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0到1990,彩色中国的梦幻现实感|影像

那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那一片片绿色的军装,那一张张亢奋的脸庞……当然也有安静的小城、广阔的田野、飞驰的自行车、灿烂质朴的笑容……彩色照片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梦幻的现实感,而黑白照片则让我们仿佛看到某种历史的真实。

已年过八十的摄影家翁乃强拍摄的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大串联、知识青年到北大荒等组照,是少有地记录那个特殊年代的彩色影像。20世纪60-70年代,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摄影观念几乎绝迹,而翁乃强有意识地去这么做,平常看到有趣的就拍下来,他拍下了那个时代从北京上海到新疆西藏不同地方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北京街头卖蝈蝈的小贩等照片。

最近,翁乃强的这些照片第一次结集出版,是为摄影图文集《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

在该书序言中,摄影策展人那日松写道:“大约10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翁老的照片,感觉挺震惊的,因为作为一个非新华社记者,能在上世纪60-70年代拍摄这么多彩色照片,还是很少见的。更重要的是,翁老的照片还有一种所谓“当代艺术”的味道,他的个展2016年在798百年印象画廊展出后,在摄影圈和艺术圈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中一幅代表作《大海航行靠舵手》(照片的题目应该是画廊取的)当时曾拍出20多万人民币的价格。”

“这本《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中所收录的照片因为它浓烈的色彩,而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忽然平添了一些恍若梦中的感觉,好像有一股力量要把你拽向时间的黑洞,你仿佛又重新触摸到了那些历史的痕迹。那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那一片片绿色的军装,那一张张亢奋的脸庞……当然也有安静的小城、广阔的田野、飞驰的自行车、灿烂质朴的笑容……我想这也许是彩色照片与黑白照片的区别——彩色照片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梦幻的现实感,而黑白照片则让我们仿佛看到某种历史的真实。”

那日松说,在那个摄影纯粹为政治服务的时候,翁乃强是少数几位还秉承着“要抓拍,不要摆拍”理念的摄影家。翁乃强自述道,“摄影就是要在生活里面寻找,而不是去空泛地想象。我如果去摆布别人,想象出来一个工人的农民的形象或者摆一个什么场景,那是很概念化的。应该在生活里面发现,摄影是一个发现的艺术;但能否发现,决定于你的眼睛、你的修养、你的知识。”

不过,那个时代的中国仍然是封闭的国度,普通人的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集体无意识中展现出来一种高度相似的具有时代感的面孔群像。“这种“抓拍”其实也是一种“摆拍”——我称之为“真诚的摆拍”,因为他的拍摄对象都已经自觉地变成了荒诞时代的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演员,而翁老则真诚地记录了这个时代的荒诞与现实。”那日松说。

乃强摄影作品

  大海航行靠舵手

  1969年,天安门的游行队伍。、

  20世纪60年代,海南通什(今五指山市)的黎族村民在山上放牛。

 

  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五一”劳动节“大头娃娃”表演。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五一”劳动节,在公园等待表演节目的孩子们。

 

  1967年,北京东长安街举行“纪念秋收起义四十周年”的宣传活动。

1966年,中央文革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1966年9月5日的《通知》发表后,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迅速开展起来。当时串联师生乘坐交通工具和吃饭住宿全部免费,成为“文化大革命”很特殊的一道风景。1966年,翁乃强跟随学生前往江西等地,重走长征路,沿途记录学生活动。图为1966年12月25日,串联学生翻越江西井冈山黄洋界。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扼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

  1966年,火车上的串联学生。

  1966年,学生大串联到卢沟桥,前队的学生在桥上写字,给后队提示方向。

 

  “五一”劳动节,孩子们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表演节目。

1966年7月16日,73岁高龄的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他认为“游泳是同大自然做斗争的一种运动,你们应该到大江大海去锻炼”。此后,全国各地举行了游泳、武装泅渡等纪念活动。图为1970年,毛主席畅游长江四周年之际,什刹海举行纪念活动,少年们背着红缨枪泅渡。

20世纪50-70年代,先后有数万名知识青年响应共产党号召,来到北大荒地区开垦荒地、改造沼泽。翁乃强于1968年开始,跟随知青到达北大荒报道他们的生活。图为1968年,知青们刚刚乘船来到北大荒新建的知青点。图正中面向左侧站立的女子名为陈秀改,在数十年后的一次翁乃强作品展上,她在这张照片中认出了自己,并一直与摄影师翁乃强保持联系。返城后,陈秀改成为了一位律师。

1970年,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知识青年与农民一起挑着担子、扛着锄头下地劳动。

  1971年,秋收时节的劳作间隙,宣传队员表演数来宝。

  20世纪70年代,故宫东华门城墙下早读和锻炼身体的人们。

20世纪70 年代,北京街头卖蝈蝈的小贩,自行车上挂满了蝈蝈笼子。买蝈蝈玩是当时孩子们的童年乐趣之一。

  20世纪70年代,上海外滩,清晨练习太极拳的人们。

改革开放后,市民们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图为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跳集体舞的年轻人。

20世纪80年代,北京在春秋季节常会有沙尘暴。图为一位女士系着纱巾防尘。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冬天的早晨,人们冒着风雪去上班。

1995年,王府井百货大楼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图为百货大楼在北京重装开业。

 

《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历史影像》

翁乃强 著

中信出版集团/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2017年1月出版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