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高校非理性“挖人”现象严重,委员建议完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

上海市政协委员文军准备提交《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发展政策的建议》提案,建议梳理和整合上海市现有人才计划,建立完善的学术劳动力市场制度,改变以巨额物质奖励为主导的人才引进混乱局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几年,二三线城市纷纷掀起“抢人”大战,人才大战也早已在上海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展开。“2017年,某大学给出年薪100万,住房补贴800万,还有数量可观的科研启动费。”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文军在提案中透露。

面对眼花缭乱的人才发展政策和无序的高端人才流动现象,他准备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提交一份相关的提案《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发展政策的建议》。

在提案中,文军指出,现阶段上海很多委办局都启动了形式各样的“人才专项计划”,这些人才专项计划的实施固然起到了重大作用,但也存在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的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估,各专项计划“趋同性”现象较为明显。

而且,上海高层次人才发展政策体系中,人才引进政策比例明显高于人才教育培养政策。文军认为,尽管自主培育人才的成本远远高于人才引进,但是从长远看,上海人才强市战略更应该由主要依靠海外引进转向自主培育各类人才。

他还在提案中透露,在国家“双一流”战略的指引下,全国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掀起了新一轮以高端人才争夺为核心的激烈竞争,进而导致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相互挖人”和高端人才无序流动,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上海作为中国科研重镇也是如此。例如,2017年,某大学给出年薪100万,住房补贴800万,还有数量可观的科研启动费。”

此外,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通常以物质导向为主,或以提供住房(含安家费、房贴)、或以为配偶安排工作、或以为子女提供入学等措施招揽人才,却较少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空间的角度进行考量。

从人才的权责来看,重心主要在“引才”方面上,对引进以后的“用才”环节关注不够,很少规定人才应当履行的相关义务,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和相应的政策安排。

文军还指出,上海市人才发展政策“行政化”色彩相对浓厚。他认为,这种单纯以行政力量推动人才政策发展的模式,虽然在起初阶段会有明显优势,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往往面临可持续的难题。比如,在个别地方,随着主要负责领导的调动而导致资金难以保证、配套措施难以落实等风险,人才发展政策的现实效应大打折扣。

为此,文军在提案中提出,设立人才计划工作小组,协调各个委办局之间的利益,梳理和整合现有人才计划,统筹安排人才工作,统一制定和管理各类专项人才计划。

他建议,在评选标准上,以科研创新为核心,根据不同的科研和学科性质,制定分门别类的评价指标;在支持力度上,根据不同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尽量支持到位;在评选方法上,推行严格的回避制度,提高评审信度。此外,实行跟踪评估和动态淘汰制度,对于不达标的人才予以“摘帽”,从“一次性奖励”转向“分期培养”模式。

结合上海市实际情况,文军认为应把自主培育高层次人才作为首要地位,合理制定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建设一批在世界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加快研究生培养同发达国家接轨的步伐,提升高端人才队伍自主培养能力。

对于高校存在的非理性“挖人”现象,他在提案中建议,建立完善的学术劳动力市场制度,改变以巨额物质奖励为主导的人才引进混乱局面;改革与完善高校和科研单位人才聘用制度;完善《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对于在聘期内,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规范人才义务履行内容上,文军认为国家及各级人才管理部门应明确高层次人才责任范围,并科学地设计人才考核和评估体系;加快推进偏重学历、资历、论文等“一刀切”考核方式改革步伐;对于没有履行相应义务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此外,对于人才发展政策的执行情况,相关部门应及时追踪人才发展政策执行效果。

他还在提案中提出,引入市场与社会人才激励体系,积极拓展市场和社会在品牌营销、科技创新指引、高端人才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强化以市场、社会为主的人才发展政策导向,特别是发挥跨国公司、世界500强等高端企业在吸引、培养和激励高层次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