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额少,票房低,中国出口电影为何这么难?

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经历经济上的崛起,随着而来的必然是文化上的输出。影视产品作为文化上的重要一环也定将成为这一轮文化输出中的主力。

如今的中国市场上,每年只有34部的进口分账电影以及30部进口买断电影的配额。随着2017年的到来,WTO相关协定即将生效,新的一轮中美关于电影配额的谈判也将到来,中国势必将进一步提高国外电影的引进数量。

提高配额对于广大喜欢国外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影迷来说都是一个喜讯。可就在中国即将对外敞开大门的同时,我们又看到了中国影片在出口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情况。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产影片在国内的票房为271.36亿元,但海外销售收入只有27.7亿元,仅为国内票房的1/10。这不禁让人疑惑,中国电影在海外究竟过的怎么样呢?

进军台湾,大陆电影必须先“中彩票”

再过两周的1月15日,一年一度的台湾引进大陆电影的抽签仪式就将举行(你没看错,是“抽签”)。届时大陆的多部已经申请的影片将为了区区10个名额来一次“大乐透”。

抽签,看似是一个公平的手段,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之下却又显得极为荒诞。早在2015年1月,徐静蕾的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就曾参加这场抽签,虽然最终“光荣中签”,但事后“老徐”显然心有余悸,并在自己的微博上吐槽,台湾上映抽签“怎么听着跟搞封建迷信活动似的”。

其实这样的“封建迷信”活动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在2013年以前,台湾配额遵循的是“先到先得”的原则,于是每年到了报名日期之前的那个晚上,情况都是这样的。

面对片方的蜂拥而至,台湾方面痛下决心,把之前的“先到先得”改成了更加“人道”的“抽签”。但这样的改法却颇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意味,完全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

由于采取抽签,台湾观众与许多大陆大热电影失之交臂。比如2016年在大陆获得33亿票房的《美人鱼》由于手气较差,在45个申请电影中,仅获得44名(这手气也真没谁了)。而冯小刚获得台湾金马影帝的作品《老炮儿》也未能中签。

与此同时,许多在大陆都无人知晓,或者口碑不佳的电影却有机会在台湾亮相。2016年就有《笔仙惊魂3》、《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等很平庸,甚至是可被称作是烂片的电影在台湾公映。

当然,对于一部大陆电影来说,到台湾更多的并非出于经济效益考虑。毕竟台湾市场体量有限,能贡献的票房也不多,进军台湾更多的是为扩展华语世界影响力着想。所以虽然台湾一直采取抽签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方式,但并没有引起多大范围之内的抗议。大陆在引进台湾电影时,也没有采取任何报复措施,自2010年后就取消了对台湾的电影的配额,基本做到了一视同仁。

▲今年金马奖的影帝影后再次被大陆演员包揽

而对于台湾来说,他们对大陆电影的态度却颇堪玩味。虽然从2014年起,台湾对其“电影法”进行了部分修改,规定未来大陆电影若在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和美国奥斯卡获奖,或者在台湾金马奖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等奖项,将不受每年10部的上映配额限制。但另一方面,台湾对绝大多数大陆电影的配额却并未取消。在2016年的金马奖上,大陆电影再一次形成了横扫之势。主流的认同和市场的管控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预见,如果今年“天公不作美”的话,台湾民众又将无法看到诸多优秀的大陆电影。

抢滩北美,国产电影惨遭“贱卖”

12月16日,被张艺谋寄予厚望的《长城》在国内上映。就在众多国内观众把这部电影从演员到饕餮通通吐槽一遍时,却鲜有人发现老谋子已经悄悄的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在美国的5000家影院上映,而且开画要超过3000家!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先来给你看一组数据:

《霸王别姬》,北美票房520万美元,上映影院峰值79家。

《英雄》,北美票房5300多万美元,上映影院2031家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北美票房659万美元,上映影院804家。

李安的《卧虎藏龙》,北美票房1.28亿美元,开画影院仅16家,上映影院峰值2000家。

今年创造国内票房纪录的《美人鱼》,北美票房318万美元,上映影院则被索尼限制在35家。

可悲的是,大部分大热的中国电影在美国的票房都停留在了万和十万美元级别。《捉妖记》3.2万、《泰囧》5.7万、《战国》6.8万、《让子弹飞》6万、《唐山大地震》5.8万、《投名状》1.1万、赵薇的《致青春》甚至只有9900美元(注意:不是9900万美元)!

可以说,大部分中国电影在北美院线的量级基本都在百万人民币以下,最多也就是千万人民币级别。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长城》如果想在票房上有所突破,完成之前的营收目标,北美票房就要冲击一亿,甚至十亿人民币级别。

有了这样的目标,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长城》被做成了一部“好莱坞的大片模式加上中国元素”(张艺谋语)的电影,以及为什么这部电影除了邀请马特达蒙这样的硬汉演员,还要在场面设计上向美式英雄电影靠拢,甚至一部以中国演员为主的电影,英文对白要超过75%了!

然而一个张艺谋不愿意看到的消息最终还是到来了。原定在11月23日上映的《长城》,最终被推到了2月17日。

这两个时间在中国人看来,可能并没有什么,但放到北美看可能就完全不同了。11月23日是感恩节档,而2月17日不但什么都不是,还是广大美国学校开学伊始,加上天气并不好。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淡季。

要知道,《长城》的的投资方中有一个传奇影业,而这家公司早在2016年1月就被王健林收购了,其旗下院线也大部落入万达之手。这也就是说《长城》是在既有制作,又有院线的情况下发行的。有这样先天优势的《长城》甚至想过冲击圣诞档期,但在《星球大战外传》、《爱乐之城》等有冲奥实力的竞争对手的“围剿”下悻悻作罢。在北美院线看来,《长城》还不足以和这些电影对抗。但这样的档期安排也让《长城》的院线和票房计划严重受阻。

其实《长城》遭遇的窘境并非一家独有,从内容到与当地院线的合作,中国电影的美国之路一直举步维艰。从当年美国院线对中国电影的不认同,到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不理解,再到如今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反思。比如当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虽然也在国际上拿到了许多大奖,但很多中国人都认为片中的“姨太太们”其实是在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让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解。从这个角度上看,《长城》至少做到了与国际的融合,虽然这样的融合显得十分蹩脚。

“入侵”欧洲,不能只靠电影节

由于经济和文化上的原因,中国电影进入欧洲的难度比进入北美更大。由于缺少良好的引进平台,中国电影往往只能在各种电影节上才能和欧洲观众见上一面。

于是除了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之外,西班牙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等等也成了欧洲观众了解中国电影的窗口。

此外,中国还与欧洲许多国家展开了文化上的合作。中英、中法、中德、中意之间都有电影周等活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欧洲国家由于电影体量有限,很难给中国电影带来多少实际效益。2015年欧洲总票房为97亿美元,尚不如北美两国的票房(2015年110亿美元)。

2016年3月,欧洲时报传媒集团与杭州中闻影视在北京签约合作,共同开发欧洲电影市场。

如此的体量也让中国电影业提不起兴趣,加之欧洲国家市场进入门槛较高。所以大部分中国电影都成了“电影节电影”, 这些电影节上的交易会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中国电影出口欧洲的跳板。

中国电影出口的口诀:低筑墙,广积粮,缓出口

中国电影走向国际最重要的是什么?中国电影的国际环境如果想要提升,主要要在3点上下功夫:影片质量,国际化经营,本土化营销。

想要做到这三点,就要降低进口壁垒,更多引进国外经验,构建全球化视野,努力提高电影质量,最后徐图出口。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其实中国电影现在已经迎来了一个重大机遇。2017年,好莱坞与中国市场的谈判又将开始,中国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开放的力度。这一点不但关乎中国观众是否能够看到更多美国大片,也关乎到两国电影合作会走向何方。可以预见的是,这次谈判中绝不仅仅会是中国单方面的向美国让步,而是双方进一步合作的开端。

▲青岛东方影都鸟瞰图

今年,万达已经开始大肆向好莱坞投资,还策划在青岛建设东方影都,并将邀请更多的好莱坞人来到中国。这样的引入将为中国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优质影视人才。诸如此类的合作将会对中国电影质量的提高以及国际化的推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经历经济上的崛起,随着而来的必然是文化上的输出。影视产品作为文化上的重要一环也定将成为这一轮文化输出中的主力。

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电影人的努力之下,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情况也一定会进一步改善。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