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卢林:建立短缺药供应保障机制 严打市场垄断行为

有的药品甚至只有一家企业生产,这些企业实际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甚至生产稀缺药品的上游原材料厂家也都处于垄断地位,因此导致药品稀缺、提价、断货情况的出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特殊药”、“救命药”一药难求的“药荒”现象频繁上演。其中,治疗白血病的药品巯嘌呤片去年曾一度在全国多地断供,一些地方甚至连续5个月出现“药荒”,这一情况不仅令患者担忧,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此曾专门作出批示:“白血病患儿缺药将使这些家庭雪上加霜,要将心比心,高度重视所反映问题,抓紧采取有效措施,特事特办,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切实缓解患儿家庭的‘用药之痛’。”

3月6日,作为长期在一线从事临床工作的神经内科医生,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卢林对“药荒”现象深有感触。他在提案中呼吁,要建立短缺药供应保障机制,严厉打击市场垄断行为,从根源解决“药荒”问题。

卢林表示,作为神经内科医生,自己平时接触的病种非常多,其中有两种病种药品的稀缺引起了他的注意。其中一种病叫重症肌无力,这种疾病需要长期服用特效药品溴吡斯的明,这种药物可以有效缓解患者重症肌无力引发的一些症状,但有好多病人长达一年多买不到药品。在这种情况下,病人不得不通过网上甚至从黄牛那里来买药品,这对患者治疗造成了很大困惑。另外,还有一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特效药青霉胺,该药物对于治疗该病几乎是不可替代的,但从2014年就开始出现长期缺货甚至断货的情况,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很大隐患。

“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这是全国性的问题,并不是地区性的问题。”卢林表示,尽管国家已经启动了稀缺药品的应急保障机制,国家卫计委也专门组织力量同药企谈判,但从这一机制运行将近一年来看,稀缺药品的供应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保证。

据他介绍,目前国内生产这类特殊药物的企业相对比较单一,有的药品甚至只有一家企业生产。这些企业实际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甚至生产稀缺药品的上游原材料厂家也都处于垄断地位,因此导致药品稀缺、提价、断货情况的出现。

卢林认为,上述情况与国家放开药品定价有着直接关系,出于从商业角度的考虑,垄断药企推波助澜,很多短缺药品的价格增长数倍。他举例道,尼可刹米注射液在2016年前每支仅为0.44元,而放开定价之后现在供货价涨到了6.98元/支,但依旧一药难求。

为此,卢林在提案中呼吁,对稀缺药品不能完全放开市场,而应该有计划生产,可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不仅招定点生产制剂企业,也要招原料生产企业,给予企业合理的利润,加强质量监管,保证供应。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2017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级联动应对机制,实行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类精准施策。有关负责人表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鱼精蛋白、丝裂霉素等130个临床急需短缺用药均已列入清单管理。

“前期国家定点生产的鱼精蛋白、甲巯咪唑等产品,效果就很好,这两种药品再也没有出现短缺的情况。但目前定点生产的品种太少,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卢林表示,建议国家制定《急抢救及短缺药品目录》,目录内的所有药品全部定点生国家定价,保证供应,打消企图垄断经营的企业的念头。以此保证稀缺药品的流通,从而更好地为健康中国,为老百姓服务。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