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最“老”科技园区要在新产业升级中突围|解码新质园区①

“最强地级市”苏州的创新源头来自哪里?从苏州科技城的招商和企业孵化中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苏州高新区全景。图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徐灵超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从苏州火车站步行向东十分钟,是这座城市的标识之一北寺塔,这座76米高的佛塔自南朝始建以来几经兴废,如今仍是苏州古城区最高的建筑物。为了保护历史风貌,姑苏区新建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24米,仅相当于北寺塔的三层。从此处到附近的拙政园、狮子林,便是人们对这个“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的江南名城的最初印象。

不过自火车站出发向西,开车上太湖大道高架路,只需几分钟,就进入了另一个苏州,“最强地级市”在这里展示出其肌肉。宽阔的高速路旁,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各类产业园。这是苏州高新区,是我国首批获批的国家高新区之一,成立于1992

高新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35亿元,增长5%。而苏州全市去年的GDP已经来到2.47万亿元,这其中,高新区贡献了近8%。

在2024新年第一会上,苏州提出要在3年内迈进3万亿大关。高新区紧随其后,在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提出用 3 年左右时间,推动GDP迈上2000亿元台阶;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主导产业产值达到 2000 亿元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形成新能源、光子及集成电路、医疗器械及大健康 3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使得规上工业总产值超 4000 亿元,全区每年上市企业数量 5 家、累计达 50 家。

对于想深入了解这个中国成立时间最早的高新区的人而言,上述数字只是一个表面。即便是此地最有经验的科技招商人士也承认,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之下,找到新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领先企业并不容易。

与许多人刻板印象中的“工业园区”不同,苏州高新区内看不到重型卡车频繁进出,也鲜有生产机械的轰鸣声。园区的核心区域苏州科技城也同样如此。那些看起来像是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大楼内,入驻的实际上是集合了产业链上下游的高端制造企业。东临大阳山,西面太湖,苏州科技城的环境很容易让人想到硅谷。

“确实有很多创业者被这里的环境吸引,他们当中有不少海归。”苏州科技城科技和人才局负责科技招商的王亚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目前苏州科技城科技有三个招商团队,分别负责产业招商、科技招商和服务业招商。1988年生的王亚化学专业出身,对新能源和半导体颇有研究,这两个产业也是高新区乃至苏州最有竞争力的产业。

王亚毕业后做了6年科技人才服务工作,2020年开始正式接触招商工作。“现在的招商和以往区别还是很大的,早些年更关注产值和税收,现在和企业谈,科技创新才是重点。”王亚说。

科技招商团队共有七个人,涵盖英语、日语、计算机、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多数是“90”后。王亚对他们的要求是既要能和研发人员浅谈一些技术,也要能够跟企业管理人员聊一聊运营理念。

大开大合拿地建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科技城内土地资源十分紧缺,招商团队更希望招引高新技术的链主企业,或是脚踏实地做研发的明日之星。

所谓链主企业,指的是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在产业链供应链中位居主导地位,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及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王亚和他的团队的一部分日常,便是关注区域内的龙头企业新动态,了解其需求,并与外部基金等机构保持联系,互相匹配需求。

激光芯片制造商长光华芯就是典型的链主,这家市值近80亿元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在去年联合省内重点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等7家单位组建了江苏省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创新联合体,致力于解决制约激光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攻关。目前,在光芯片领域,长光华芯拥有砷化镓6吋线,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市占率位居国内第一、全球前列。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这句话现在很流行,科技城事实上早已这么做了,”王亚说。

2018年,长光华芯激光半导体研究院在园区内成立。2022年,由长光华芯和苏州高新区共建的苏州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院大楼投入使用,项目包含研发大楼、办公大楼、生产工艺大楼等。以此为平台,科技城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及创业项目前来落地。

而在今年年底,企业与科技城共同建设的江苏省重大项目先进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子平台也将竣工并于明年投入使用。平台建成后,将具备年产1亿颗芯片、500万器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苏州在光子产业上的能级。据苏州市工信局介绍,至2025年,苏州的光子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5000亿元。

“去年一年,就有8家光子和集成电路企业入驻,分布在长光华芯的研究院内或总部周围,都是它的上下游企业,”王亚说,“长光华芯有场地有基金有数据,对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企业吸引力很大。”

这些都不是短期之内能实现的。“高校平台孵化项目要耐得住寂寞,眼光也要放长远一些。”王亚说。

目前苏州科技城引入大院大所及创新平台超100家,包括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据科技城科技和人才局相关数据,过去5年,科技城通过高校研究平台招引、孵化、落地的企业数量超500家。

从事钠离子电池开发的众钠能源成立于2021年初,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科技城的研究院的孵化项目,创始人夏刚和首席科学家赵建庆都是南航校友。夏刚说,成立之初,整个团队只有十多个人,办公室则位于有南航研究院4楼的几十平方米场地。众钠能源的办公地目前仍在南航研究院内,周围不过百米范围,便是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研究院。

位于苏州科技城内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研究院。苏州科技城供图

夏刚回忆说,公司成立之初,苏州高新区和科技城在项目申报、资金、人才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大支持。众钠能源不到三年内便完成了六轮融资,苏州高新区创投参与其中。

“很多教授擅长学术,埋头实验,但是把一项突破从实验室带到市场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科技城的工作人员平日里时常来了解我们的项目进展,也具备相关知识。”夏刚说,“ 企业需要市场化的时候,很快就可以与政策、资金接轨。

夏刚表示,目前钠电池在新能源产业里仍属于新兴事物,并没有公司实现大规模量产。但在他看来,科技城就像一个青训营,允许企业有一个爬坡阶段,也给予适合的环境土壤让其发展。到今年,众钠能源计划将其钠离子电池产品量产,并向国内龙头的几家电动自行车企业供货。

清听声学来到苏高新科技城的时间则更早,2015年,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博士匡正带着自己的定向音频项目来到高新区,并以当时高新区“领军人才”的身份开始了创业,第二年就发布了第一个产品。现在这家公司所有研发和制造基地都在苏州,所有的原材料都能在开车10公里的范围内找到。匡正说,科技城目前拥有一整套成熟的围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体系,从公司初创到规模化乃至上市,都有一个专业的团队进行筛选,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指引。

清听声学的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企业家做技术上的突破,政府则负责产业规划和引导,这一点我认为苏州做得非常好。”匡正说。

但王亚认为未来并不轻松。

“我们自己也能感觉到,去年的工作量可以说指数级增长,引进的项目虽然也较2022年有所增长,但是与我们工作、调研的量是不成正比的。”王亚说,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园区,都更加审慎。

王亚回忆,自己刚上任的时候正好遭遇疫情,一些调研,尤其是国外的项目没办法成行。2023年,他开启了“报复式”出差,一年坐了24趟飞机,数不清的高铁,基本上每周都有出差任务,跑遍了国内的重点院校。在他的粗略估算中,去年一年他的团队洽谈过的项目超过260个,最终成功落地的高质量科技型项目有126个。

另一个变化是企业越来越急切地希望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融资服务,“很多风投公司现在变得非常谨慎,企业就希望我们能够出手领投,其他机构或许也就会跟进,”王亚说。

过去五年,苏州科技城通过高校研究平台招引、孵化、落地的企业数量达到500余家。而过去三年科技城重点项目的总投资达到了约2000亿元。2023年,科技城全年新增内资注册资金680亿元,完成了43个投资规模超过亿元的项目,并实现了50亿元级、百亿元级项目招引取得“双突破”。

另一方面,科技城孵化出的成功企业也引来全国其他城市的关注。王亚说,国内多个一线城市去年来科技城办了招商推介会。“就像我们会全国各地找项目一样,其他城市来我们这里看项目,证明我们的工作成功了。”王亚说,这样的竞争是良性的,既有利于企业,也让科技城可以更好地规划和调整产业结构。

王亚的团队希望今年的业绩可以翻番,成功招引到270个新项目,更多的项目和更激烈的竞争意味着招商人员必须要更具责任心。“我们的判断可能就代表了园区的判断。”王亚说,“现在引进来的企业,可能代表着三五年后园区的未来,所以我们不能务虚。”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