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汉廷:应尽快厘清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四种角色

即创业者、创新者、创投者和创富者。

2023年8月8日,江西九江,静宇鑫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的LED低压灯带生产线前,工人正在对灯带进行测试。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文 |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成企业研究院 房汉廷

讨论民营经济,自然绕不开民营经济在社会政治、经济中的角色。

这是个老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民营经济等同于私人经济,是要取缔甚至消灭的对象;在改革开放之初,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要大力发展的市场经营主体,是与国有经济同等重要的群体。上述探索和决定尽管曲折和代价极大,毕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大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纲领性文件中都有明确界定和表述。

为什么又说这是一个新问题呢?一个重要表象是近年来舆论场突然出现一股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关于民营经济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风暴”,使本来清晰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财富的内在逻辑关系被模糊,使本来对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创业者、创新者、企业家、投资家和财富创造者,被大规模地“污名化”“妖魔化”。

有鉴于此,今天特别需要厘清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四种角色,即创业者、创新者、创投者和创富者。

第一种角色:创业者。民营经济实际是人民经济,千千万万个创业者,为生计或为梦想,拿出自己家庭仅有的储蓄并东挪西借开始创业。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1984年、1992年、1999年、2006年、2014年几波创业高潮,同时也创造了国家经济繁荣和部分家庭的富裕。假如没有如此庞大的创业者群体,中国经济不可能有今天的韧性,更没有占比达80%以上的就业容纳空间。创业者是典型的劳动者,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绝对主力,是未来企业、未来产业的源头活水。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2023年中国的市场主体总量达到了1.7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的数量为1.14亿户,占比为2/3以上。可见,“污名化”创业者,无疑是“污名化”自食其力的广大劳动者阶层。

第二种角色:创新者。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经济发动机要从要素驱动转换到创新驱动。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仅仅需要创造大量技术,更需要有敢于冒险的企业家将大量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管理等纳入生产过程之中,使这些新东西转换为新的生产要素,并创造出新企业、新产业乃至新的财富创造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者的主体就是企业家,他们首先是创新失败的承担者,然后才是创新成功的受益者,没有他们的创新行动,社会经济就将在旧框架内重复。

经过最近20多年的科技创新努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科技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2022年全年授权发明专利79.8万件,每万人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4件,有效专利存量421.2万件。可是,由于担当创新者角色企业家过度稀缺,我国庞大的技术成果并没有进入经济循环和财富创造,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要素的比例长期低于10%。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创新者不是多了,而是极度稀缺,对从事创新者角色的企业家进行“污名化”,无疑是自断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民族罪人。

第三种角色:创投者。遍览世界创新国家发展之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是“创业投资者”。创业投资是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一种新型股权投资方式,并于70年代以后广泛被世界多数国家学习采纳。这种投资模式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为创业者提供股权资本,与创业者分担创业风险,分享创业利润;二是为创新者提供权益资本,使创新活动得以加速发生、发展,造就了大量引领全球的科技公司;三是为国家创造了大量新产业,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升级曲线接替;四是为驻在国创造了大量税收和高薪就业岗位。今天国际上的很多领袖级企业,如微软、苹果、因特尔、谷歌、Open AI、英伟达,国内的很多领军企业,如阿里、腾讯、京东、科大讯飞、百度等,都是创投者的投资杰作。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一个资本匮乏国,懂资本运作,善于利用资本的力量发展国家经济相对次要,但在经过40多年发展之后的中国,不仅国内形成了1300万亿元的国家资产,且国际资产也接近了10万亿美元的规模。无论是积累在政府手里的资产,还是积累在企业法人乃至家庭个人手里的资产,都需要一大批懂资本和投资的专业机构和专家,通过资产再配置使其为新的财富创造助力、赋能。

创投者是新型资本家,是将政府、企业、个人的闲置资金或低效资金根据契约集中起来配置到创业、创新活动中,在助力创业、创新的同时,也分享到了创业、创新成功的蛋糕,并使这些“低能资本”转换为“高能资本”。没有“高科技”,创新则无从谈起,没有“高财技”,再好的科技种子也难以长成参天大树。因此,这样的新型资本家,在我国不是多了,而是比企业家还稀缺的资源。

第四种角色:创富者。马克思早就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现实社会运行中,没有经济的繁荣哪来的人民安居乐业,哪来的国富民强?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如果说国有企业是国家的骨干和稳定器,那么民营企业则是国家财富的贡献主力军。按照民营经济集合体(包括国有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民营经济、民营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口径看,在近十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中,财富贡献早已经超过了国有经济。民营经济的贡献可具体表达为56789,即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中国经济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经济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中国经济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如果我们做个反向抽离,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消灭掉民营经济,国家经济基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一是国有经济失去民营经济竞争和互补生态,不仅填补不了民营经济的空缺,且会使自己功能大幅度下降,社会经济运行又将出现低效、僵化的普遍化;二是国家税收可能下降超过5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超过50%,中国在世界的经济总量大约维持在60万亿元左右的规模,中国国际地位将从一个世界性大国衰退为区域性大国;三是民营经济创造的70%技术成果若失去,中国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就会完全动摇;四是民营经济吸纳的80%城镇就业,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是无论如何吸纳不了的,届时中国不仅是1.14亿个体户,也包括靠劳动收入谋生的绝大多数家庭都将陷入困境甚至绝境。

综上,我认为今天讨论民营经济角色,实践逻辑要远重于理论逻辑,所有的“教条主义”都要让位于14亿人的生存和发展福祉,都要让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厘清了民营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创业者角色、创新者角色、创投者角色和创富者角色,才可能真正悟透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的“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的真谛。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