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书推荐】一个人会死吗 如果一丁点诗也没有?

本周关键词:纳博科夫、林奕含、托尼·朱特、NASA宇航员……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著 逢珍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1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他出生于圣彼得堡,在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开始流亡,并在1940年移居美国。年少时,纳博科夫就已经精通多种语言,“我的脑子说英语,我的心说俄语,我的耳朵听法语”,这样,纳博科夫在写作时就能将俄罗斯语的丰富、英语的严谨、法语的浪漫糅合在一起,组成自己的语言风范。纳博科夫还以广博学识和文学修养形成了令英美本土作家赞叹的风格,将欧洲传统修养和贵族趣味带入了美国文化。他带着深刻而世故的批判和讽刺眼光,深入现代社会彷徨生存的意识内部,探求生命的真实意义。

纳博科夫为人熟知的作品如《洛丽塔》《微暗的火》等多为长篇小说,但他的短篇小说也被称为“英语文学的奇迹”。夜晚书桌前的男人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原来是家乡的木精灵;饱受寂寞与委屈的小矮人自以为获得了幸福,却发现是一场空欢喜;失散已久的儿子与母亲重逢,却现身在无比尴尬的时刻;新郎在蜜月结束后不得不向岳父报告新娘的死讯……本书为其短篇小说作品在国内首次完整结集,收集了纳博科夫在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所写的68则短篇小说,主题涉及社会讽刺和寓言、俄国流亡者的生活、童年创伤、人性的阴暗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短篇集由纳博科夫的儿子德米特里·纳博科夫按照年代顺序编辑而成,想要全面了解和研究纳博科夫短篇小说艺术价值、思想脉络的读者不应当错过。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林奕含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1

房思琪的初恋是李老师,因为李老师“把她翻面,把他的东西塞进去”。那年的教师节思琪才十三岁,这个世界和她原本认识的不一样。 如果这是爱情,为什么觉得暴力?为什么觉得被折断?为什么老师要一个女学生换过一个女学生?如果这不是爱情,那满口学问的李老师怎么能做了以后,还这么自信、无疑、无愧于心?

 去年2月,林奕含的处女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台湾出版,小说改编自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少女房思琪被补习班名师李国华诱奸、性虐待,并最终发疯的故事,用极度贴近被侵害者的视角,让整件事像一个“幸存的标本”那样地被保留下来。李国华之流在施暴之后利用华美的词藻为自己的罪恶解脱,人性之阴暗颠覆了林奕含对文学之美的信仰,并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怀疑。就在小说出版两个月以后,年仅26岁的林奕含不堪抑郁症的长期折磨,最终上吊自杀。

《我们生活的故事》

[美] 马克·斯特兰德 著 桑婪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1

“一个人会死吗,如果一丁点诗也没有?” 马克·斯特兰德曾经这样写道。在生命的前20年,斯特兰德跟随家人在北美和南美的不同国家之间迁移,一直做着画家梦。直到在耶鲁学习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未来是诗人。而这种漂徙不定的生活后来也折射在了他的诗歌创作中,成为诗人探索人与异化世界的关系、表达人类生存的不确定性与无归属感的灵感来源;而对绘画的热爱也让诗人善于营造宁静幽冥的梦幻色彩和视觉空间。

30岁时,斯特兰德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睁着一只眼睛睡觉》(1964),用病态的幽默、梦一般的优雅语调描绘着不安和荒诞。在第二部诗集《移动的理由》(1968)当中,斯特兰德的发言者常常移动于世界和自己自己制造的世界之中,每个世界都存在着不安。诗作体现出了勉强遏制的恐惧和对什么构成自我的强烈质问。第三部诗集《更暗了》(1970)保持了对自我分裂这个主题的迷恋,却让斯特兰德获得了更多的评论认可;随后出版的第四本诗作《我们生活的故事》(1973)则成为了诗人创作的转折点。

这部诗作依然受到斯特兰德的内在困扰和用想象描绘现实的方式的驱使,但更加注重叙事和带有自传性质。作品出版后,斯特兰德获得了第一届埃德加·爱伦·坡奖,此后荣誉接踵而至,他不仅当选为第二任美国桂冠诗人,还凭借《一个人的暴风雪》(1998)获得了普利策奖。

 “贯穿在他的诗歌当中的是他对自我询问、自我分裂和紧张以及诗人和诗歌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发出的进攻。”哈罗德布鲁姆曾经这样评价。马克·斯特兰德的诗通常被归入美国新超现实主义和深度意象派,这个流派深受西班牙和拉美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认为诗是超自然的艺术。《我们生活的故事》完整收录了斯特兰德前半生(1964-1978)重要的诗集,该诗集也是当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作品。

《事实改变之后》

[英] 托尼·朱特 著 陶小路 译
三辉图书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8-1-1

托尼·朱特曾先后在剑桥、牛津、伯克利和纽约大学任教,其研究领域从法国到东欧,从知识分子思想到欧洲政治,范围宽广,特色卓然。他长期为《新共和》《纽约时报》《纽约书评》等欧美主流媒体撰稿,并以尖锐的自由主义批评立场成为备受尊重的知识分子,拥有“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之美誉。在2010年去世后,朱特作品的中译本仍不断与中国读者见面。

本书是朱特的最后一本文集,由朱特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并作序出版,收录了他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所写作的诸多重要文章。书名源自于朱特喜爱的一句话:“当事实改变之后,我也想法也随之改变。”朱特不会执着于自己的想法,事实改变之后,如果别人提出了一个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观点,他就会改变主意,继续前进。

这些文章记录了朱特思想的改变轨迹,也代表了他对公共生活持续的、充满热情的介入。本书讨论了中东危机、伊拉克战争、“9·11”事件、世界新秩序等问题,关注公正、历史、国家、公共领域、记忆与遗忘的深层意义,朱特提醒我们这个时代潜藏的危机,让我们在走进21世纪时不忘回顾20世纪的历史,也让我们更加接近当下世界的真相。

在珍妮弗·霍曼斯看来,这是一本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书籍。这个时代在走下坡路:历史从1989年的革命带来的希望和可能的高点跌入“9·11”事件、伊拉克战争与中东危机加深所带来的混乱、破坏和失败之中;朱特认为,一些事与愿违的政策让作为一个共和国的美国陷入衰落之中。随着事实的变化和事件的发展,托尼发现自己不幸地日益站在了潮流的相反方向,他运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去改变承载观念之舟的方向,但他的努力伴随他的早逝戛然而止。

《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英] 彼得·沃森 著 胡翠娥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1

英国思想史学者彼得·沃森曾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有《20世纪思想史:惊骇之美》《德国天才》等,以恢宏的思想史作品闻名于西方世界。《20世纪思想史》这本百万字的巨著一经出版,便在西方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此后沃森开始向前追溯,梳理了人类从刀耕火种到微观物理的知识发展历程,写就了这本《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本书囊括的内容上至直立行走和火的使用,下至粒子物理和精神分析,包括了人类思想到20世纪初为止的全部历程。决定本书结构和主题的三大思想是灵魂、实验和欧洲。作者试图阐述为什么灵魂概念比上帝概念更为重要;为什么欧洲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位置,更是一种重要思想;为什么小小的实验能发挥如此深刻的影响。他还认为,这三大思想也能够解释人类当下的困境。

彼得·沃森通过“实验”和“灵魂”这两条线索回望人类智力发展的历程。“实验”即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是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灵魂”则是人文学科所掌管的领域,是人类亘古以来不断认识自身的尝试。“欧洲”并非指欧洲中心观念——彼得·沃森认为,思想史绝不是一条直线,某些国家和文明在一段时期内散发过光芒,光芒后又由于种种原因而消退了。所以,本书对中国、印度、伊斯兰地区的思想在历史关键时期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关照,比如涉及了中国文化当中的理学、“毛笔文化”、中国士大夫文人的性质和地位等。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对欧洲在中世纪落后的情况下赶超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具体原因也做出了详细分析。

《中国的街市》

[日] 安野光雅 著 陈文娟 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10

安野光雅是享誉世界的绘本大师,曾获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插画奖、国际童书界极高荣誉“安徒生奖”。在《中国的街市》以外,他还创作了《中国的运河》《旅之绘本》等与旅行和自然相关的绘本。安野光雅笔下的大自然有着浓厚的传统日本画的韵味。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他又将西洋绘画中的写生和素描融入创作中,细致丰富的细节尤其为人称道。读者跟画家一同进行着一场纸上的旅行,不仅可以浏览到各地的风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物和生活也彷佛近在眼前。

1985年4月,安野光雅开始了“中国的街市”的写生之旅,踏访了中国北方的土地。从北京开始,他就意识到,在距离日本如此之近的邻国,“竟然还有如此不同的世界”,“每每看到新鲜的事物,都感到分外惊奇”。从北京的二环路、菜市口、琉璃厂,再到市郊的香炉峰;一路向西北,他又用画笔描绘了山西大同的华严寺、悬崖峭壁上的悬空寺……接着,他在洛阳的山野间寻觅杜甫故居和白马寺,沿黄河西行,到渭水河畔的古都西安和咸阳。安野光雅于淡雅的色调中营造端庄稳重、温馨平和的氛围,用精密入微的水彩画法承载着20世纪80年代的北国春光。

《植物进化的艺术》

[美] 约翰·克雷斯 / [英] 雪莉·舍伍德 著 陈伟 译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12

邱园原本是英王乔治三世的王太后奥格斯汀公主的私人皇家植物园,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如今的邱园已收集了约5万种植物,约占已知植物的1/8。它既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植物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坐落在邱园的雪莉·舍伍德植物艺术画廊是全球唯一一座专门用于展示植物绘画艺术的画廊,收藏了当代全球一百多位植物绘画大师的数百幅作品以及邱园珍藏的历史作品。而其中的大部分画作属于英国植物艺术收藏家雪莉·舍伍德的私人藏品。

为庆祝《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以及邱园建立250周年,雪莉·舍伍德和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约翰·克雷斯合作,联合出版了《植物进化的艺术》。全书结合绘画和国际最新的植物分类知识(APG分类法),向大众展示了植物进化的历程。从古老的植物化石到最新的DNA测序技术,从林奈、达尔文到APG分类系统,从科学到历史、文化和艺术,讲述了植物不为人知的生存智慧和进化奇迹。

除了采用APG分类法,给未来的植物类科普书籍指明新的方向以外,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全球84位植物绘画大师的136幅画作,将植物进化与绘画艺术结合,将植物进化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本书成为了难得一见的纸上博物馆。

《太空飞行课》

[美] 汤姆·琼斯 著 阳曦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12-1

当加加林飞出大气层,当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当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环绕地球飞行……每一次向太空的探索都激发着人类对宇宙的好奇。

几乎人人都对遨游太空兴致甚浓,但地球上的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达成夙愿。《太空飞行课》的作者汤姆·琼斯博士曾在NASA供职11年,参与过4次太空任务,共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了33天。在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中,他进行了三次太空行走,完成了美国“命运号”实验室与国际空间站的安装连接工作,他甚至还有一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汤姆·琼斯星”。

汤姆·琼斯经常向世界各地的听众发表演讲,《太空飞行课》一书中的所有问题都来源于公众的真实提问。太空能看到中国的长城吗?宇航服为什么是橙色的?火箭为什么能在真空环境下提供推力?飞船里的火是什么样的?作者从上万个提问中选择了342个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结合亲身经历进行了解答。这些提问者不仅有专业同行,也有幼儿园小朋友、公司高管、空军学院学生和博物馆游客。汤姆·琼斯从航天员的训练讲起,谈到太空船、太空生存、太空行走、太空遇险、返回地球、太空探索的前景等,内容涉及太空飞行整个过程。对太空旅行感兴趣的你,赶快让汤姆·琼斯带着你飞出地球吧。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