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智能驾驶是一把手工程,老板应该参与一线

何小鹏越来越像一个合格的车企 CEO 了。

​编辑|42号车库

10月24 日晚,在第五届 1024 小鹏汽车科技日的舞台上,尽管已经不再有老搭档吴新宙的身影,但何小鹏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同——他看起来意气风发,甚至更加自信了。

确实,单单从智能驾驶技术开发和产品落地的节奏上来看,何小鹏有足够的理由感到自信。

毕竟,从这次 1024 科技日的情况来看,凭借其在智能驾驶方面的长期投入和布局,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落地上的落地步伐越来越快,甚至已经把目标瞄准了国外。

比如说,关于城市 NGP,小鹏已经敲定今年年底落地 50 城、明年全国主要城市道路全覆盖的目标;在 AI 代驾上则直接做到全国可用,不限城市,一次学习即可用;另外,Pro 版和 Max 版的车型直接实现 XNGP 的架构统一等……此外,小鹏汽车还计划在明年实现对欧洲的 NGP 覆盖。

这些都足以支撑起小鹏汽车在中国智能驾驶领域的头部地位,也足以支撑起何小鹏的信心。

实际上,在何小鹏的视野中,他已经把智能驾驶的「拐点」瞄准了 2025 年。 这意味着,到时候小鹏汽车所有的车型都会把城市智驾作为标配,并且能覆盖 15 万级别——同时,在成本上也会有足够大的降幅,且不以牺牲这个级别的标准配置为前提。

这无疑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但何小鹏表示:自己有 100% 的信心。

何小鹏对于小鹏汽车智能驾驶的信心,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本人对于智能驾驶业务的亲身投入。 比如说,他自己做了很多智能驾驶业务的规划,也为智驾相关业务的落地跑了很多部委,甚至在 1024 科技日当天还修改了 XBrain 的架构图—— 他认为,这种对智能驾驶一线业务的深度参与,是很多其他车企老板没有做到的。

也因此,即使是面对其他车企在智能驾驶赛道上对于小鹏的追赶,何小鹏也显得非常从容。他深知,智能驾驶这个事情一定不是速成,也完全不是用钱能够砸出来的;同时,他也认为,要做好智能驾驶,除了合适的人、足够的时间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运气。

当然,何小鹏在这个阶段的自信,不仅仅来自于智驾,也来自于他对小鹏汽车整体业务的全新认知。

实际上,自从去年小鹏 G9 引发危机之后,何小鹏开始强迫自己做一堆运营的事情,深入到一线中去,也在管理风格上变得更加果断。 比如说,去年底他执掌汽车技术团队之后,一旦发现其中的问题,就果断干掉了整个电芯团队;今年以来,他更是干掉了 12 个高管。

为了弥补自身在认知上的不足,何小鹏也开始不断向行业学习,比如说在动力、供应链等业务方向上与供应商进行密集的交流——甚至在 1024 科技日的第二天下午,何小鹏还专门与供应商见面,来探讨一个电芯外围零部件的建厂、物流和供应问题。

另外,从底层的认知来看,何小鹏越来越意识到产品定位和组织流程体系的重要性。比如说,在智能驾驶方面,他最感谢吴新宙帮助他搭了一个好的团队;针对车型的造型设计,他也认为底层的问题在于流程的优化……他还强调,「体系能力总是大于个人能力」。

确实,从这些变化来看,何小鹏越来越像一个合格的车企 CEO 了。

事实上,何小鹏的个人变化和他对小鹏汽车进行了一系列组织调整,正在从市场层面看到一些回报。比如说,从今年 1 月到 9 月,小鹏汽车的月销量逐月攀升,9 月份甚至超过 1.5 万;而小鹏 G9 2024 款在发布 15 天之后也收获了 1.5 万台的大定订单,且 Max 版车型的比例高达 80%……

但对于这些成绩,何小鹏不以为意。

在他看来,经历了一年的调整之后,目前小鹏汽车只是进入了一个正向的「小循环」,而这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前前后后需要 5 年的时间。他觉得,眼下小鹏汽车取得的这些成绩,都还只能说是「小打大闹」,这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何小鹏认为,「我的所有逻辑就是为了干大事」。

所以,他更加期待的是:在明年第四季度,小鹏汽车能够进入高速的正循环。

10 月 25 日下午,何小鹏在广州小鹏汽车总部接受了 42 号车库的独家专访,谈到了他对智能驾驶行业和小鹏汽车智能驾驶业务发展的深入思考,并从技术洞察、组织调整、业务边界等角度对小鹏汽车一年来的进化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复盘。

以下是 42 号车库与何小鹏的主要对话内容,我们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做智能驾驶方面的营销,要有节操

42 号车库:这次 1024 科技日,你们宣布了城市 NGP 年底开 50 城。你们会如何判定一个城市具备 NGP 开城的条件?是你本人来做最后的判定吗?

何小鹏:我不做判定,应该是由智能驾驶测试的负责人和开城项目的工程负责人来判定。他们会派一组人,把这个城市的各级公路跑一遍,然后再顺势往更低一个层级的道路去跑。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城市的道路情况,所以肯定要跑一遍才能够判定。

42 号车库:有友商说,他们的智驾年底全国都能开。你怎么看?

何小鹏:其实,只是在全国道路上能够吭吭咔咔地开起来,这没什么难度,ACC 也可以,LCC 也可以。但是,要想开得好,那很难。

42 号车库:你之前在谈到智驾的竞争时说,有的人负责吆喝,有的人负责踏踏实实干活,这是天作之合。小鹏更愿意强调的是城市 NGP,但根据我们对问界新 M7 的大定用户调查,很多人都愿意为 AEB 买单。

何小鹏:第一,大部分人可能从来没有碰过 AEB。第二,友商讲了 AEB,我认为 99% 是假的,它就是造假,那些宣传都不是公司官方发布的,全是来自小视频。我们的人也去问了,它的 AEB 根本不能开,路上误刹车的情况太多了。

42 号车库:所以你认为,它的宣传效果大于它的实际使用效果?

何小鹏:目前行业里谈 AEB,主要说的是纵向 AEB;它在触发时,大部分情况下的速度应该是在 60 公里每小时以内。如果速度过高,一旦误刹车,对用户来说将会是巨大的惊吓,这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42 号车库:那你们会怎么做 AEB?

何小鹏:我们现在的 XNGP 技术,后面会把 AEB 作为其中一个方向做好。比如说,我们一直在提的一个名词叫做「静态 AEB」,一旦周围有障碍物,车辆会主动避开,想撞都撞不上去。

我觉得把客户当小白鼠是不对的。有一些企业敢于这样做,但也会有反噬。我在汽车行业里干了几年,是不太愿意这样的。但是我们一定会把 AEB 干得更好。

42 号车库:更好是怎么个好法?

何小鹏:本来这次 1024 科技日,我都想讲一讲我们在 AEB 上做的事情,最后也没说。晚一点再说。

42 号车库:如果你们要花大力气去做智能驾驶方面的营销,来增加用户感知度,你们会怎么做?

何小鹏:这要看我们营销团队怎么做。他们要是能把一个一般的东西讲得很好,或者把一个不一般的东西讲到天上地下,那是他们的本事。

但如果过度吹了,我肯定不会批准。在很多事情上,我还是有我的节操,虽然不是很高,但肯定比友商高。

42 号车库:这次活动中,你提到 2025 年将成为是智驾的拐点,城市智驾会成为标配。这个标配指的是在什么级别的车辆上?

何小鹏:像我们这样的企业,肯定是 100% 标配。我们会努力做到 15 万级别;如果 15 万级别都能做到,那其他更高价位将会更容易。

42 号车库:之前你们跟滴滴宣布合作,也谈到将在 15 万级「加速自动辅助驾驶的应用与普及」。那么,这个 15 万级别的爆款车型,也将支持城市辅助驾驶吗?

何小鹏:我们一步一步走,后面肯定能实现对城市辅助驾驶的支持,预计是 2025 年。我的期待是越早越好。

42 号车库:到时候,你认为智驾降本会到什么程度?

何小鹏:降本幅度会很大,要保证 15 万级别的车能够标配且有利润。这还是蛮有挑战的,但是我认为有 100% 的可行性,而且不会因此而牺牲这个级别应有的其他配置。

智能驾驶这个事情,一定不是速成

42 号车库:前四届 1024 小鹏汽车科技日,都是你和吴新宙搭档,这一次没有他了。一场没有吴新宙参与的 1024 科技日,对你来说,是否有什么不同?

何小鹏:没有变化。

我觉得新宙很棒,但是新宙更棒的是搭了一个好的团队。这才是值得欣慰的,也感谢新宙。因为体系能力总是大于个人能力。 其实之前新宙在的时候,智能驾驶业务的大部分规划也是我亲自做的,比如说方向、投入等。

现在我跟新宙每一两周有一次电话,主要还是谈一些合作的业务,比如说下一代的智驾算力。

42 号车库:你是怎么做智能驾驶业务的规划的?

何小鹏:我会从技术或产品的角度出发,去看它未来三到五年要做到什么样的能力,反过来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和技术基础;然后,再去看这些资源和技术基础里面,哪些是长线,哪些是短线……基于这个体系,再去跟团队去探讨。

其实在小鹏的智能驾驶技术体系里面,某些点做得特别强,但是有些点也不是很好,花的钱也比较多。但一旦成功了,这些钱都是小钱。 如果不成功,再节约钱都没有用。

42 号车库:从行业角度来看,很多厂商的智驾实际落地进展和对外宣传中的节奏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但你们是相对一致的。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何小鹏:第一,决策者不同。友商原来很多的技术规划,根本不是老板做的,很有可能是副总裁做的;但是决策之后,老板又因为市场竞争等原因改变计划,所以就出现跳票的情况。但对于小鹏汽车来说,我本人一直做智能驾驶的业务技术规划,所以还是保持原有的节奏。

第二,小鹏汽车智驾业务的很多细节是我亲自去跑的,所以我比较理解技术、工程等。比如去年,我为了一个智驾落地项目跑遍各个部委;结果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在跑。后来我实在跑不动了,就跟友商交流,发现他们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他们没有做调研,肯定不知道后面会出现什么问题。所以,我进入一线,参与了一些关键节点,这一点是很有好处的。

第三,我要感谢我们的团队。大家说到之后,也会努力做到。所以,这里面有领导者的原因,也有团队的原因。

42 号车库:现在有很多友商更重视智能驾驶了,大家也都盯着你们,想要追上乃至超越。

何小鹏:大家都开始重视智能驾驶,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我还是想强调一个特别的点:智能驾驶这个事情,一定不能速成。

有的企业说,能够在三个月、五个月就快速拥有某些能力。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它以前积累了很多相关的能力;另一种可能,它用了一些别人的能力,但把它说成是自己的能力。这种所谓的能力,说白了,就是吃快餐、走捷径。

如果它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这样做可能会有先发效应。但是制造业不是这样,它也许可以拿钱发展第一步,但是后面它必须改变它的思路,因为持续这样做是很难的。 所以,在智能驾驶这个领域,想要追上来,一定是长期积累、愿意干苦活再加上努力。

42 号车库:但有些友商觉得自己钱多,可以砸钱做。

何小鹏:我们一年也投几十亿。

42 号车库:如果有友商想要在一年内追上你们,该投入多少钱?

何小鹏:这个我不敢说。做智能驾驶,第一是找到合适的人,第二是足够长的时间积累;这两个是绕不开的,然后再加上一点点运气。

钱只是来保证合适的人和合适的时间里面的一个基础,它是个必要条件,但它不是赢的充分条件。 它还需要一些流程、体系、制度加运气的组合。

42 号车库:你这里说的「运气」,指的是什么?

何小鹏:运气这个词,是个玄学。

我举一个不太恰当、不好听的例子。比如说有一家公司,请了 5 个牛人;其中一个牛人因为家人生病而分神,本身有 100 分的能力,结果只能花挥 60 分,他还不跟团队沟通,耽误了进度……很有可能就因为这样的一个小事情,公司就错过了一个巨大的机会。所以,这里面确实也需要一些运气。

42 号车库:到 2025 年,你觉得还会有多少选手做智驾?

何小鹏:不知道,要看大家的运气。我们的概率高一些,有的概率中等,也有些概率比较低——但这一定不是钱的问题。

42 号车库:那是什么问题?

何小鹏:我们已经无数次证明,一家大的公司做好一个事情,可能比一家中小型公司还要难。为什么?因为企业在初创的时候,往往会用极高效率、极低成本来多次颠覆自己。 越大的公司,越不愿意颠覆自己;而且这里面的成本差异太大了,是不同数量级的。

业务边界,在于如何能够成为第一

42 号车库:这次 1024 科技日,智能驾驶成为重头戏,但相对来说,关于座舱的部分讲得特别少,很多功能没有展开。为什么?

何小鹏:其实座舱部分,我觉得最重要的功能是 SR 智能驾驶环境模拟显示。 这个功能本质上是服务于人机共驾。因为人类开车还会持续很多年,而智驾系统也要参与开车,它需要让人类司机放心并感到轻松。所以这个人机共驾功能很重要,它会有很多年的长期价值。

42 号车库:那在你看来,大模型加持下的 AI 小 P,它的价值又有多大?

何小鹏:AI 小 P 无疑会更聪明,它会让人觉得更有趣味。它可以完成持续对话、绘图、写诗等娱乐性比较高的功能,但这些能力不会成为车的核心竞争力,甚至会使车的使用成本提高。

我举个例子,调用一次 AI 小 P,让它来写一首诗,成本可能要一毛钱,这是很贵的;原来的小 P 可能只需要一厘或者 0.1 厘。所以我们要关心真正的客户价值,而不是噱头。

42 号车库:你觉得,类似于让小 P 写诗这样的功能,更像是噱头。

何小鹏:我觉得这是小痒点,不是大痛点。在一辆车里,开车的人和不开车的人,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对于开车的人来说,小 P 能被背出来一首诗,有什么用?所以,我们还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比如去年宣布的 3D 人机交互功能,其实这个功能我们做到了,但是没有显性效果。我认为它只是一个看起来的价值,而不是用起来的价值。所以我就把它的权重削减了。

42 号车库:在外界看来,小鹏汽车对座舱的很多理解和布局是非常领先的,包括全场景语音等;现在座舱的发展也似乎到达一个节点。那你认为座舱还会有一些新的想象空间吗?

何小鹏:以后再来分享。这是一个挺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也想看看别人怎么想。我们现在讲出来的,都是我们已经确定在做的。

42 号车库:目前在座舱领域,行业里都在谈「车手互联」。在手机和汽车的互联互通方面,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何小鹏:我们在这个领域做两件事情。第一,我们要做全球化,就绕不开苹果和 Google 两个体系;所以围绕它们,我们都在做一些事情。

第二,现在的手机跟现在的汽车该如何连接?未来的手机跟未来的汽车该如何连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思考是 UWB。除了 MONA 项目我暂时还不太确认之外,但我们明年以后所有的车型都支持 UWB,无论什么级别。我认为 UWB 是未来的趋势,它主要的成本是每辆车贵了 100 块钱。 在这个趋势下,我们肯定要在汽车端做一些改变。

42 号车库:你们会造手机吗?

何小鹏:我觉得做手机是很酷的事情,但不是小鹏该做的事情。

42 号车库:你会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该做的?或者不该做的?

何小鹏:我的核心逻辑就是以终为始。第一,看什么方向是对的;第二,看这个方向是不是自己有能力做的。我比较擅长判断长期战略,而凤英最厉害的就是把一个战略分解到 12 个月内的详细子策略、方法论和计划。所以我们配合得很好。

42 号车库:为什么飞行汽车是你认为该做的事情?

何小鹏:我做飞行汽车,几乎所有人都不太认同。但在 2014 年,我就认为飞行汽车是方向,落地时间预计是在 2030 年。换个角度看,我如果不提前十几年布局,也不可能干出来。所以我就是在布一个十年的局。

42 号车库:你判断飞行汽车能够实现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何小鹏:它是几个因素的组合。第一是技术可行。第二是政策可行。当然,政策上其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海外市场可以,中国市场其实也只是需要一个契机去打开。另外,做一个全新的赛道,在没有动到任何人的奶酪的时候,会相对容易一些。 这也是我的考量。

42 号车库:现在无论是车企还是手机厂商,大家的业务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小鹏也在做飞行汽车和机器人相关业务。那么,小鹏的业务边界是什么?

何小鹏:我们确定业务边界的核心逻辑,在于小鹏以什么样的方式尽最大可能做到第一。想做到成功,就必须在业务上有所取舍。但如果成功了,那么你做的这些业务都不是不该做的事情;如果不成功,那么这些可能都是不该做的事情。

本质上,无论做什么业务,大家都是为了赢。

价格战将持续,AI 将成为核心能力

42 号车库:这次科技日,你强调小鹏要做一个全球化公司,强调中国企业应该走出去,应该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那么,做全球化是你从一开始投资小鹏的时候就思考过的吗?

何小鹏:是的。我以前就做过一些全球化业务,所以小鹏汽车在出海方面也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最后我决定用科技创新法,清晰、稳定、持续、一致。 尤其是一致性,它非常重要;如果不一致,那对于管理边界的挑战太大了。

42 号车库:你们已宣布了明年 NGP 在欧洲落地的计划。你们已登陆不少国家和地区,那为什么 NGP 优先落地欧洲市场?

何小鹏:我们上个月月底在欧洲市场开始交付,登陆欧洲市场之后,再去做其他市场会稍微容易一些。

至于 NGP 覆盖,我们明年做欧洲,后面也会做其他国家。在海外,高精度地图是没有审批的,没有政策问题,而且海外的高精度地图也很便宜,但核心是把技术在高效率和高安全性的前提下做好,且比当地友商的产品能力强一倍。这完全是有可行性的。

42 号车库:前几年,你一直说产品不要做小定位,你们的选择是做每个级别最热销的车型。但是最近一年,感觉你开始提定位了。这中间你经历了什么样的转变?

何小鹏:主要是凤英对此特别关注。我们现在提一个词叫做品类创新,就是在大赛道里面找到一个创新点。这个创新点,它前期看起来规模小,但容易进去,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扩大规模,最终在这个大赛道上吃到非常大的红利。这里面的逻辑是一样的,但切入的路径会让我们更爽一点。

42 号车库:那小鹏的最新产品定位是什么?

何小鹏:我们的逻辑是一致的,那就是以智能驾驶为核心抓手驱动我们产品矩阵发展,包括在 15 万级别,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品牌。

所以可以认为,我们原来作为核心能力的长板会继续推进,但是我们原来的短板会疯狂加长,比如说成本管控、平台化能力等。这些既可以降低研发费用,又能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增加供应链的弹性。

42 号车库:你现在非常强调降本,包括在这次活动中也提到了三个方面的降本。这是否跟今年激烈的价格战有关?

何小鹏:第一,不管价格怎么样,我们要先把自己的成本管控好,这是基础;同时提高品牌溢价能力,获得合适的利润。第二,经济的问题肯定会持续。这个持续不代表一定是坏事,我认为也许有好的一面,但要做好防止严重风险的准备,把毛利做高,把粮草储存够。

我的意思是,做一个企业家,不仅要有长期角度,也要能稳住当前。 我们去年出现的风波,其实是 2020 年到 2021 年问题积累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把制造和组织的短板补好,去迎接当前的变化。在这个变化里面,我们非常有机会。

42 号车库:为什么你们非常有机会?

何小鹏:因为有很多的友商,我觉得竞争力是负的。这话说得不好听,但确实它们的竞争力比较低。当前有些车企看起来做得比较好一些,比如说在某些细分市场的销量很高,但它只是短期或者依赖于某些外在优势。但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综合能力,它是长期的。

42 号车库:所以你认为销量不是最重要的吗?

何小鹏:有价值的销量最重要。

42 号车库:什么是有价值的销量?

何小鹏:比如在中国市场,我们就去看 To C 的上险量,是最有价值的。To B 的上险量,我觉得要打一点折扣。如果做纯电车,价值系数就高一点;如果做汽油车,价值系数就低一点。因为汽油车衰退的趋势是肯定有的。

如果在海外市场,品牌很强,国家又好,那么价值系数就高一点;如果品牌不是自己的,那么价值系数会很低,接近 0.1。如果是自主品牌,国家又弱一点,势必要打价格战。这个竞争逻辑跟互联网的竞争逻辑一模一样。

42 号车库:那你觉得国内的这一轮价格战还会打多久?

何小鹏:我觉得会很久,就是到 2025、2026 年都会继续打。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汽油车还有利润。

42 号车库:所以会一直打到汽油车没有利润?

何小鹏:现在汽油车最大的销售策略,不是提高它的产品能力,比如说颜值、性能等,而是降价。 比如说,本田最近降价后,在销量上还是有一点效果的。我认为它最少还有 15% 的下降空间。

42 号车库:今年小鹏与滴滴宣布了合作,外界有观点认为,这是为了在高度竞争的压力之下快速扩大销量。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何小鹏:关于与滴滴的合作,我和程维进行交流之后认为:小鹏更适合做车,滴滴更适合做运营,所以我们只是把彼此的能力交换一下。滴滴把造车业务交给我们,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更便宜。最终,它的 To C 销量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放大,它的 To B 业务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做好。

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双赢。因为滴滴也是我们的股东,它也有动力去把这个销量做大。这款车明年出来,我们对它在 To B 和 To C 方面的销量都有很高的期望。

42 号车库:所以小鹏也希望在 To B 方面获得一些销量。

何小鹏:我更愿意换个角度来看。对我们来说,这款车的 To B 销量,主要是要保证我们在一个 15 万价位的车硬启动到一个规模。因为在这个价位段,规模很重要,如果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降很多的成本,降本之后,To C 的竞争力就会提高——它实际上是一个循环。

在十几万的价位段,最难的不是做一辆好车,而是这款车如何做到一个规模。 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你后面可以用一两年的时间就把成本摊销完毕。这时候如果再去跟市场上的 15 万级别车型去打,会发现它们非常没有竞争力。

42 号车库:小鹏之前推出的车型,在造型上一直存在争议,也有人认为造型是短板,拉低了小鹏汽车的竞争力。你怎么看?

何小鹏:我们正在去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比如,做一些产品评审的改革,或者引入一些特别牛的设计师。但这些远远不够。

其实我反思了一下,以前的造型问题也是车型项目管理流程的问题,只给了很短的时间要把形式走完;这样一定做不好,即使是换了大牛也做不好。所以更重要的,是把流程体系做好。

42 号车库:外界可能期待看到小鹏在造型设计上的一致性,比如说统一的视觉设计语言。

何小鹏:我们会做出我们的风格。但如果说一致性都是一个模子,我肯定不认同。我觉得做成一个模子的话,也没有什么意思。

42 号车库:这次 1024 科技日,你强调了「AI 定义汽车」,那么 AI 定义的是产品还是产业?

何小鹏:我觉得,对于普通客户来说,核心还是产品。因为产品变了才有产业,而不是有了产业才有产品。

42 号车库:既然 AI 定义的是汽车产品,那么如果车企不具备这样的产品定义能力,未来可能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你认为,AI 是接下来汽车公司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吗?

何小鹏:AI 将会成为车企的一个基础能力,而且是一个核心基础能力。

比如说,将来你买一款车,就像你今天买一个 iPhone 或者安卓手机,如果这个手机不能安装任何应用,你会买它吗?如果 AI 到达了这样一个临界点,那么这个能力是越来越重要的。

42 号车库:那么什么时候能够到达这个临界点?会是在 2025 年吗?

何小鹏:2025 年,应该是在意识层面到达,但能力层面还没有完全到达。但一旦到了这个临界点,大家就会发现 AI 能力不可或缺了。 到那时候,车企要不然自己做,要不然找合作伙伴。我认为,找合作伙伴做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低。买软件很容易,买服务也可行,但是买 AI 的软件加服务的难度,太大了。

至于这个临界点,我不知道是否会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周期。但我可以确信,它的到来会越来越快。

接下来五年,组织架构会持续调整

42 号车库:原来在小鹏体系里,你主要管你所熟悉的智能化团队,汽车技术不归你管,但现在所有技术团队都归你管。针对你以前不熟悉的技术业务,你如何去做团队管理?

何小鹏:我是技术人员出身,我觉得技术有很多共通性。比如说动力技术。我一开始也觉得很难,但后来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大方向。比如说如何跟汽油车竞争、能否解决冬季的续航焦虑、能否解决自燃、该如何控制成本、其中的体系如何控制等……

其他领域也都是类似的。我把一个方向给团队,时间周期为 6 个月、12 个月或者 18 个月,然后他们要给我不同的选择。

42 号车库:在此过程中,你怎么发现团队中存在的问题?

何小鹏:以前的问题是,他们觉得能做到 60 分,但报个 40 分,然后告诉他们的主管说已经做到了 80 分。所以我年初在动力部门干掉了一半的管理层,因为他们告诉我已经干得很好了,结果我出去一问,才发现不是这样。我说你们要改,他们说要很久,而且还不认同我的决定——那我给一次机会,第二次直接换人。

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对自己提高要求,用最基础的逻辑去思考事情,然后找到相应的定位。 还要考虑清楚,有些点必须要做好,有些点不能做。比如说,去年年底我把电芯团队全干掉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竟然偷偷摸摸地做了一个电芯的厂,我决定卖掉或者租出去。他们说小鹏这个损失谁背,我说我背。

42 号车库:所以,电芯是你们过去在技术管理上做得不好的一个板块?

何小鹏:对。去年我发现,一款车居然有八个电芯品类,一个电芯品类研发成本 3500 万,管理的额外成本有 3500 万,那么你可以想象这里面有多少钱。这个钱都是公司的费用,有研发费用,有管理成本。我直接管理之后,要求全公司所有车型只用两种电芯,成本大幅度下降,管理大幅度下降,效率也变高了。

所以,核心是如何平衡好安全、续航和其他各方面的问题,当然关键是要把很多工作做细。刚才,我还在和一个供应商讨论电芯外围一个零部件的物流和供应问题。

42 号车库:看起来,你跟供应商的接触频率高了很多。

何小鹏:对,这是被迫的。很多的技术,实际上你可以建立自己的认知度,也可以到处去问,问不同的供应商,总之就是出去学习。这样就可以跳出来去看行业,然后回过头来尝试。所以,对于不同技术团队的管理逻辑,我是有信心的,因为我已经管了那么多年的产品和技术。

42 号车库:你现在还能写代码吗?

何小鹏:我写个算法可能不太行,我是一个不太优秀的程序员。但是对于算法的目标,我还是非常了解的。对于什么是好的算法,我也是有点谱的。因为我之前干了很多年的测试管理,专门去检查,Check 别人。

42 号车库:你去年决定做组织变动之后,做了不少动作,比如刚才提到的干掉电芯团队,你上次发布会也提到今年干掉 12 个高管。看起来你们已经建立了更强力的反馈和决策机制。

何小鹏:对。现在的决策机制很简单,我就直接拍板了。以前什么都要集体决策;后来我想通了,不集体决策,我来决策。如果有反对意见,可以讨论;讨论之后,统一了,就坚定执行;不统一,按照我的决策坚定执行。不坚定执行的,谁不坚定,就去掉谁。

42 号车库:所以你认为,去年 G9 的风波是集体决策的原因,而不是个人性格带来的管理上的问题?

何小鹏:对。过于平衡是不对的。2019 年,公司大概才 1,000 多人,到了 2022 年已经有 2 万人,现在有 1 万大几千人。在这个成长速度下,公司的管理、经营等能力还没有建立,太多的人还在用过去的经验做现在的事情,这是不够的。

竞争在变化,技术在变革,人员规模增加了十倍以上,管理难度实际上提高了数十倍,如果你不变,公司就没了。所以要用非常之法,行非常之事。

42 号车库:上次在 G6 发布会上,谈到组织架构调整,你说只做了一小部分。那么到现在为止,你觉得组织架构调整到一个让你满意的状态了吗?

何小鹏:不可能。就连阶段性调整的完成,也还很远。这是一个大动、中动、小动、然后不断微循环的一个过程。 要想在一个企业建立一个好的体系,我觉得五年算很顺利。正常情况下,可能需要七八年。

42 号车库:所以你这次调整要做五年?

何小鹏:对。从今年开始,接下来五年会进入到一个持续调整的状态,但我会越调越舒服。后面的调整,都不是大抖动,而是微抖动。

42 号车库:你去年说过,你不喜欢做一些业务经营上的一些细节。现在呢?

何小鹏:现在没办法。我不做,谁做呢?我们也在招各个方面的人,包括智驾团队也还在招。

42 号车库:你如何判断小鹏汽车目前的状态?

何小鹏:去年底、今年初,我的判断是:如果不动组织,企业只是能挣扎多久的问题。今年下半年,我们开始进入小循环,明年四季度,我们期待进入高速的正循环。 随着我们的组织变化和各种的合纵连横,我是更有信心的。

42 号车库:所以你觉得,小鹏现在已经进入正循环了。

何小鹏:现在是小型的、微弱的正循环。士气在往上走,销量也在往上攀升,毛利率也在慢慢变好,但是整体还是不够强有力,目前只是不断地沿着小台阶继续往上走。

那么什么叫「高速的正循环」?就是说,企业的销量已经有相当大规模了,还在以一个高速的速度前进,那才有价值,要不然都是小打小闹。我的所有逻辑就是为了干大事,小打小闹没有意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