留学生圈子,漠不关心社会变化。

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毕晓涛教授,特别强调了留学生的身心健康。他表示,作为家长和老师,最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身心健康。很多优秀孩子,上了英国名校、美国名校,但是因为身心方面的问题,不得不退出,非常令人痛心。所以,家长送孩子出来留学,确保其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

毕晓涛教授

但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送孩子过来后,仍然延续国内思维,不关心孩子的承受能力,不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只是不断给孩子加码。毕教授表示,这是不合理的。他自己从孩子五岁时,就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为她提供各种各样的业余活动,尽量使她保持快乐、健康。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在UBC读到大三的时候,没有和父母商量就更换了专业。对此,毕教授很宽容,认为孩子喜欢就行,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

毕教授在教学中了解到,很多中国留学生到了大三甚至大四,都不喜欢所学的专业,问他们为什么选择所学专业,大部分学生回答是父母让自己学的。家长应该认识到,从长远来看,这种情况是不明智的。如果孩子没有兴趣,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很难获得成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长处。毕教授强调,作为家长,不应该要求孩子都去挤一条羊肠小道,而是应该抓住孩子长处,发挥孩子优势,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失败,保持宽广的心胸,学会与人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

(界面特约撰稿人胡乐发自北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