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被逼疯的背后!中国教师赴英国支教视频引爆网络

近日一则中国老师骂哭英国学生的新闻进入公众视野,再度引发国人对教育的讨论。事件起因是在英国广播公司播放的“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纪录片中,5名中国老师赴英国任教,却发生老师骂哭学生的事情,引发网友热议,更带来了社会对中外教育模式的思考。

图片来源:CFP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三角函数?为什么要背那些无聊的公式?这些东西有用吗?”对于中国老师的步步紧逼,英国学生颇为不解地问出这一连串的问题,他们的眼神中甚至有些不屑。

讲桌旁,印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中国传统礼仪和行为规范的贴纸被贴在一块蓝板上,不过这些“洋”学生们似乎对此并不理解。

当老师说 it’s a very deep philosophy(这可是有很深哲学意味的)的时候,一位叫苏菲的长发女生忽然瞪大了眼睛,说了一句 i don’t know what humble means(我真不知道谦虚是啥)。对,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还嚼着口香糖。

以上情节出现在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里。这部纪录片是来测试“中国式教学”能否在英国适应,没想到却引发了中国人对教育的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BBC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他们在一家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不仅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国学校相同,所有课程也都由中国老师来上,并且全程跟拍,录制成纪录片。

根据拍摄要求,“中国实验班”必须用中国传统教学模式上课:如座位变成井然有序的“排排坐”;上课时间从上午7点半到晚上7点;每天升旗、做早操、做眼保健操等。然而,这样的“教育移植”却带来了出乎意料的麻烦。

五名中国教师被派往英国汉普郡综合学校“支教”了一个月,他们得出结论称,英国高福利体系使学生缺乏抱负,纪律性差,容易懒惰。课堂上甚至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小姑娘得知某歌手离开一乐队后,哭着跑出教室。中国教师对此大为不解。

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李爱云老师发现,英国学生不遵守纪律,难以集中注意力。

“我把作业布置给学生,希望他们能够专心完成。但是我走进教室,有些学生在叽叽喳喳聊天,有些在吃东西,有些甚至在化妆。我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然我就疯了。”她说。

来自西安的自然科学老师杨君也有同感。她说,有一次,一个女孩在课堂上突然大哭着跑出教室,原因竟然是这个女孩得知她的偶像、英国歌手泽恩·马利克宣布退出乐队。“在课堂上出现这么情绪化的举动,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杨君说:“在中国,课堂纪律根本就不是个事,但在英国,这可是最大的问题。”在全长约一个小时的纪录片里,每次课堂上都可以说是“不得安生”,中国老师需要几次三番地说一个词,discipline(纪律)。

此外,就连体育课也出现问题。纪录片中,两名英国学生无法承受中国式体育课的“高强度竞争性”,居然哭了起来。

片子还没播出,就在英国当地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有英国媒体报道,对于中国老师的教学方法,纪录片所拍摄的这所中学的校长尼尔·斯托格就表示不赞同。

他认为,自己的学生并不像中国老师所描述的那么懒散,同时,他形容中国老师的教学是“麻木和无趣的”。

不过有的英国网友显然更赞同中国老师的说法。一位网名叫Noka的英国网友在社交网站留言道,老师没有老师的样子,学生没有学生的样子,英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

实际上,中学教育已经成为英国当下的公共话题,也是本届英国政府最为人诟病之处。英国人拍这部片子,也不过是想要让其本国民众警醒。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从英国首相到内阁大臣都对教育颇为关注,甚至亲自来中国“取经”。

英国首相卡梅伦就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提高英国人的数学能力,将会给英国的经济带来竞争力,提高个人就业的机会。恰恰在他们看来,中国基础教育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所以他们才会引进中国的中学数学课本,请中国教师去交流。

2014年英国教育部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还曾率领教育代表团访问上海,目的是考察中国教育,借鉴中国经验,以帮助提升英国学生的数学水平。

这次中国老师支教英国的消息传来,结合此前英国人数学差要引进中国教材的新闻,许多中国网民一片欢腾。“终于轮到你们了”这样的言论遍布社交网络!

不过,显然不能简单地从这些表面现象得出英国学生就不如中国学生的结论,在教育领域的专家看来,应当从更深层面来理解这个现象。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袁立壮对界面新闻分析称,两个不同的文化相遇时还会有冲突,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相遇时被气哭或有不适应很正常。

在袁立壮看来,不同教育模式的出现其根源不仅是生存的文化土壤不同,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的教育制度,制度背后是制度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而制度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哲学又与其人性观有关。我觉得这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各有利弊取长补短的问题。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也认为,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到这些年来中国教育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带来的可喜进展,反思这些改革进程中遇到的文化和制度冲突,以及问题解决的路径和经验。

他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指出,中国多数学校、多数课堂仍然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过分强调书本知识,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将教学的中心向学生转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的选择性,更加强调个性和能力,这些都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在我们这样的有些“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下,尽管会培养出出色的人,但杰出的创新型的人才却很少,这也是有数据支持的,因为我们太以应试为导向,这样就都变质了。”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孙存昌对界面新闻说。

对此,有学生也表示赞同。目前在河北邯郸一中念高一的陈浩远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中国的高中基本都是被考试压力左右着,比如上语文课,我们希望老师在讲课文的时候能多讲一下历史背景和一些人文性的东西,可是老师却一直在强调这个要背,你们要考的是高考。

毫无疑问,尽管美国和英国在这些排行榜上的糟糕表现持续了半个世纪,但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人正涌向相反方向。

英国《卫报》在8月4日的报道中写道,中国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学生或许很擅长死记硬背但后劲不足。中国家长渴望在中国建立英式私立学校;中国学生塞满了美国和英国大学。

报道称,他们可以看清,在充满活力的经济和极其开放的社会里,被迫的、机械竞争的教育从长远来看无法带来创造力的。

BBC的记录片里,一堂化学课,老师明显因为课堂的混乱难以将课程进行下去,她决定拿一个人“开刀”。一名男同学被点名, “ you , face the wall”(你,面壁去)。之后转头和其他同学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尽管她用各自办法惩罚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但我们丝毫都不在意这些,我们只会觉得这很好玩儿,很荒诞,因为,我们(两个国家)是不一样的嘛。” 一位女同学说。这时,被罚面壁的男生又朝着他的小伙伴们做了几个鬼脸。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