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书推荐】四月,读书将回忆和欲望掺合

转眼四月已悄然过半,踏青游玩之余,还不要忘记阅读带来的乐趣。

树绿已成荫,读书需坚持。“界面文化”本周向大家推荐的新书种类多样,有以小见大切入历史的《明星与素琴》《大屠杀:巴黎公社的生与死》;也有优秀的非虚构作品《被仰望与被遗忘的》和《冰雪王国》;在科学与艺术领域,我们推荐《记忆错觉》《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如果要与孩子聊聊音乐,送给他们一本《我的音乐笔记》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作者:[美]盖伊·特立斯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17年3月

内容简介:“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是盖伊·伊斯特笔下的纽约。盖伊是美国著名的非虚构作家,曾任《纽约时报》记者,写出了许多细致深入又宏大全面的文章,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和观察视角为非虚构写作树立了典范。盖伊·特立斯的中文版文集《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一书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描绘了纽约城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

推荐理由:

1、“新新闻主义之父”盖伊·特立斯的这部作品被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和全世界特稿写作的典范。 

2、特立斯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数字和芸芸众生构成了一座城市的魅力,以其犀利的眼光和精准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纽约的风貌。

3、身为作家、记者的特立斯在呈现纽约层理的过程中,将自己捕捉细节的功力凸显无遗。

二、《南十字星共和国》

作者:[俄]费·索洛古勒/瓦·勃留索夫/安德烈·别雷

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3月

内容简介:《南十字星共和国——俄国象征派小说选》一书集中了俄国象征派小说之精华。三位作者中,有与普希金比肩的经典作家瓦·勃留索夫,有鲁迅高度推崇的“颓废派大师”费·索洛古勃,还有被扎米亚京称为“俄罗斯的乔伊斯”的安德列·别雷。书中所收篇目包括俄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反乌托邦小说”《南十字星共和国》、《最后一批殉难者》,以及与卡夫卡《变形记》异曲同工的《小矮人儿》等等。与诗歌相比,俄国象征派作家和诗人们在小说领域里执着探索的实绩,多年来一直未得到全面的认识。

推荐理由:

1、费·索洛古勃的小说将梦幻、魔幻的层面与现实、自然的层面糅合得水乳交融,能够“用平稳而带有教训味道的语调讲述最恐怖和最荒诞的事物”。

2、高尔基评价勃留索夫是“俄罗斯最有文化修养的作家”,瓦·勃留索夫的小说被认为是“写情境的短篇小说”,人物形象随情节而动,而关注点集中在事件的“奇特性”上。

3、捷克学者雅·尚达把别雷与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相提并论,认为他们四位是实验家型的作家,是现代小说的改革者。而纳博科夫将别雷的《彼得堡》与《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变形记》一起列为他最欣赏的20世纪西方四大名著。

三、《明星与素琴》

作者:云从龙

版本:东方出版社 2017年4月

内容简介:观察一个社会的变迁,除了关注当时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的心理脉络,更重要的是摄取民间乃至市井百姓的心理切片。前者大都通过各种途径或多或少保留了下来,而市井百姓对于世相人文的态度,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几乎整体性淹没了。《明星与素琴》根据作者意外收获的35封私人信件,还原了20世纪50年代贺明星与王素琴两位普通青年之间曲折动人的情感经历,展现出那个年代独特的社会生态,以及普通人的工作与生活、理想与信念、荣辱与沉浮、惶恐与无奈的真实图景。

推荐理由:

1、贺明星与王素琴的爱情是故事的主线,与此同时还延伸叙述了自清末民初到共和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普通人在大时代中的信念与梦想、飘摇与浮沉。贺王的命运绝非一人一家之命运,而是百年来家国命运的缩微。 

2、除了精彩的人物与故事,还有作者对第一手材料的重视与梳理,辅以相关史料的拼图补白式写作,使故事中既有细节也有背后大历史的呈现。

四、《大屠杀:巴黎公社的生与死》

作者:[美]约翰·梅里曼

版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内容简介: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遭受了灾难性的失败之后,饥寒交迫而对政治感到幻灭的巴黎人民拿起武器,以争取社会公正的名义奋起反抗政府。1871年春,自称公社社员的人们宣布他们自由了。在光荣的八个星期里,巴黎公社孕育出19世纪的一些伟大的梦想,开启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然而他们的乌托邦在当年的5月22日走到了混乱而血腥的尽头……在《大屠杀》一书中,历史学家约翰·梅里曼记述了那改变了欧洲政治面貌的64天,向我们介绍了一连串难以比拟的人物,书中形形色色的生死故事,带给我们对自由生命无止境的感叹。

推荐理由:

1、从“死鱼眼”拿破仑三世,到将“肥大身躯”塞进衣柜以躲避追捕的画家库尔贝,从每烧一栋房子便可获得十法郎的女纵火犯,到藏在屠夫的冻肉块里逃离巴黎却被士兵一刀刺死的无辜者,作者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故事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动荡。

2、《卡尔·马克思:十九世纪的一生》一书作者乔纳森·斯伯尔伯(Jonathan Sperber)评价此书:“解放之梦,镇压之魇——巴黎公社是19世纪欧洲政治想像的一个焦点。希望与恐惧,激情与仇恨,社会与政治斗争,约翰·梅里曼的新著再现了一个著名的革命政权并导致它走向惨烈的毁灭的这一切。”

五、《何故为敌:族群与宗教冲突论纲》

作者:[] 李峻石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3月

内容简介:在人们既往的认知中,民族意识和宗教信仰往往被视作引发冲突或者产生政治分化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历史上并无充分证据来支撑这些观点。作者则认为在当今世界上,族群与宗教层面的差异并非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何故为敌》中,他反驳了一系列成见,尤其是人们通常设想的“族群和宗教上的差异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争与危机的主要原因”。作者提出一种“决策理论”,其目的在于解释哪些类型的身份认同在何种条件下才更容易成为优选对象,也就是说,包括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在内的各种认同都不是绝对的,都是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生活的一种策略和方式。认同的目标是适应环境,更好地保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

推荐理由:

1、本书以欧洲、非洲的个案作为切入点,批判性地检视了以往对民族宗教问题的成见,建构了一个新的冲突理论。

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圣敏评论道:“拜读了李峻石先生的著作,深感其观点之尖锐与不同凡响。显然,在当今国际学术界对民族宗教问题的讨论中,他的观点属于少数派。但我们都知道,历史已无数次证明,对于事关人类命运的复杂局面,能够具有鹰一样的锐眼去辨识世界的,即能够较早认清方向的往往是少数人。”

六、《记忆错觉》

作者:[英]茱莉亚·肖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4月

内容简介:记忆是宝贵的财富,我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依靠记忆来进行,也正是记忆成就了现在的你我。然而,人类头脑中对于过往的记录其实远远偏离了它的真实面貌,我们每个人也都遭遇过瞬间失忆。假如思维有着更深层次的误差和风险,并将操控甚至完全伪造记忆,该怎么办? 在《记忆错觉》一书中,法医心理学家和记忆专家茱莉亚·肖博士运用全新调查向我们展示了大脑被误导的诸多方式,同时揭露了人们为何有时会盗用他人的记忆,并将其认定为自己的记忆。最后,作者阐述了如何通过对于不可靠性的简单觉知来改善记忆。

推荐理由:

1、作者茱莉亚·肖是国际权威记忆专家,资深犯罪心理学家,同时也是《科学美国人》专栏主笔,本书一经推出便被《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每日邮报》、《太阳报》、《明镜周刊》等全球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2、本书是对人类大脑进行的一次深入而独特的洞悉,启发我们去反思对于真实自我的认知究竟有多少。这是一场对于记忆不可靠性的有趣探究,揭示了我们的大脑如何轻而易举地“误入歧途”。

七、《冰雪王国》

作者:[美]汉普顿·塞兹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4月

内容简介:1879年7月8日,美国探险船“珍妮特号”从旧金山起航,开始了迈向当时的未知世界——北极的探险。探险队员们历尽艰险,他们的征程被视为有史以来人类为生存而战的最伟大战斗之一。面对从雪盲症和冻疮到肆虐的寒风暴雪和神秘的冰上迷宫,探险队与疯狂和饥饿搏斗,孤注一掷地朝西伯利亚海岸行进。本书讲述了“珍妮特号”极地远征的惊险故事,作者有幸获得当事人留下的私人书信和航海日志,尽可能还原了当时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展现出每位探险成员的个性及心境。

推荐理由:

1、本书把大放异彩的人物和丰富翔实的资料注入到扣人心弦的悬疑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历史中那个迷人但鲜为人知的时代。

2、在气候变化问题受到迫切关注的当下,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3、《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评价此书为“一流的极地历史和探险故事”,《纽约客》则评论其“故事令人心碎,叙述节奏完美”。

八、《我的音乐笔记》

作者:肖复兴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7年3月

内容简介:本书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的音乐笔记,作者以一个个音乐家的故事串联起音乐史,从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一直延续到鲍勃·迪伦、约翰·列侬、老鹰乐队、卡朋特乐队,使音乐家们的形象在历史背景中更加立体饱满,而历史也在人物的映衬下有了更生动的细节。

推荐理由:

1、本书曾获首届冰心散文奖,肖复兴的文字,也具有音乐般的节奏与流动感。 

2、家长们可以将此书视为一部为孩子订制的古典音乐简史,因为孩子心灵的成长要比音乐考级更为重要。

九、《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作者:[] 威尔·贡培兹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内容简介:本书梳理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涵括了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勾勒出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书中没有抽象的概念或拗口的术语,作者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了现代艺术的诸多故事。如果我们尚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与梵高的《星空》中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和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就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性。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而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们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和对周遭世界的抵抗回应。

推荐理由:

1、尽管探讨的问题涉及1860年代至今的漫长艺术史,作者却下笔轻松,丝毫不为难读者,让读者倍感亲切的同时,学到不少东西。

2、作者行文才思横溢,饱含激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满腔热爱。

3、陈丹青不乏风趣地评论:“这本书的水准刚刚令我够得着而看得懂:贡培兹证实了我自以为早就懂得的艺术家(果然如此),也教会我如何解读难以弄懂的另一群人物(原来如此)。倘若在美术馆再度遭遇他们,我会心想:哈,老兄,现在我明白了你的花招。”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