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片】套路又如何?我们对是枝裕和的爱“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说的其实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成为不了那个梦想的自己,可生活就因此没有意义了吗?换句话说,人生那么长,难道就只有“梦想”一件事情吗?

文|钟萌骁,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比海更深》,当然是好电影了。

是枝通过《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如父如子》《奇迹》等一系列影片鲜明阐释着着他的他的创作母题,即男性成员在家庭结构的缺席(或曰名存实亡)导致父子关系中“子”一辈的创伤体验。

而这种创伤经验鲜明体现在是枝裕和电影的人物中就是他们对于人生和情感上完满理想状态的既有期待的一次次落空,而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如何在咀嚼着巨大的失落和挫败感的同时继续生活?我们是否会在在某些瞬间惊觉,原来那个懦弱,虚伪,不靠谱的“父亲”形象也在无可避免的遗传到了自身当中?

步履不停 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 (2008)

我想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正是是枝裕和电影最有价值的部分,这种回答,在《步履不停》中成为了父子一起走过的路,再怎么走,再怎么走也终会回荡着落下一拍的遗憾。而在《如父如子》中,只有当一个父亲将对于“父亲”的认同感交还给孩子的时候,他才真正成为父亲。“父权”所代表的经济学暴力和阶层分化在此得到了巨大的融化。

而《比海更深》说的其实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成为不了那个梦想的自己,可生活就因此没有意义了吗?换句话说,人生那么长,难道就只有“梦想”一件事情吗?

比海更深 海よりもまだ深く (2016)

相比社会议题更强的《如父如子》和空间封闭和人际关系较为理想化《海街日记》,这部影片最好对比的就是2008年是枝的前作《步履不停》,两部影片里的人和事周而复始,就好像一条街道的邻居相互致意串门。

来去之间人生况味层层叠叠。比如那只寄托着未亡人思念的蝴蝶,同样的“良多”,同样善良慈祥但又“别有用心”的母亲,不过也可以看到《比海更深》这部影片在用一种略为风趣和戏谑的语调来讲述一个家庭故事,除了男主人公为私人侦探这种略显戏剧化的设定,还有家庭成员之间十分幽默风趣的对话段落,也许这也和创作者自身的年岁增长心境变化有关。

但这种叙述语调的调整丝毫不影响这部影片中一以贯之的导演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思考。

如父如子 そして父になる (2013)

三代父子之间的互文是本片中最核心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动力,由此牵涉出母亲和妻子这两位人物的互相映照。

主角良多同时身为父亲和儿子,成为本片中最主要被呈现的对象,而本片中良多的父亲可谓是“缺席的在场”,良多作为儿子与父亲关系不和,原因是父亲没有支持他的写作梦想,而良多的儿子真梧是在所写的文章被夸耀像父亲的时候强烈的拒绝,理由是不想和父亲一样(穷困潦倒,婚姻不幸),同样对于自己擅长的棒球真梧本身也是保持着一种消极的态度,在被父亲问到梦想,真梧却说当一个公务员就够了。

是枝裕和在此片中最精彩的书写,就是在此处将个体的梦想追求和家庭伦理的认同紧密缠绕在了一起

在第一个层面上,如果我们仔细思考这对父子三人的情感逻辑可以发现,良多不想像父亲一样,于是决定成为作家,但最终文学生涯的潦倒和生活穷困的窘境又何尝不是在反向映照着他父亲的正确与权威?而年少的真梧不追求棒球梦,原因难道不也是在潜意识中感到了反抗父辈的巨大挫败代价?良多和真梧两代“儿子”都是不想成为父亲的人,可他们又像极了父亲。

血缘的相似性是如此深刻地烙印在他们彼此的生命中。因为得不到父亲的认同和陪伴,这种仿佛宿命的创伤经验直接反映到了父子两代自身事业的失败和对梦想的拒绝上。

在第二个层面上是枝裕和又在精妙的拆解着第一个层面的表述,这样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如何在咀嚼着巨大的失落和挫败的同时继续生活”的表达,在两对主轴的的创伤性父子关系中,是枝裕和两次运用了同样的价值观去尝试将父子情感枷锁解扣。

就是一处是在午夜台风来临的公园中,父子谈心,父亲教育儿子一定要有梦想,而“我的梦想还没有有实现呢”。而本片临近结尾,良多的父亲早年在典当铺中点当了良多的书说这本书一定可以升值。

可以看出,父亲们总是选择在接受现实后相信和支持梦想,更准确的说是儿子的梦想。(此处是枝裕和留下了两个玩味之处,一是良多父亲是否真的认为儿子能成大作家?二是良多最后为了抚养费和能见到儿子是否会接受现实,去写漫画?父亲对于自身境遇的体会和对儿子的期待在此处有着微妙表达)而或许在本片中,谁都没有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母亲也许曾有过音乐家的梦,前妻还藏着教师资格书,良多仍是个不入流的小说家,儿子大概也知道自己只能做棒球代打。

母亲也对良多说,幸福总是要放弃一些东西才能获得。而日常的告别,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台风来临时,妻子决定要开始新的生活,就像所有人都在决定要离开原来的自己。要学着跟过往的一切挥手告别,学着接受那个残缺、平凡却又真实自己,哪怕带着无尽的遗憾和心酸。 在此,是枝对于东方家庭的解读显然充满了对于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于情感的真切体味。如此温柔,但又如此无奈。

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这部片子中对于女性角色的使用,从刚才对于其创作母题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是枝裕和并不是一个女性主义导演,他的创作视点是非常男性化的。但他的家庭电影中女性形象又是如此鲜活真切,充满了对于女性情感的细致洞察。

亲人们之间无论是口是心非还是坦诚相待,不都是一种一种深藏心底的依恋吗,母亲也是女人,她害怕死亡,对着蝴蝶祈祷已逝的丈夫不要来接她,但她口口声声说扔掉了丈夫一切东西,但小到一件衬衫一座砚台都还留着。家人的羁绊哪能说断就断。

而是枝对于男性软弱和不成熟性格反讽在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之中也可见一斑,如在台风来临之时,把自己生活搞得一团糟的“废材”良多,最在意的竟是前妻和她的现任男友到底“做过”没有。前妻到也坦诚相告,当然,又不是国中女生。看良多因为吃醋而气急败坏的表情,像个玩具被夺走的小孩子,真是好笑又心酸。

而他迫不及待想要“做”回来那一刻,恐怕连他自己都未必清楚,这个举动到底是负气还是爱。而十分有趣的是,本片的人物关系不单是两对父子关系,也相应的呈现了两队母子关系,而相比父子关系中的孩子气般的纠结逃避对抗,母子关系中永远呈现着包容睿智温暖的一面。

最典型的一场戏是,台风午夜父子二人以为可以骗过母亲和前妻跑出去,而两位女性在窗台看着自己的儿子相视一笑。是枝片中女性的特点是,她们从来都不会利用自己伦理结构上的“母亲”“妻子”的地位去拯救男性(否则就又成了男性逻辑的牺牲品),而是以比男性更为智慧和通达的方式活着。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的是枝裕和式的思考,就是对于“时间”的表达,而这种思考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电影作者强大的剧作能力和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而这种能力也就决定了他不同于小津安二郎电影中对于时间的超验性理解(空镜)而是将时间的流逝体现在对于生活细节的变迁和这种变化对于人生体验的互动中。

从开头良多对于团地居住结构变化的感叹道阳台上母亲一直辛勤灌溉但从不开花结果的花草,从放置时间长而沾染了冰箱味的刨冰到隔夜才好吃的咖喱。

再如破旧的浴缸里常年的黑色漂浮物。情感就如同食物一般,在时间的酝酿中慢慢发酵,人们总会觉得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成了自己不喜欢的人,可往往就是这无意中流逝的时间才是人生中最值得体会的部分。

主人公良多最大的幸福恐怕不是用彩票中了大奖,而是那个雨夜曾经的一家人在风雨中狼狈寻找彩票的窘态,即使你知道梦想不会成真,但一家人彼此守护寻找梦想的那一刻确实如此动人。

正如《步履不停》中对于时间的体验往往伴随着对于遗憾的体悟,儿子说好了去修而转瞬即忘的地砖,那条儿子与父亲时快时慢,永远错开一拍的坡路。导演讲对于人生遗憾的思考连接到对于时间流逝的感叹,同时细腻刻画出亲人之间的情感在漫长的时间流逝之中,纵使再多关爱,也终有遗憾。

是枝裕和的思考就像潺潺流水冲刷着我们对于“事业和家庭”这一二元对立传统命题的宏大认知,将它还原到每一个个体的真实感受中去。用温柔的生活体悟去弥合巨大的伦理创伤,开启了更为广阔的温暖之门。

对于是枝裕和,夸赞自不必说,反而是一些广泛存在的对于他的批评话语更耐人询问。(首先让我们忽略掉某些人关于是枝裕和电影不够“电影化”的无聊责备,是枝电影的剪辑点,景别,包括人物调度行动线完全不是国产婆媳剧可以比的)的比如说到他的作品不关注社会现象,没有批判意义,以及过于理想化过多的关注家庭内部情感而忽略社会层面存在的矛盾。

其实这种看似准确的说法还是来源于一种割裂性的思维惯性,家庭VS社会,这种把“批判性”甚至“意识形态”崇高的客体化往往会大而化之地使创作者和评论者都忽略掉个体生命中真实存在的创伤性情感。

而这些创伤性情感,往往无法脱离对于传统家庭结构的失序和缺席,特别是对于东方家庭,传统父权/夫权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挫败经验(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伦理认知)一直是一代又一代电影人的心里症候所在,我们自不必说小津的作品中频繁的用风吹麦田等意象表达一种力图用时间永恒周而复始的超验性去掩盖巨大历史震惊感和创伤感的挣扎,也可以发现在稍晚一些的新浪潮时代以今村昌平为首的大师们是多么决绝和激进的用影像作品去撕裂着父权结构。(当然这也呼应着一种六七十年代全球性青年对于经历二战一代的父辈巨大的“弑父”行为和对于战争,殖民地行为而急于向父辈清算历史债务的急迫)

而是枝裕和的巨大价值则体现在他身处一个更为现代性的和历史背景下(冷战结束导致的巨大对抗性消失,以及日本90年代以来的经济衰退导致的家庭结构变动,男性地位权重下降)重新去理解家庭结构,不是去批判和遮掩,而是用一种更为离散的方式去洞察东方家庭的情感裂隙,从而去动摇伦理的高墙。

将个体的情感从伦理的修辞中解放,更加包容坦然和温暖。而这种“解放”必然裹挟着一个社会阶层问题的松动和价值观的重塑。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每个真正思考家庭问题的电影,都是对于国族问题的深切关照。

 

来源:文慧园路三号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