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刘易斯在窑厂住宅:除了《纳尼亚传奇》 他在此还收获了短暂热烈的爱情

走访名人故居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一个问题。

C.S.刘易斯故居——窑厂住宅。

按:在十一国庆假期的7天时间里,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计划用7本书带领身在各处的你们前往7个地方,与它们的作者一同思考一个地点、一处景观背后的社会历史与风土人情,以及更进一步地,思考我们该如何在旅行中观看、理解、自处,以及如何回忆和书写一次旅程,并诚实地对待其间有聊抑抑或无聊的况味。

假期第六游,我们跟随英国作家尼克·钱纳(Nick Channer)去往C.S.刘易斯的故居:窑厂住宅。这一住宅坐落于牛津附近,纳尼亚传奇故事诞生于此,刘易斯的烟火和真爱也发生于此。如果你碰巧在周边旅行,不妨去那里转转。

昨晚,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在接受BBC采访时,他说希望自己能为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增加几分积极的能量或意义。刘易斯生活的时代也不甚理想,他的梦想或许跟石黑一雄差不多。刘易斯在《指环王》作者托尔金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基督徒,1944年二战期间,他每天上午在BBC电台发表广播讲话,向战时的人们,尤其是士兵和伤员们解释宗教信仰,传播人道主义。人与所居之屋关系微妙,但是从房屋的外貌判断一位故主的经历,也不是一件轻易之事。走访名人故居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一个问题。

《窑厂住宅》

文  |  [英] 尼克·钱纳   

要想描绘一下20世纪中期时的C.S.刘易斯故居必须要有超强的想象力。当刘易斯在1930年7月第一次看到窑厂住宅(The Kilns)时,周围环境基本上都是乡村景象。刘易斯的兄弟沃伦(Warren,大家也称他为沃尼)也居住在窑厂住宅,他在日记中写道,“那座住宅距庭院大门口很近,坐落在肖特欧瓦(Shotover)森林边缘一条狭窄小巷的尽头。这条小巷的另一端不远处是一条路况很差,人迹罕至的道路,使靠近大城镇的地方变得极为隐蔽僻静。” 

肖特欧瓦曾经是皇家狩猎森林,如今郁郁葱葱,树木茂盛。而那些通往窑厂住宅的粗陋小巷早已面貌一新,以服务于战后不断扩张的住宅小区及民房建设发展大局。沃尼提到的“大城镇”其实就是牛津市,在西边不远处,位于环形公路另一侧。

沃尼在日记中描述了他和刘易斯(大家都称他为杰克)那天从外面第一次看到窑厂住宅时的情形。“杰克和我外出看到了那个地方,我立刻就有了不错的感觉。当时我们进入住宅里面,但是那座占地八英亩的花园却是创造梦想的地方。我从未想过这样的花园也会成商讨购房的内容。”他还提到了两个砖窑就位于住宅的左侧,也是窑厂住宅的命名由来。刘易斯搬到那里时,两个砖窑已经破败不堪。住宅前面有一片草坪,一个网球场,还有一个水池。沃尼写道:“再往前就是地势陡峭的荒野,沟壑交错,坑洼不平,一直延伸到顶部有一块多蓟草地的低矮峭壁。接着这片住宅地产便在几乎成林的一片茂密杉树丛中的地界上画上了句号。站在峭壁上眺望远方朦胧的蓝色美景,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C.S.刘易斯花费三千三百英镑买下了这座建于1922年的住宅。因此刚买到手时住宅看上去还比较新。刘易斯居住在窑厂住宅的三十年间生活从未显得单调乏味。不过家庭事务方面的安排处理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颇不寻常。杰克和沃尼是窑厂住宅的共同拥有者,另外还包括第三方珍妮·穆尔(Janie Moore)太太。杰克在读大学时就曾经寄宿在她家里。穆尔太太比刘易斯大26岁,是刘易斯1917年在牛津基布尔学院读书时的室友弗朗西斯·穆尔(Francis Paddy Moore,绰号“爱尔兰佬”)的母亲。刘易斯向穆尔太太许诺,如果他的朋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他会负责照料他的母亲和妹妹。1918年弗朗西斯·穆尔战死沙场。刘易斯果然信守承诺,于是穆尔太太和女儿就搬来窑厂住宅居住。                        

刘易斯和穆尔太太虽然以母子相称,他们之间的关系明显有暧昧之处,很可能建立在浪漫爱情的基础上。不过由于穆尔太太的到来,使得刘易斯的生活变得井井有条,更加稳定了。他们没有睡在一起,但是他们的房间紧挨着。刘易斯的卧室位于住宅的一端,只有走过穆尔太太的房间才能进入卧室里面。也许出于礼节上的考虑,刘易斯通过一个室外楼梯出入卧室。不久,刘易斯便与其他人一起在窑厂住宅里开始过上了舒适惬意的日常生活。只是穆尔太太和沃尼之间却时有冲突,因为沃尼是个酒鬼。                                   

刘易斯的时间分别在窑厂住宅和莫德林学院度过;他在莫德林学院的新楼里有自己的房间,对面是一片时有鹿群出没的秀美绿地。他非常喜欢在莫德林学院的生活;1925年,他在学院里当选为研究员兼导师。同一时期他在窑厂住宅的生活也很快乐,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在那里度过。住宅里总是洋溢着欢乐和笑声,来访客人络绎不绝。另外他们还经常就各种著作和文学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争论,与此同时在楼上的一个房间里莫琳(Maureen)拉着自己的小提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搬离家园的一些儿童赶来居住在窑厂住宅。欧洲再度陷入混乱,悲观的气氛笼罩着伦敦。前途未卜,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疏散儿童的鼓励下,刘易斯开始为他们写一个故事,讲述四个儿童由于敌人轰炸必须撤离伦敦的经过。他们赶往乡下同一个独居老教授住在一起。也许这就是纳尼亚传奇故事《狮子、女巫和衣柜》(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的构思创作的由来。然而没过多久刘易斯便不再继续写作这篇原创故事。十年之后才又续写前篇。

1950年窑厂住宅的生活发生了新变化,已经年近80岁的穆尔太太住进了养老院。第二年年初,与世长辞。由于住宅里缺少了一位有定心丸般影响的女人,刘易斯便过上了中年单身大学教师那种凌乱生活,同沃尼和一位厨师住在一起。在许多方面他又回到了大学生时代的生活。但此时他已年过五十了。

刘易斯选择的生活方式对窑厂住宅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室内散发着烟草气味,墙壁被尼古丁熏得发黄。窑厂住宅邋遢肮脏的外观,在许多方面同刘易斯本人的褴褛寒酸外貌倒是相配相称。他的穿着装束既不整洁,又不时髦。他还有个不雅的习惯,好把点燃的烟斗放在衣袋里。结果很快就在衣服上烧出个窟窿。                         

多年来,窑厂住宅的布置装饰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窗帘破旧,还是灯火管制时期使用的那一类。刘易斯认为没有更换的必要。他虽然生活节俭,但为人善良慷慨,把大部分收入都捐给了别人,尤其是寡妇和儿童。                                                

20世纪50年代(是战后生活艰难的十年)初期对窑厂住宅影响不大。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刘易斯专心致志地从事着《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的创作,第一部是《狮子、女巫和衣柜》(1950)。六年后创作结束,刘易斯发表《最后的战斗》(The Last Battle)并以此荣获卡内基奖章。这些传奇故事发表后,刘易斯收到的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1950年1月的一天,他收到一封一位女人的来信,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

写信者乔伊·格瑞沙姆(Joy Gresham)是美国人,出生在纽约,信仰共产主义,父母均为犹太人。她与威廉·格瑞沙姆(William Gresham)结婚后生有两子。但是由于丈夫对她不忠,又有酗酒不良习惯,所以婚姻生活过得不幸福。1946年乔伊皈依基督教,后来曾在好莱坞为米高梅电影公司做过电影编剧。她发表过一部诗集,写过几部长篇小说。在她给刘易斯写信两年后,两个人终于见面了。当时她在英格兰要找一家出版商发表自己的作品《烟雾山顶》(Smoke on the Mountain)。

离婚后乔伊来到了伦敦。她和两个儿子同刘易斯一起住在窑厂住宅。乔伊的到来开始对刘易斯产生明显的影响。刘易斯比她大17岁,非常喜欢和她在一起。不过他又觉得很累。这一时期乔伊在经济上苦苦挣扎,手头拮据。刘易斯建议去牛津生活在经济上对她有利,最好是前往离窑厂住宅只有一英里左右的海丁顿镇生活。

同乔伊·格瑞沙姆相遇唤醒了刘易斯早已麻木的那份情愫。他觉得乔伊头脑聪慧,反应机敏,能激发别人的活力,因此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她也爱上了刘易斯。1955年乔伊从伦敦前往海丁顿。但是他们的幸福时光注定要走到头了。

有一次乔伊跌倒后被送进了医院,接着被诊断患有乳腺癌。病情预测前景不佳,乔伊将不久于人世。这一发现犹如晴天霹雳,使刘易斯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他爱乔伊有多深,多想同她结为夫妻。婚礼举行完后,谢天谢地,曾经对他们的婚姻形成威胁的癌症很快便进入缓解期。死刑暂时解除了。                                        

沃尼和新婚的哥哥在窑厂住宅护理着乔伊。大多数时间乔伊只能卧床养病,但是她的聪慧机智不断引起开怀的笑声回荡在住宅内外。他们在极为悲苦,极为有损人的尊严的环境下竟也感受到了幽默风趣。即使便盆也能带来乐趣。他们把它命名为《暴风雨》中的卡利班(莎士比亚名剧《暴风雨》中半人半兽形怪物)。

最后,乔伊因乳腺癌病情恶化,于1960年在医院去世,终年45岁。他们在窑厂住宅中共同度过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是幸福美满。三年后,即1963年11月,刘易斯在窑厂住宅中去世,距他65岁生日只差一周的时间。去世前,刘易斯的健康情况连续几个月持续下降,7月份心脏病发作更是雪上加霜。刘易斯的去世几乎与20世纪最为悲情的重大事件——美国总统约翰逊·肯尼迪在达拉斯市遇刺同时发生(连计时的时间都相差无几)。难怪刘易斯去世的消息在媒体上报道不多。

十年后沃尼于1973年去世,窑厂住宅也转手出售。后来的不同房主在住宅内部做了许多改动,室内装饰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特点。壁炉和烟囱被拆除,原有的窗户也被换掉。1984年这座住宅又处于严重失修状态,再次挂牌出售。

如今窑厂住宅为一家美国基金会所拥有,已成为由研究生和教师组成的促进基督教各派大联合的群体活动基地。他们通过学术活动、反思、写作与热烈讨论,继承发展我们时代最有影响的通俗作家、神学家C.S.刘易斯留下的宝贵文化精神遗产。在这座住宅里还经常举行学术会,研讨会和专业集会。窑厂住宅已经恢复了刘易斯居住时期的原有风貌。其鲜明的质朴风格以及朴实无华的陈设装饰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世界。每周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参观窑厂住宅,其中有一些文学学者和纳尼亚传奇故事的热心读者。他们对于作家刘易斯及其作品的景仰之情丝毫未减,依然如故。

书摘部分节选自《走进大文豪的家》( [英] 尼克·钱纳 著 ,杨献军 译,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版)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走进大文豪的家》
 [英] 尼克·钱纳 著  杨献军 译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2017-06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