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政:中国的大城市可以再大些

黄文政认为,中国的大城市总显得公共资源不足,这与规划、管理有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何克服大城市病?大城市容纳人口的极限在哪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黄文政周日表示,大城市拥挤并不仅仅是因为人口多,规划不当和管理不到位也是导致大城市公共资源不足的一个原因。

近年来,各大城市分别拿出控制人口的目标,在城市定位、功能疏解、建设用地减量化、居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广州和深圳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分别控制在1550万人和1480万人以内。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Demographia的数据显示,在全球224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聚集体中,北京和上海建成区人口密度分别处于第138位和第114位,属于中等偏轻的水平。公开资料显示,黄文政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任职助理教授。

他说,中国的大城市总显得公共资源不足,这与规划、管理有关。北京2004年曾提出,中心城区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850万以内,实际上,从2000年至2013年,北京总人口增长了50%以上,达2114万,中心城区超过1300万,大幅高于控制目标,公共资源的配置显然不能满足实际人口增长的需要。

“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被人口压垮。”黄文政说,13亿人口的规模优势体现为一线城市的聚集,无论是按人口还是城市面积,中国大城市的规模还可以更大。

“城市拥挤并不是因为人多,数据和研究表明,国家越富有,城市越不拥挤。”他指出,日本、德国、英国这些人口密度大的国家,它们的城市中大部分地区并不拥挤,反而是一些人口稀少的国家,如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它们的城市非常拥挤,拥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建设的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城市拥挤实际上是人们为提高效率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只有大家聚在一起才能带来效率的提高、生活的方便,但同时也会形成排斥力。集聚和排斥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决定了城市的规模。

从国家整体的角度,黄文政认为,改革方向应该是逐步放松直至取消户籍政策,消除由此带来的矛盾,改革措施也要设计得当,让本地人受益,不会因为别人来了而失去什么。

此外,黄文政在演讲中还指出,中国人口生育率已非常低。他测算,1980年至201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的生育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预计中国的出生人口在未来一到两代人内可能将下降30%。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80后、90后、00后数量分别是2.19亿、1.88亿、1.47亿,从80后到00后的不到一代人时间,出生人口萎缩了32.8%。

2016年起,继“单独二孩”的突破后,中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黄文政认为,中国人的生育意愿面临三重压力,一是现代化压力,即使在农村,生育意愿也不如过去高;二是文化因素,在国外,同样的社会发展水平下,华人社区也是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三是“一胎化政策”的观念根深蒂固,需要有强烈的理由才会生二孩。

他判断,在目前的条件下,未来人口老化和规模下降不可避免。他认为,人口结构老化只是问题之一,人口规模减少是更大的问题。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