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积极财政政策效果不佳 政策协调有待加强

中国人民大学认为,因为货币政策力度不足,导致积极的财政政策未能有效拉动投资增长,挤出效应对民间投资而言更加显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1月8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2017年中国经济维持稳中求进态势,在金融“防风险”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因为货币政策力度不足,导致积极的财政政策未能有效拉动投资增长,挤出效应对民间投资而言更加显著。

这份《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18》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完成,在“大宏观”视角下从指标前瞻性设定的合理性、政策整体效果和政策协调性等方面对去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作出了系统评价。

报告指出,将2017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6.5%左右,从本质上延续了区间管理的思路,有助于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不过,因为强调“在实际工作中争取取得更好的结果”,所以去年就业压力有所增加。

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报告认为,去年中国取得了明显效果,金融去杠杆成效显著,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也取得一定进展。

相比之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报告指出,2017年以来,国家预算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并超过6%,这也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首次突破6%,但没有改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态势。

2017年1-11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较上年同期下滑1.1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的同时,货币政策力度不足,导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由此引发的“挤出效应”未能有效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宏观税负依然严重,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投资预期。再者,第二产业“去产能”工作持续推进和第三产业市场准入限制共同导致民间投资的空间被挤压。

总体而言,对去年中国经济的表现,报告给予了肯定。

“实际上我们看到去年中国经济保持了稳中求进的增长态势,预计1月中旬公布的2017年经济增速会达到6.8%,比2016年提升0.1个百分点,这不仅超过了政府此前制定的6.5%目标,也是最近七年来中国经济增速首次止跌回升。”报告主要撰写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在发布会上称。

不过,他同时指出,尽管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但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陈彦斌说,去年中国经济增速回升主要是靠外部需求拉动,消费需求和投资依旧疲软。如果剔除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去年经济增速很可能低于2016年。此外,中小企业PMI指数持续偏低也显示出经济的动力仍然不足。

虽然企业部门整体债务率有所下降,但企业偿债压力并未得到缓解,部分国企和局部地区企业债务违约风险进一步提升。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率攀升速度依然偏快,且债务隐性化问题严重。陈彦斌指出,近年来大力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省份债务率都很高,这就意味着部分地区存在用利用PPP变相举债的情况。

此外,中国仍面临潜在的金融风险和隐患,包括房地产风险尚未得到有效化解,三、四线城市房价泡沫有所加剧,特别是本轮房价的过快上涨导致中国家庭部门债务风险持续攀升。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中国家庭部门债务达到46.8%,两年半时间内攀升11.1个百分点,超过美国金融危机时期。

基于宏观政策评价,报告建议,下一步应继续创新与完善宏观调控,包括强化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同时着力降低宏观税负,更好地带动企业投资与消费需求;健全宏观政策协调机制,尤其要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协调。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