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锐视角:虚假的绅士化和被遗忘的原住民

特色小镇究竟是谁的?

特约:廉毅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产业园区中心主任)

编辑:老谢

之前撰文说过小镇粘留人口的重要性(点此任意门传送),我们目前的建设任务很难做到“生于斯”那么至少做到乐于斯,作于斯。所以,那些生于斯的人们呢?他们是我们所谈论的小镇居民吗?我们的任务书计划表中有过对于那些一直都默默无闻于特色小镇的地域的原住民吗?哪怕目前是空村留守,老弱病残。

如果我们千方百计兴起的小镇热衷于单一的面对城市的「反磁力」,瞄准镜始终在城市溢出的人口的再分配,以吸来城市人口就完成了对特色小镇的人口猜想。但仅靠这些就够了吗?

1、谁的小镇?

看来,即便是把土地平衡、规模配比、产业内容码好了。我们还面临着一个挑战。小镇究竟是给谁造的?讨论这个问题很复杂,区分维度很多——虽然不太合适和情愿——所以暂时让我们还是把讨论分类仅仅放在单纯的收入水平上,即有钱没钱。至于职业声望、教育背景什么的奢侈品,还是暂时交给其他学科去吧。

那么面对特色小镇的大量涌现,我们都需要自问一个问题,特色小镇究竟是谁的?

对于中国的反磁力逻辑,除了还没有被城市吸走的在住民外,还可以分为外在的城市被吸引来的和出去的原住民被吸引归来的两大类。

有研究声称会有大约五类人会被从城市吸回到特色小镇中来:

第一类是「新告老还乡者」或叫「回乡的新乡贤」;

第二类是改革开放后,到城市打工的 2.5 亿农民工;

第三类是新下乡知识青年;

第四类是随着中国逆城市化出现,一批城市人会回到乡村养老和从事乡村产业的经营;

第五类是中国 6000 万华侨同胞将会寻根回乡。①

这五个研究成果,实际是提出了几个不同的回到小镇生活的理由。距离成为小镇住客还有一些距离。

2、苍白的住客

我们经常习惯于把它想象为那些经常出现在策划咨询们,大学教授们,开发营销眼中的常客,我们津津乐道的中产阶级。尤其是近期的新宠:

已经淘汰了nike,得是穿着UA或者sketch运动装的科技公司CEO;

青少年码农;

刚刚卖完了个小楼盘爱上了大红袍、金骏眉、菩提子、沉香手串的中青年老板和与他一起开茶馆会所的朋友们;

用三星手机谈着以十亿为单位PPP的金融客和他的全职太太以及狗;

最不济也是从MBA毕了几年业扬言搞新三板研究,喜欢以结赛艇运动来和老一套的高尔夫人群划分界限的生力军。

这个画像基于他们在这个并不景气的年代里是硕果仅存的、有着现金流的、能够调动一些若有若无的资源的人群。小镇开发者用大量的基金小镇、数据小镇、航空小镇、甚至已经完全不像中国农业的农业小镇去假想他们会带来小镇的一股清流和蓬勃生机。这种特别一致的猜测代表了美好的愿望。

可惜,高度一致又高度美好的,往往是错误的。

3、虚假的绅士化

还是穿越一下,1997年《交流创新》一书中玛丽莲和汤姆.罗斯的文章《乡村乐土,为了蓝色的牛仔梦想而改变你的企业位置》中描述了许多大城市居民迁到小镇的原因「厌倦了大城市的时尚和物质主义,美国人重新发现了家庭生活的乐趣、基本的价值观和他们的根源。」很多中国的小镇开发者也是这么认为的。

后半句没错,前半句和目前的中国现象并不相符。

嘴里说着厌倦了时尚和物质的人不少,眼见过的更大多数人群不仅没有厌倦时尚和物质,其实还很盼望着时尚和物质能来的更猛烈一些。

我们尚未经历过一个长期饱和的城市化过程,到现在我们还必须讨论甄别什么是城市化,什么是城镇化;什么是小镇,什么是小城镇。

在这样的阶段,除了少数的中心大城市对时尚和物质主义存在一些认识之外。很多省会城市以及三线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城市的人群一直努力希望能加入到东部和一线大城市传说中的时尚和物质主义中去。

离厌恶还远着呢。

另外说人群,我们给予厚望的中产阶级实际上是最被城市时尚和物质所吸引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纽带也是最依赖于城市关系的,他们的年纪也往往是正逢中年,牵挂最多。换言之,他们是最难迁出城市的一群。

而「厌恶」这两字,并非是简单的因为吃得太饱了而厌倦,还有一种人是只能面对面看着而不能享有。是的,对于城市的各种美好事物和资源设施,淘金道路,两类人是最不牵绊的。太多了的和享用不到的。他们就是社会学阶层里最为推崇的橄榄形社会结构的上端和下端。是快递小哥和霸道总裁,是街边面摊老板和上市公司(不含新三版)的董事长。

我们可以先简单地加上两个定性:很有钱的和没什么钱的。

一类是身在城市生活设施基本与城市无关的。IMAX巨幕和中关村附小,米其林餐厅和月子中心基本都无法享用。我们在集中快速建设的小镇中很难能够立刻提供出各种一流的服务设施,并且,似乎也不应再提供一个各种追求一流的设施。

有且能让大多数小镇平民的使用才是一个真的镇。

对于就业的环境和工作内容也是如此,如果提供给快递小哥一份类似的工作,他就不必远行到陌生城市养家糊口。为了验证这个假设不是书斋里的空想,我们在针对快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小哥们问券显示,对于家乡的怀念与日俱增,如果收入能达到现在的三分之二以上,他们其实非常愿意返乡生活、工作甚至创业。

另一类就是橄榄型的上部和顶层,我和他们不熟,所以也没做问券调查。不过,当你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和资源,可以轻易地在村镇享用小镇生态的同时,带去需要享用的城市设施。那么这样就完成了前文传说中的对时尚和物质主义的厌恶而迁移。这次转移才能真的逐渐完成其余阶层的人口的兴趣和自组织地迁入。

4、降维发展

在多摩的建设过程中,住宅分期也是按照期初建设大量高层中低端住宅,之后是5-8层集合住宅,最后是别墅和院落。多摩可能走对了开头没有走对结尾。但是我们可能会开头就走的过猛,或者是别有用心。

很难理解,对于还没人影的小镇,上来就打算开两篇别墅区或者高端田园范儿小农庄,恨不得只看春色,而脚不沾地。后来听说,还真有架空的招数了。从地产逻辑来说,针对改善型择居说得通畅。但从产业人口来说,这样做并不对应。

我们喜欢对标美国。

最容易看到的是,根据Dreamtown.com,上世纪末的十年,美国有超过1800万人从大都市迁移到了小城镇或者乡村。2002年美国《财富》杂志中的500强公司中公司总部在小镇的有:劳氏、康宁、康明斯、美泰、固铂橡胶。在这之前,1960-1990的三十年间,500强中在纽约的公司总部有2/3的都迁到了小镇。

所以,中国的小镇模仿路径不由得想要复刻。

这个激动人心的数据让我们忽略了,在这之前的漫长的50到100年,美国那些产业小镇初起和建立的时候,是些什么样的人口和什么样的生活配套呢?起初,小镇建立吸引的恰恰不是目前的这些企业,多是为了追寻低成本生产资料的小公司,还有在城市中难以实现生活诉求的低收入者,甚至再向前追溯更多是失意的淘金劳工了。

当然,时空变迁,有所不同。

但是回到浙江,来稍微量化一下看看西溪片区梦想小镇旁边未来科技城的人员和配套。

截至2012年底,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累计达到375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7名,省千人计划32名。区域内现有工业企业193家,服务业企业495家,2012年实现服务业营业收入307亿元,财政总收入30.5亿元,目前已引入阿里巴巴、恒生电子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骨干企业,142个海归研发项目已有52个进入产业化阶段。

未来科技城将海外人才分为A、B、C三类,A类人才提供最高300万元的安家补助;B类、C类则分别提供40-120平米不等的免租金人才公寓;面对这几类人才,同时伴有最高600万元的购买研发设备及研发费用补助、最高150万元的办公用房租赁补助、最高500万元的高新成果奖励,国际一流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及其团队一旦落户该科技城,将得到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支持;国内一流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将得到总额不低于500万元支持。②

周边分别配套了各种高端地产项目。庭院深深、清水湾别墅、大禹御景城、绿城桃花源、西溪山庄等高档房产以及宏丰家具城等大型配套设施的相继建设;基地内华立江南水乡、爵士风情、大华西溪风情、翡翠城、白云深处、竹海水韵、瑞城花园等高档楼盘不断落成。随着1000万平方米高档楼盘的成功开发,「杭州城西高尚居住区」的概念已然成熟。

除了杭州,北京也要引进10位左右的战略科学家,集聚100位左右的研发领军人才,培养1000位左右的科研骨干,形成一批国际一流、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

武汉未来科技城预计可引进央企和知名民企30-50家、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20-30家,科技人员总数超过3万人。到2020年,可引进央企和知名企业300家、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200家、2000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科技人员总数超过10万人。

可以明显看到这几个超级城市对于高新技术人群的吸纳规模和人口画像竟然是高度重叠的。几乎是一个文稿里刻出来的。他们会不会成功,不是我们要说的。我们想说的是,如果以上的超级城市的人口策略成功了的话,他们就基本算是把这个人群蓄水池洗了个干净。跟在身后,完全模仿的三线四线城市周边的小镇人口画像,就只剩一个空壳,只好面对失败。

那么,三线城市和他的小镇就要更小心的、更务实地走出自己差异化的、本土化的,甚至做主动降维,赢得生机的人口预判。

5、民为邦本

大量的各种特色,不论是高科技、旅游、基金,最搞笑的是居然还有税收小镇。都谈着高大上,很漂亮的场景。而没人说这些土地的原住民能在这个小镇如何生活如何就业,能不能收入更好一点;他们的住房是不是可以随着这次得到改善,原来没有的市政、娱乐、教育医疗是不是可以有了。

从建设者到设计师,一遇到令人激动的项目,难免就想要做到最好。但是最好不是最高端,最好只是最合适使用的人群。

以前凑巧听到过一位老师讲过,「与这些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老百姓的民居。民为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才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最近看的各种小镇的策划规划报告,都在千方百计列出了为开发投资者考虑的swot分析,可谓快要到了算无遗策。鲜见为了土地承载方计划的发展计划,这个被叫做小镇的地方,在这次特色的高调进入后,能得到什么?

别墅除了吸引来仍然用投资眼光来看待新盘的投资客,目前对于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村镇居民几乎没有意义。我们还是习惯于用别墅,或者戴了情怀面具的假冒农庄来关心资金的最短时间回笼的损益表。地产收益是商业,这无可厚非。但是在面对,一线村庄建设脱贫人口的时间窗口,需要慎之又慎。

在投资回报的前提下的规划设计,小镇越来越像一个人间天堂世外桃源,居于期间的看起来全都是不问桑麻的高净值人群,和我见到的村民实在不太一样。

有些出尽风头的农业小镇继续消费着农业这个厚重乃至沉重的话题。春风吹皱的无非是一些又看到新的别墅的投资客。投资客在寻找第二居所的欲望中,充满了对现在所做的特色小镇里的猎奇。乡建的、简约的、低奢的,或者干脆富丽堂皇、长相俊美的写字楼、会所、低密度住宅。甚至在农庄策划里引入的企业也缺少针对当地居民参与的岗位,大多数还都是一个看图纸很难预测真相的康老社区。

新画出来的的农业小镇效果图好像新鲜的花蕊,散发着刺骨的香味。

6、消解支出性贫困的小镇

产业小镇,不论什么名头,提供给新兴投资客一点包装后的田园诗意算不得多大特色。

特色应该是能够改变支出性贫困,而产业注入是最能够改变的就是支出性贫困。真的产业是能够让这里的居民逐渐在家乡获得较低生活成本,基本的家庭伦理幸福。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小镇居民能够获得除了传统农业的一点点收入以外,还能有产业内容的职业收入,并且得到职业回报种最重要的一项——保险。保险能让乡镇居民不会再为一场疾病一点事故就回归困顿。

开始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正在飞速的高铁上,窗外有时候是绿油油的庄稼,有时候是深沟宽壑的黄土。

昨天打算结束这段文字的时候,在和一个学长聊天。

他说:人生不过四十年。好好搞产业,搞好山水环境,以我们的广大国土。二十年肯定就和你所研究的美国那些小镇一样棒了。

人生不过四十年,不短。

引用:

①张孝德《关注“新回乡运动”走城乡双向流动城镇化之路》

②未来科技城:人才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