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费的前世今生(下)

在运营商做出反应和承诺后,舆情的关注重心马上就不再是漫游费,而是其他收费科目,看来醉翁之意不在酒,漫游费只是一个话题,这个事情解决之后,还会有新的题目出来。

作者:宁宇

漫游费这项业务,都经历过怎样的发展历程。上周的文章谈了漫游费的"起"和"承",那么这项收费又是如何成为槽点的?

漫游费是真的高,还是只是统计口径出了错

(1)谈到漫游费的问题被媒体和大众关注,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李刚。

这个李刚并非河北那位因子成名的领导,而是曾任广东移动和北京移动的总经理,后任联通副总裁的通信圈知名人士。李刚熟悉业务,成绩卓然,曾经有媒体人士著书《电信赢家》,专门以李刚打造的广东移动为案例,讲述通信运营企业如何经营。在转任联通副总裁之后,李刚力主推出国内运营商第一款长市漫合一的套餐,并在北邮做过一次报告。就是这次报告,将漫游费这个话题送到大众面前。

据报道,李刚给北邮的学生上课,期间提到2005年中国移动年漫游费收入大约为49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联通的漫游费只有几十亿元而已,因此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用漫游费来撬动中国移动比较划算。

490亿,这个天文数字把大家都惊倒了:原来漫游收入这么高!时至今日,还有不少媒体援引此事,认为这是运营商不愿意取消漫游费的根本原因。如果当时我在场,可能就直接问李刚总了:您说的漫游费收入,到底是什么口径?如果不单收漫游费了,换成长市漫合一的资费,这490亿收入就没了么?

当然不是。

(2)用户漫游主要占用的是被访地资源,因此无论是主叫还是被叫,按照当时的资费标准,每分钟0.60元漫游费中的80%(每分钟0.48元)被访省;而归属省要承担向用户收费的责任和风险,分得20%(每分钟0.12元)。

用户漫游时,如果发起了长途呼叫,那么长途发起地就是被访地,由此产生的长途费就应该算是被访省的收入。而如果漫游时做被叫,等同于从用户归属地发起一个长途呼叫,由此产生的长途费应该算是归属省的收入。

在总部每月出具的漫游结算单中,既有"漫游结算收入"也有"漫游结算支出",前者是漫游来访,后者是漫游出访。而里面填的数字,都是80%的漫游费加上主叫长途费,是省公司的"漫游结算收入".

所以,漫游收入到底是多少,有好几个口径:数额最大的口径是包含了漫游费(每分钟0.60元)以及漫游时产生的全部长途费,这是漫游业务带来的全部收入,但在财务统计时并不会作为单独项,绝大部分漫游收入都在本地、长途等科目中。第二个口径是漫游结算收入,包括漫游费的80%和主叫长途费,这代表着被访地的漫游结算收益,或者用户归属省的支出,对省公司领导有参考作用,但对经营决策意义不大。第三个口径是每分钟0.60元的漫游费的累计,是按照计费原则对自动漫游通话费的累计。第四个口径是每分钟0.20元的累计,计算的是漫游费比本地资费高出来的那部分费用。

李刚说移动的漫游收入有490亿,到底是哪个口径?他又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个数字的?时至今日,我都不得而知。

(3)移动对联通推出的长市漫合一商旅套餐进行过评估,结论是这样的套餐不会对中国移动产生本质性的冲击。退一步讲,就算是移动被迫跟进,也只是免掉用户漫游时附加的那两毛钱。用户漫游时通话,基本通话费、长途通话费,这些还是要收的,对运营商收入的减少非常有限,所以对当时李刚总的说法并不在意。

事后证明,有两点没有预料到的。其一是这种说法在联通内部引起强烈反响,此事之后李刚总在联通声望大振,联通在市场营销方面信心十足,搞的风生水起;另一个是媒体大众对这个数字耿耿于怀,将其作为中国移动暴利的典型案例,自此之后漫游费成为随时拿来攻击运营商的把柄。

(4)既然对收入影响这么小,为什么运营商在取消漫游费的问题不采取积极态度,宁肯被骂也一直保留这项收费?如今市场的情形,和十年前有了很大变化,虽然漫游费对收入影响不大,但在维系市场价格体系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联通的商旅套餐算起,运营商在市场上公开销售长市漫合一的套餐有了十几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三家基础运营商都推出了多价位多档次多组合方式的套餐,供客户选择和使用。最初这些套餐的目标客户群是经常旅行的高端客户,后来资费结构越来越简化,资费标准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客户也选择这类套餐。3G时代,联通又率先将全网统一资费作为主打产品,电信和移动随后跟进,发展至今,市场上的主流产品都不再区分本地还是漫游,不再区分是不是长途,就连漫游时的被叫长途费都不收了。

如果用户选择这样的套餐,漫游费是否取消就和你没有关系了。请那些咒骂漫游费的媒体人士和评论者看看你们自己的账单,运营商还在向你收漫游费么?如果你还在支付漫游费,那你为什么不更换市场上主流的长市漫合一的套餐?

(5)现在还有漫游费存在,我们来看看都是哪些人在为漫游支付额外的费用。

十几年前,中国移动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村通工程"向农村地区普及移动通信。要想在地广人稀、收入水平低的农村市场打开局面,资费水平必须要非常低;而对于很多农村用户来说,主要的需求就是本地通话。因此,移动推行了区域性的套餐,特点是本地通话费极低,但是一旦漫游,就要按照标准的漫游资费收费。这样的套餐全网少说也有几万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非常受欢迎。

运营商做好网络覆盖需要很大的投入,而一个用户的通信支出往往每月只有几元钱,客观来说,在很多地区推行这样的区域性资费是亏本的,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为了普及信息化,运营商给农村用户的补贴行为。而套餐中漫游费等内容,并不是向用户征收的惩罚性歧视性资费,更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补贴被非农村客户享受——对于那些不是常年在农村的用户来说,虽然他们对低廉的本地资费感兴趣,但是因为漫游费的存在,折算下来选用区域性套餐并不划算。

价格相对高的漫游费成为保护农村市场补贴的门槛,让农村地区的用户可以享受到低廉的资费。漫游费的调整,受影响最大的不是运营商的收入,而是需要重建面向不同收入水平如何提供匹配的产品和资费。

这种调整,需要时间;而运营商们早已经开始做这件事了。

漫游费即将寿终正寝,但是漫游还会存在下去

(1)漫游费是话音业务的收费项,随着传统话音业务逐渐被以流量为主的新型运营模式取代,漫游费的存在价值也逐渐减弱。

首先,虽然用户的流动性持续攀升,漫游用户量还在不断增长,但漫游费却是越来越少。这一方面是因为流量取代话音的趋势明显,话音业务总量持续下滑;更主要的原因是,绝大部分用户的套餐已经升级,流量是不区分本地和漫游,话音资费也是长市漫统一标准,漫游时不再单独计算。只有部分偶尔漫游的客户,或者多年不改套餐的,才需要单独支付漫游的费用,数量非常有限。

其次,话音被流量取代的情况在中高端客户尤为明显,对于这些客户来说,主要的信息消费已经转向流量,即使话音再降价,也不会再将自己的使用习惯改回去。也就是说,取消漫游费的区域套餐虽然便宜,但是和消费行为不匹配,也就没有再更换的必要了。

第三,由于话音持续降价,区域性低资费与全网资费之间的差距已不大。按照1995年发布的资费标准,一个北京漫游到上海的客户拨打北京的固定电话,每分钟需要支付1.6元;而如今使用58元套餐的北京用户漫游到上海,折算下来每分钟的单价只需要0.36元,甚至比使用上海的固定电话打长途还便宜,利用漫游费进行市场和区域区隔的必要性在下降。

(2)漫游费取消了,但是漫游的工作还要做,而且,漫游并不是真的没有成本。

前面介绍过,第一代模拟移动电话网络实现漫游,是在本地网基础上叠加的新业务,无论是业务实现还是运营体系,都是为漫游而单独建设的;而这一代网络早已退网。

第二代数字移动电话网络体系进行了优化,实现漫游业务的通信技术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是某些专家接受采访时声称漫游成本为零的主要依据。然而无论是否收取漫游费,用户在被访地产生的漫游话单还是要传回到归属地的。归属地还是要把用户的漫游和本地话单放在一起进行合帐处理的;就算是套餐内包含的资源,不再另行收钱,那也要做套餐内资源的累计计算。如果用户有投诉争议,还是要被访地配合。所以说只要用户还在使用漫游业务,漫游结算体系就会一直运转,运营和服务成本就会一直存在。

(3)虽然三大运营商均对取消漫游费表了态,然而按照现在发布的节奏,先停止新增含漫游费的套餐,再停止销售含漫游费的套餐,看来彻底取消漫游费这个科目,还需要等一段时间。

在运营商做出反应和承诺后,舆情的关注重心马上就不再是漫游费,而是其他收费科目,看来醉翁之意不在酒,漫游费只是一个话题,这个事情解决之后,还会有新的题目出来。

国内三家运营商均采取通过长市漫合一套餐替换"本地+漫游费"的方案,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取消国内漫游费的同时,国内长途费也消失了。然而对于固网用户来说,长途电话费还会长期存在,这会不会是一种新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国内漫游费没有了,国际漫游呢?国际长途电话呢?

只要运营商作为企业的收入还是那么高,外面就会不停地有让找出运营商不合理赚钱的地方,而一旦发声就会赢得众多响应。对于运营商来说,国企的身份和垄断的痕迹是抹不掉的,想继续吃这饭碗,就得学会受得了委屈,耐得住寂寞。

作者微信公众号:尚儒客栈(CMCC-ningyu)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