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先导产业三年内投资超千亿,下一步该如何突破?| 上海两会

政协委员戴敏敏建议,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先导产业生态,聚焦先导产业的国资投资体系,适应先导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国资国企核心功能,助推三大先导产业。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实习记者 张航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2024年1月24日,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委员戴敏敏就《聚焦三大先导产业突破 发挥国资国企核心功能》提案发言。

上海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领域,近3年来累计投资金额超1000亿元。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国有存量资产盘活投资基金、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基金等启动运营。

戴敏敏提出,上海国资国企在推动三大先导产业方面还存在三大问题:对超前布局三大先导产业的前沿技术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心存顾虑,所以前期技术投入不足;高精尖技术、基础研究、风险投资等领域一流人才的“引、用、管、留”政策竞争力不够;以及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等协同机制不顺、创新成果不多。

戴敏敏建议,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先导产业生态,鼓励支持承担三大先导产业任务的国企更多地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攻关、重要科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协同教育部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企业人才使用体系的深度融合,主导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各类企业的强链补链、协同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

他还提到,建立聚焦先导产业的国资投资体系,整合资源力量,探索“行业赛道—链长企业—国资平台—产业基金”纵深攻坚、横向协同、接续投入的模式,包括CVC、S基金和并购基金。支持国企运用多种融资工具,鼓励保险、银行理财、社保基金投入,探索长周期基金。坚持市场化导向,发挥国资引领放大效应,主动与民营、外资等各类优秀企业深化合作,带动更多社会资本。

他认为,应深化适应先导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针对先导产业周期长、投入大、壁垒强、风险高的特点,加快探索实施工资总额预算周期制管理、科研项目长周期考核评价、健全中长期激励机制,实施更为灵活的股权和分红激励,优化尽职合规容错免责机制,出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政策。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