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近六成大学生未完整读过“四书”,委员建议将《弟子规》等列入中小学必修课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杨雄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把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列为中小学必修课,教材可选取《弟子规》《千字文》等内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把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列为中小学必修课,教材可选取《弟子规》《千字文》等内容。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16年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57.8%的大学生未完整读过“四书”中的任何一本。调查还表明,尽管近年来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方面着力甚多,但是仍未能够较好满足学生需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讲座与活动仍然偏少。

“这说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了解非常欠缺。”杨雄在提案中指出。他认为,目前市场上传统文化教材、读本虽然众多,但由于国家未出台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各出版社编写的教材或不能与现行语文、历史、思品等教材很好地区分,内容质量也参差不齐。

他表示,尽管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但由于该纲要未将传统文化教育列为专门必修课程,各地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零散,缺乏专门、深入和持久的安排。

为何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杨雄认为,并非青少年刻意排斥传统文化内容,而是传统文化内容在当下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和枯燥,无法让“90后”“00后”们产生兴趣,进而难以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对此,他建议教育部门组织编制《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率先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列为本市中小学必修课,纳入考试科目。

他认为,课程目标应明确传统文化的定位在于帮助学生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的为人之道、重建中华文化人生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内容应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应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教育行政部门每周最少安排一个课时进行学科授课,并提供教材和师资培养专项财政支持。

杨雄指出,可由市教委牵头,会同传统文化专家、科研机构、优秀一线教师、专业出版机构,在评估、借鉴民国以来以及全球“汉字文化圈”的传统文化教材的基础上,率先编撰出一套分学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土教材。

具体而言,他认为传统文化必修课教材在小学低、中年级段,可选取蒙学经典《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内容,同时辅以传统节日、节气、民间艺术等;在小学高年级段,选取四书等儒家文化经典,并辅以书法、国画等;在初中阶段,选取诸子百家思想,并辅以戏曲、民乐等;高中阶段则为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着重提升文学艺术修养,更为深入地学习经典文献。

同时,杨雄建议在上海市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开设国学院或传统文化本科专业,培养后备人才;从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基本修养和学养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他在提案中指出,上海可以学校为主阵地,设立“传统文化周”,以每年端午节和中秋节所处的星期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民俗文化学习、中华诗词诵读、传统礼仪讲座,传统曲艺演出、汉服唐装表演,邀请皮影、剪纸、编织、绣花、舞狮等民间艺术进校园等。

杨雄认为,还可以在市级层面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家庭教育立法。立法的主要功能是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义务,规范健全家庭教育服务与支持系统。

此外,他建议相关部门出台鼓励创办社区书院的政策,支持民间机构和社区自主建设社区书院,推动社区书院与学校、家庭的互动,在社区书院中建立青少年学习基地,形成社区、学校和家庭的整体合力。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