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驻华首席代表:对中国经济“新周期”观点持谨慎态度

IMF驻华首席代表席睿德表示,诸多改革措施可能减缓中国经济增长,但这些改革是必要的,且目前正值改革时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针对近来国内热议的“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席睿德(Alfred Schipke)周四表示对此持谨慎态度,他认为,此前支撑中国经济向好的因素,接下来可能面临不确定性。

席睿德在当天的一个媒体会上对界面新闻表示,中国经济近几个季度的良好表现主要得益于内部政策支撑和外部形势的改善,但这些因素接下来能否继续还有待观察。

“至于中国经济是否处在一个上行周期的开端,我对此态度谨慎,”他说,“诸多改革措施可能减缓经济增长,但这些改革是必要的,且目前正值改革时机。”比如,中国政府希望借助金融严监管的政策来控制房地产行业的风险,这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拖累。

今年以来,IMF已三度上调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从去年10月的6.2%到今年1月的6.5%、4月的6.6%、再到6月的6.7%。IMF表示,中国经济实现稳中向好的态势,既有国内政策的因素,也有外需改善的推动。

外部环境方面,席睿德表示,情况比较乐观,特别是欧元区和新兴市场的经济状况有所巩固。但他同时指出,根据IMF的最新预测,美国经济的表现可能相对较弱。

本月15日,IMF发布报告称,近期中国经济基本面有所改善,是政府推进必要改革、进一步关注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好时机。报告建议中国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框架提升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并继续提高汇率弹性,推进资本账户开放。

周四,IMF驻华代表在北京再次对中国经济的进展和问题作了具体梳理。代表们认为,在对外向型增长进行再平衡方面,中国已经有所进展,并且中国经济正在转向“服务业主导型”。这体现在,服务业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上升到了50%以上,同时工业的比重下降至40%以下。

代表们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仍然是过度依赖债务,以及高昂的环境成本。代表们建议,未来中国需要收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席睿德说,虽然当前中国政府收紧了金融监管政策,但并未上调基准利率,“货币政策仍偏向于宽松”。

代表们还指出,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更深层次的挑战本质上是结构性问题,即过量的国民储蓄、体量庞大且仍在扩张的国有企业、高企的企业债务、部分行业持续产能过剩、以及汇率制度框架改革。

他们重申,中国可能将尽一切努力实现2020年GDP翻倍的增长目标,但另一方面,保增长的目标可能意味着财政整顿措施迟缓,会导致债务以更快的速度积累。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