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转向风险管理

目前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和高杠杆率风险相互渗透、相互叠加,如何防范这些风险,应当是宏观政策要去解决的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周六表示,在全球面临越来越多不确定性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转向风险管理。

刘尚希在中国人民大学“大宏观全国论坛上”说,目前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和高杠杆率风险相互渗透、相互叠加,如何防范这些风险,应当是宏观政策要解决的问题。

“在新时代,中国要进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发展阶段,那么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风险管不好,其他一切都谈不上。”他说。

中国政府对风险高度重视。十九大报告也多次提到“风险”,比如“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等等。

刘尚希指出,从历史来看,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从“让市场自动平衡”转向需求管理,政府开始宏观调控,这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相联系。第二次转型则是转向供给管理,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新自由主义。

他说,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类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就是“风险社会”,其特征是高度不确定性。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环境风险和政治风险互相交织、叠加放大,在各国之间传递。同时,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置于风险之外。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正是从美国传向世界各国。

从经济角度来看,全球经济也在成为“风险经济”。资产、财富和经济运行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财富虚拟化、定价金融化。同时,经济越来越“金融化”。刘尚希说,我国金融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已超过发达国家,说明我国经济金融化的速度比发达国家要来得快。此外,资产、投资也越来越金融化,金融资产在企业和居民资产构成中的占比越来越高,这意味着整个社会财富也越来越金融化。

“最近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经济学,揭示了人们的决策并非如传统经济学所假设的那样是理性的,实际很多时候是非理性、不确定的。”他说:“这样一来,定价的机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经济学中所说的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而是受到人们心理的影响,受到人们对风险判断的影响。”比如,最近煤炭、钢铁价格快速上涨,更多是基于市场对于风险的判断,而不仅仅是外部因素和去产能。

刘尚希表示,最终,这些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意味着风险越来越大,所以管理风险应当成为宏观政策的首要任务。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