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企海外崛起的背后:惊心动魄的非洲历险记

近年来,非洲在全球油气格局中的地位快速提升,探明储量增长很快,产量前景广阔,是中国油企“走出去”的重要投资目标地区,非洲也已成为中国原油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介溪

为满足国内石油需求,中国油企响应“走出去”战略,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2016年,中石油实现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再创新高,达到7601万吨。但苏丹的炮火、乍得的巨额罚金、加蓬的油田被收回……这些真实发生的事告诉我们,投资非洲石油,风险与机遇并存。

20年前,当中国政府提出“不仅要积极吸引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办厂,也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时,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已4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使得国内对石油的需求愈来愈多。

为满足国内需求,国家石油公司响应“走出去”战略,开启了对外投资的序幕。但彼时,全球石油市场基本上被欧美石油公司所垄断。在这些巨头的裹挟下,实力弱小的中国油企很难有大作为。

此时,非洲伸出了橄榄枝。相较于中东等地区,富含油藏却又尚未大规模开发的非洲对急于“走出去”的中国油企来说算得上是一块“璞玉”。据统计,2005年非洲石油储量26.5亿桶,2010年非洲石油储量29.76亿桶,2015年非洲石油储量30.73亿桶。

但当时,非洲各国动荡的局势以及各种其他不利因素让欧美石油公司望而却步,但这却成为了中国油企的机会。

中石油在非洲的第一个脚步踏上了苏丹。中石油在西方石油公司对苏丹石油投资望而却步之时,接过了当时苏丹总统巴希尔抛出的橄榄枝,迈开了“走出去”的第一步。此后,以中石油、中石化为首的中国油企纷纷进军非洲。

和欧美石油公司往往只注重投资上游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不同,中国油企不仅斥重资帮助所在国进行上游投资,还协助当地进行油气管道、下游炼厂等投资。

但和西方石油公司一样,中国油企在非洲依然面临着非洲动荡的政治局势以及极其不成熟的政策法律等风险。苏丹的炮火、乍得的巨额罚金、加蓬的油田被收回……这些真实发生的事告诉我们,投资非洲石油,风险与机遇并存。

进军非洲

2016年9月4日上午,在杭州G20峰会期间,中石油董事长王宜林与非洲联盟轮值主席、乍得总统代比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

乍得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全国面积128.4万平方公里。该国首都恩贾梅纳与最邻近的海港相距1600公里。由于远离海洋,且国土大部分属沙漠气候,所以乍得又被称为“非洲死亡之心”。

过去,乍得是一个农牧业国家,经济落后,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但从2000年开始,乍得启动石油开发计划,经济才开始好转。

在G20峰会期间,代比不得不见的人除了前来参会的各国领导人外,还有一位就是中石油的掌门人王宜林。

代比说,中石油是中国在乍得投资最大的公司,希望乍中双方继续深化油气领域的合作,加大勘探投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中石油是在2007年进入乍得的,并获得H区块勘探开发项目100%作业权。H区块所在的Bangor盆地曾被西方国际石油公司判了“死刑”:不具开采价值。

但中石油通过对盆地、凹陷、区带、圈闭等不同级次研究对象的精细评价和油气富集规律的探索,最终在这里开采出来了大量油气。

截至2015年,据《2016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乍得2015年原油日产量为7.8万桶。最高的时候,2010年,乍得的原油日产量曾达到12.2万桶。

事实上,乍得的成功源于中石油之前10年在非洲的摸索及努力。在中石油的诸多海外投资中,苏丹石油项目被认为是中石油“走出去”的一个成功样本,也是中石油在海外第一个投资项目。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缺乏开发石油的资金和技术,苏丹政府曾邀请意大利阿吉普和英荷壳牌在北部地区勘探,美国雪佛龙亦同期进入苏丹。

西方石油公司于1976年在苏丹港附近的苏阿金(Suakin)发现了天然气田,此后陆续在南部地区发现大型油田。

苏丹南方战争之后,雪佛龙公司三名雇员被反政府游击队杀害,该公司决定放弃开采权,撤离苏丹。1997年美国政府开始制裁苏丹,西方石油企业遂全部撤出。

在美国的制裁下,苏丹政府将橄榄枝抛向了中国。1995年,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华,提出希望中国公司到苏丹勘探开发石油,帮助苏丹建立自己的石油工业体系。

1997年,中石油参与国际竞标,获得被雪佛龙抛弃的1/2/4区块石油开发权。前后12年间,中石油与苏丹政府达成了一系列石油合作项目,分别于1995年、1997年、2000年、2005年和2007年获得了6区、1/2/4区、3/7区、15区和12区的石油勘探开发权。

除了乍得和苏丹,中石油另一个在非洲投资的成功案例是尼日尔。从2008年到2011年,仅用3年时间中石油在撒哈拉大漠之中完成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和炼厂建设及运营“三部曲”,实现年产原油百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百万吨及输油管线近500公里的目标。

在中石油的帮助下,苏丹、乍得、尼日尔等非洲国家建立了上游油田、中游输送管道、下游炼油化工的完整石油工业体系,提供了数万个就业岗位,公益事业总投入3亿多美元,200多万人受益。

另一巨头中石化也不甘示弱。截至2012年底,中石化在非洲15个国家开展运营,业务涵盖了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工程服务、地热开发、炼化投资和石油贸易等方面。目前,中石化在非洲资产总额超过200亿美元,仅2012年当年向非洲各国政府上缴税费就达43亿美元以上,提供9000多个就业岗位。

除了“两桶油”外,中海油的业务也涉足非洲尼日利亚、乌干达等6个国家。2013年9月底,中海油曾以20亿美元的价格夺得非洲乌干达油气资产,所拥有的Kingfisher地区原油储量高达6.35亿桶。

近年来,非洲在全球油气格局中的地位快速提升,探明储量增长很快,产量前景广阔,是中国油企“走出去”的重要投资目标地区,非洲也已成为中国原油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地。

海外油气产量大增

在前任乍得能源石油部部长巴尔西姆·阿克哈里的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的两张大图片,一张是被称为“草原明珠”的中石油合资炼厂全景,一张是中石油出资的乍得管道铺设规划图。

而在尼日尔,该国总统优素福则把中石油项目称为“中尼合作的典范”。经过20年的努力,中石油在乍得、尼日尔、苏丹等非洲国家的投资收获了鲜花与掌声。

当然,同时收获的还有海外油气产量大增。

随着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使非洲陆上潜山油藏勘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短短3年时间累计发现2个亿吨级油田和30个含油气构造。

在中石油拿下乍得H区块前,由于该区块所在盆地石油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美国的CONOCO、加拿大的ENCANA等西方国际大公司从1963年开始到2006年勘探43年无果。于是,这些公司的勘探地质专家得出结论:不具开采价值。

但近5年来,乍得项目储量增长超28倍,年均增长96%。随后又相继新发现了4个潜山含油带。目前,五大潜山含油带均获高产商业油气流。

除了乍得,中石油还在苏丹6区Sufyan凹陷南部陡坡带风险探井获高产油流、在尼日尔Agadem 4口探井测试获高产油流。

据悉,2015年,中石油在包括哈萨克斯坦、苏丹和巴西在内的国家里增加了9886万吨海外可采油气储量,超过其目标29%。

2016年,中石油实现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再创新高,达到7601万吨,同比增长5.5%。其中原油5752万吨,天然气232亿方。同时,海外新增油气可采储量完成计划的160%。

而根据中石化发布的《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15年底,中石化拥有境外油气勘探开发项目50个,分布于非洲、南美、中东、亚太、俄罗斯-中亚、北美六大油气区的26个国家,海外权益油气产量当量4436万吨。

另一巨头中海油在非洲的主要投资集中在尼日利亚和乌干达。2013年9月底,中海油收购乌干达油气资产,收购标的Kingfisher地区原油储量高达6.35亿桶。

Kingfisher项目建成后,每日原油产量将达3万至4万桶,中海油将会兴建40条输油管及炼油厂,估计将于2018年完工。

在尼日利亚,中海油拥有OML130区块45%权益。该区块是一个深水区块,主要由Akpo、 Egina、Egina 南和 Preowei四个油田组成。2015年,Akpo油田产量表现稳定,日产量达6.4万桶。

根据中海油有限公司的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中海油在非洲的石油日产量达到8.37万桶,可采储量达到1.67亿桶。

经验与教训

以“三桶油”为代表的中国油企在非洲土地上披荆斩棘,但难免也会被荆棘所刺伤。在非洲,除了蕴藏石油,也暗含风险。

当去年9月杭州G20峰会期间,乍得总统代比和中石油董事长王宜林的手仅仅握在一起时,双方肯定不会忘记两年前的那一次巨额索赔事件。

2013年7月,乍得政府表示在Koudalwa地区发现有大量原油被倒入矿坑。中石油自2009年起在该地区拥有数个油田区块的勘探许可。

2014年3月,乍得石油部门已允许中石油复工。但让中石油没有想到的是,3月份以后,乍得环保部门突然提出赔偿要求,并向巴黎仲裁法庭提交了要求索赔12亿美元的诉讼。

乍得石油部长杰拉塞姆·勒贝马杰尔称,中石油没有清理泄漏原油的设备,甚至为削减成本故意泄漏。这名部长称,中石油在乍得进行挖掘后,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丢弃原油,要求当地工人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清理原油。

中石油在一份发给路透社的声明中称,泄露的原油只有“少量”,而且他们自己的分析并未显示有原油渗入地下水。同时,乍得政府拒绝向其提供受损详情,为如此巨额的索赔提供依据。

随着矛盾升级,乍得政府取消了5项授予中石油的勘探许可。中石油在声明称,中石油否认违反乍得石油产业的环保法规,呼吁乍得政府撤销赔偿诉讼。

后来据中国华信主席叶简明称,由于他与乍得总统代比私交甚好,后来他出面协调帮助中石油解决了这个问题。

最终,2014年10月底,中石油同意支付4亿美元,以和解与乍得的环境纠纷。这只是乍得政府索要12亿美元的三分之一。

中石油乍得环保风波折射出中国油企在非洲投资所遇到的普遍困境。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8月23日发布的《非洲蓝皮书》指出,政权更迭、行政效率低下,以及不尽如人意的法律环境,是非洲投资的挑战。

中石化在加蓬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2012年12月,中石化位于非洲中部西海岸国家加蓬的奥班戈油田(Obangue)开采权被剥夺。

不久之后,中石化子公司阿达克斯石油(Addax Petroleum) 在加蓬运营的另一座主要油田Tsiengui的开采权也被传面临被当地政府收回。

这次事件源于2009年6月中石化斥资72.4亿美元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并由此继承Addax所有业务。早在中石化收购Addax前,Addax即投资加蓬陆上油田Obangue,并筹划向富油的加蓬深海进军。

后来,加蓬指责中石化2009年收购的子公司Addax开采陆上Obangue油田过程中违反合同。最终,中石化不得不支付4亿美元赔偿金后,获得Tsiengui,Obangue和Autour三个油田未来10年的开采权。

中海油收购乌干达项目也并非一帆风顺。中海油2012年初就曾宣布,完成14.67亿美元乌干达油气资产收购。

次年10月,乌干达政府指责,由于中海油未有按原定计划开始动工,计划收回所有勘探及开采牌照。为此,中海油不得不将收购价格提至20亿美元。

《非洲蓝皮书》还指出,除了中国企业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之外,非洲的动荡局势也是中国企业进军非洲不得不克服的难题。

中石油在苏丹的投资就是最好的例证。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中石油最重要的两个区块(1/2/4区和3/7区)都位于南苏丹和苏丹的边界线争议区。

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投入巨资建设的油气工业下游产业链则基本位于苏丹。原油产地和冶炼基地被人为分开,各企业为此遭受不小的损失。

由于中石油需要补贴给位于北部的苏丹政府每桶约24美元的管输费,再加上处理费、环保费,“三费”加起来,按照目前的油价,中石油每卖一桶油都在亏损,这使得中石油在苏丹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此外,由于非洲局势动荡,针对中国企业员工的绑架案屡禁不止。有报告称,中国企业员工遇袭事件超过60%发生在非洲,其中多数是石油、工程建设、开矿类大型公司的海外工作人员。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