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2010-2020年农村男性平均初婚年龄增长创历史新高

长期积累的“剩男”将加剧农村男性间的婚姻竞争压力,并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困扰社会。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赵孟

随着大量在性别比例失衡背景下出生的人口陆续迈入适婚年龄,中国婚姻市场的格局正发生显著变化,大量农村“剩男”及随之而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尚未引起充分重视。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多位研究人员,在《当代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发表题为《中国农村男性婚姻挤压和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人口特征》的论文,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农村地区日益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并首次全面呈现了中国农村非自愿单身男性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当代中国人口与发展》是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季刊,是日前全球唯一聚焦中国人口与发展的英文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唯一的人口学英文学术期刊。本刊发表人口与发展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理论方法分析、政策综述、调查报告等原创性研究论文。

本文的数据来自1990、2000、2010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减少数据的不规则波动,本文使用参数模型对初婚概率进行拟合和调整。基于2020年的中国男性初婚水平,本文将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年龄界定为35岁及以上。

中国长期存在的性别比例失衡现象,随着出生性别比失衡时期的出生队列逐渐进入婚龄期,2020年中国的婚龄人口性别比达到110(即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为历史最高值。中国男性的年龄别未婚比例总体上高于女性,且存在更多男性终生未婚,尤其是农村男性。2010-2020年农村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增长尤为明显,既超过了历史上农村男性的增长值,也超过了同时期其他群体。此外,农村男性的年龄别初婚概率也进一步下降,明显低于其他群体。

文章指出,西方国家的单身男性通常认为是自愿单身,虽然未婚男性现象在许多国家相对普遍,但与中国相比,其数量较少,特征与中国的非自愿单身男性明显不同。中国农村的非自愿单身男性是男性婚姻挤压的受害者,中国城乡结构的差异导致男性婚姻挤压现象明显集中在农村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地区的出生性别比一直高于城市,导致农村女性人数明显低于男性;农村女性“婚姻移民”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

研究人员细致分析了农村非自愿单身男性的数量和比例。根据1990年至2020年的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农村地区35岁及以上的非自愿单身男性数量和占比均明显高于城市,其中35岁以上的未婚男性数量在2020年达到了882万,占农村同年龄段男性的比例高达5.7%,相比城市3.62%的比例翻倍有余;50岁及以上的未婚男性比例在农村也远超城市,达到4.49%,凸显出农村男性成为婚姻挤压的主要承受者。

论文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农村地区的男性婚姻挤压的原因和表现。首先是性别比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持续上升、高位波动、稳定下降的历史趋势。从1980年到2000年,出生性别比保持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107上升到2000年的117。从2000年到2010年,出生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性别出生率严重失衡,一直在117至118之间。但从2010年开始,这一比例一直在下降,2020年出生性别比降至112。

随着出生性别比失衡的队列逐渐达到适婚年龄,2020年中国适婚年龄人口性别比达到历史最高点。中国适婚年龄人口的性别比例缓慢上升,从1990年的103.78上升到2000年的104.53,然后急剧上升到2020年的110.29,这是自198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20年20至40岁的人出生于1980年至2000年之间,他们都属于出生性别比例失衡的群体,较晚出生的群体表现出更大的性别失衡。这导致2020年处于活跃适婚年龄组的男性人口明显过剩,导致适婚年龄人口的性别比例非常高。

出生性别比居高不下的时间越长,男性,尤其是社会经济较低阶层的男性被迫保持未婚的比例就越高,这种现象预计将在中国持续几十年,迫使数百万适婚年龄的男性因缺乏伴侣而保持未婚状态。

其次,从未结过婚的男性比例不断上升。从2010年到2020年,大多数年龄段从未结过婚的男性比例都有所上升。然而,更明显的趋势是,20至40岁年龄组的男性比例持续上升。例如,2010年从未结过婚的男性分别占30岁和35岁人口的18%和8%,这一比例在2020年进一步上升至约29%和12%。

中国男性终生未婚的比例远高于女性。对于农村男性来说尤其如此。50岁或以上从未结过婚的女性比例极低,基本接近0%。这表明所有中国女性都面临着结婚的压力,而且几乎所有女性都结婚了,终身未婚的女性比例非常低。

城市男性的趋势显示,50岁或以上从未结过婚的男性比例稳定在3%左右。然而,在农村地区,50岁或以上从未结婚的男性比例接近5%,远高于城市男性。也明显高于农村妇女。这表明找不到配偶且终身未婚的农村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群体。

第三,婚姻挤压显现在推迟结婚上。从1990年到2020年,农村男性的初婚平均年龄一直低于城市男性。然而,30年来,农村男性初婚平均年龄从23.29岁上升到27.94岁,城市男性初婚平均年龄从23.82岁上升到28.67岁。准确地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农村男性初婚平均年龄分别比城市男性低0.53岁、0.66岁、1.23岁和0.73岁。

在过去十年里,农村男性推迟结婚的现象变得尤为明显。从1990年到2000年,农村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增加了1.39岁,从2000年到2010年增加了0.21岁,而从2010年到2020年增加了3.04岁,大大超过了前二十年的增幅。从2010年到2020年,城市男性和农村女性的初婚平均年龄分别增加了2.54岁和2.96岁,但低于农村男性。

这意味着从2010年到2020年农村男性平均结婚年龄的增长高于历史时期的增长,也高于同期其他群体的增长。这是因为男性婚姻压力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随着男性婚姻压力逐渐恶化,农村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将继续上升。

在描绘农村非自愿男性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时,论文特别指出这一群体往往具有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尽管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仍落后于已婚或曾经结过婚的农村男性。同时,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资源稀缺,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度日的情况增多,尤其是非自愿单身老汉,他们的健康状况普遍不如已婚同龄人,而且健康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其中不少人独自居住,晚年生活尤为艰难。

该项研究认为,解决农村面临严重婚姻挤压的男性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出生性别比例失衡的代际效应逐渐显现,农村未婚男性的比例将进一步攀升,形成无法通过年龄调整或加大夫妻年龄差等方式有效缓解的婚姻市场供需矛盾。长期积累的“剩男”将加剧农村男性间的婚姻竞争压力,并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困扰社会。

基于上述结论,文章建议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非自愿单身男性的处境,加大对这一群体的社会关怀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提升教育水平、改善居住条件、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力求减轻他们在婚姻与生活上的双重困境,从而促进农村社区的整体稳定和健康发展。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