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世界里 动物和我们有什么区别呢?

“当人类强烈拒绝承认动物的情感时,我隐约觉得那是出于一种害怕,人类担心会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

在树林中享受完一段悠闲的漫步之旅后,如果想再找个人一起喝杯茶、聊聊天,那么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绝对会是一个不错的人选。渥雷本是一位来自德国的守林人,同时也是畅销作品《树的秘密生命》(The Hidden Life of Trees)的作者。而在他的最新著作《动物的精神生活》(The Inner Life of Animals)中,渥雷本根据护林生涯所积累的经验,以幽默风趣而生动亲切的口吻讲述了动物们的生活故事,让读者得以从全新的视角去感悟动物们的情感世界。

“动物”是“树”的一种自然延续——从植物到动物,渥雷本再一次在作品中分享了相关科学知识,以及他自己对于研究对象的深入见解。他的这些观点都建立在多年的细致研究基础上,通过观察、倾听了解动物们的确切感受,以及它们的行为是如何向我们反映出它们的思维方式的。

《动物的精神生活》是一本工整文雅的简装书。每一章节都比较简短,却都能给读者带来甜蜜的冲击,就像是一只装满了糖果的手掌,让人总是渴望再多一点点。通常,人们对于动物的爱意、耻辱、欺骗、无私、恐惧和遗憾等主题的关注度并不持久,但在每一个章节中,渥雷本都提供了丰富的故事内容,并辅以客观存在的科学证据,让读者几乎能够全面详尽了解动物的内心世界(关于悲伤这一主题可能会是个例外,因为还需要更多的例证)。渥雷本身为一位动物日常护理者和在野外工作且训练有素的生态学家,由他来将这些动物轶事与相关研究串联在一起,再适合不过。

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很多关于动物智力和同理心的故事,并非来自自身的经验和研究:学会使用手语的大猩猩Koko;收养了小野猪的法国斗牛犬;喜欢数学的聪明汉斯马等,这些故事对于我们来说也并不陌生。这些典型的案例提醒读者们,关于动物能力的争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大多数人花了太长时间才开始考虑这些可能性。

《动物的精神生活》封面和作者彼得・渥雷本。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作者还在书中列举了许多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的素材。有一个故事来自于一位狼研究员,他向作者描述了狼崽与乌鸦之间的嬉戏互动,当有灰熊这一类的捕食者靠近的时候,乌鸦甚至还会向“它们四条腿的朋友们”发出警告。还有一个例子来自于德国近期的一个研究项目,研究人员尝试着在喂食的时候“教给猪一些规矩”,结果表明,那些满一岁的小猪们都学会了对各自的名字做出反应。

渥雷本非常关注那些小动物。他高兴地告诉我们:“就我个人而言,我真的对象鼻虫很感兴趣,很想知道更多关于它们的事情。”他赞扬松鼠偷窃松果的方式,哪怕是最让人感到厌烦的黄蜂,在他看来也是“有条纹的小刺客”。说起这些动物,渥雷本毫不掩饰自己的多愁善感,甚至有点犯傻,当他谈到自己的动物时更是如此。他在书中写道:“我们家的狗狗巴里胆子有点小,总是像一只受惊的猫。”渥雷本一家还养了几只山羊,备受宠爱,作者把它们的形象搬到了这本书的封面上。这些山羊总是重复一样的表情,有时候看上去蠢蠢的。与此同时,冬眠的刺猬是“多刺的小家伙”,它们会“铺一个舒适的小窝,然后在里面舒服的滚成一团”。甚至是水熊——一种体型微小、八条腿的缓步类节肢动物——在他的笔下也成了一种拥有“可爱的肢体”的动物,亲切的称之为“小熊”。

显然,渥雷本非常推崇使用拟人化的语言——事实上,他认为很多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拒绝使用这类术语是不对的。尽管我们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不应该这么描述动物,但是最终我还是确信,只要使用得当,这类语言带给我们的利大于弊。

在故事中偶尔穿插一些仿真陈述或是有趣的题外话,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们并不是必需的,但是却能为文本增添几分魅力。比如,为什么鸡在睡觉的时候还会保持单腿直立;喜鹊的羽毛闪耀着蓝绿色的光泽却备受非议,不被赏识;甚至还有鹬鸟粪便的成分(对于许多欧洲中部的猎人来说,这是一种食物,还包括鹬鸟体内被粪便填充的内脏)。

在这本书中,动物们的任何行为几乎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生活充满了艰辛,活着的生命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作者也列举了个别例外,比如他自己动物园中的一只兔子。渥雷本承认,邪恶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术语——而且我也必须补充一句,大多数的生物学家都会避之不谈。但是渥雷本却将它用在了自己的宠物身上,他将这只兔子称作“无情的女士”,给围栏里的其他兔子造成了残忍的伤害,而且这种行为——渥雷本表示说——既不符合物种特征,也不值得在道德上为之辩护。关于这只“坏兔子”,他写道:“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一点上,不仅仅是人类拥有选择的自由,很多动物也都一样。”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指出了人类有时对待动物的方式存在过失之后,渥雷本呼吁读者要审视我们内心关于是非的判断。无论是精神力量还是本能驱使,都不会减弱情感的真实性。毕竟,正是这些因素在人类的行为和感觉中起着推动的作用。同理心、善良、爱——这些都是真实的情感,不管这些情感在生理上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在动物之间都是互通的。

在《动物的精神生活》中,渥雷本用温和的口吻传达了坚定的信息。特别是在最后,通过讲述我们对于其他生物的蔑视,渥雷本让读者感受到他慢慢增长的挫败感。一开始,他用极其温和的语调写道:“当人类强烈拒绝承认动物的情感时,我隐约觉得那是出于一种害怕,人类担心会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之后,他加重语气写道:“更糟糕的是,一旦承认了动物们的情感,剥削动物的行为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以动物为食物的每一顿饭,或是穿着用动物皮毛制成的夹克,都会引发道德层面的顾虑,从而破坏人类的享受。”

紧接着就是重重一击:“当你开始思考猪的感受而不是把它单纯的当做一种食物来源,想象着它们如何教导小猪,帮助后代繁衍,它们是怎样回应自己的名字,通过镜子测试等,这个时候,再想起一组数据——仅在欧盟,每一年的宰猪数量都多达2.5亿,你一定会感到不寒而栗。”

渥雷本这样强有力而又恰到好处的言辞,即便是那些对动物情感持怀疑态度的人都会深受触动。在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的支持下,还有谁会否认其他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具有复杂的情感呢?换一种更好的说法——在精神世界里,动物和我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翻译:刘桑)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华盛顿邮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