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专家:“虚实失衡”须从实体经济找原因

“产业结构失衡的本质是效率问题,现在来看,服务业的效率比制造业还是低很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杜弘禹

从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之后,社会普遍争论的一个议题是:结构是否失衡?经济是否“脱实向虚”?

9月25日,在广州举行的首届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黄群慧对此进行了分析。

黄群慧认为,按照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我国确实需要提升服务业占比,但近年来的提升速度也确实太快。

不过,他还指出,这种“虚实失衡”必须从实体经济自身发展找原因,中国制造业供给质量亟待提升,应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为抓手,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破解失衡局面,以智能制造为先导、一二三产逐步融合将成为未来产业体系突出特征。

数据显示,2011-2016年,中国服务业年终增速高于过去;1985-2014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增长21.3%,也远超全球各国。

黄群慧认为,这种增长的背后蕴藏着两个问题,一是服务业的资本深化程度不够,导致所谓的“结构性减速”;二是服务业发展由于知识专用性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产业结构失衡的本质是效率问题,现在来看,服务业的效率比制造业还是低很多。”黄群慧指出,这导致出现服务业占比上升,但效率下降;产业结构结构虽然变了,但却没有实现升级的现象。

这也是“脱实向虚”的危害。而从近年资金流向制造业逐步减少等情况来看,黄群慧认为,制造业空心化还是值得担心。

不过,他指出,“虚实失衡”要从需要从实体经济自身找原因。我国制造业的供给质量现状看来确实有问题,制造业大而不强,其自身就面临着突出的结构性失衡。最为突出的是,我国制造业的高级化程度不够,位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行业太少。一项研究表明,我国的22个制造业行业中,只有3个达到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水平。

与此同时,从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来看,存在相当数量的“僵尸企业”,而优质企业数量太少;从产品结构来看,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制造业的高端品牌的培育不够。

黄群慧进一步表示,我国当前正推进的“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两大战略对破解实体经济自身问题,进而破解产业结构失衡至关重要,应借此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服务型制造是破解当前局面的关键。

他进一步指出,基于此,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也应从单纯提升服务业比例,向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互增强发展转变。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在会上也指出,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这也是制造业大省广东近年来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一大思路。广东省副省长袁宝成在会上就表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已成为现代产业的重要发展特征,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模式和业态,在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加速融合方面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将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信息业、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服务化融合发展。

会上还公布了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名单,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通过示范企业的典型带动作用,示范项目的辐射引领作用,示范平台的公共服务作用,推动更多企业从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从卖产品向卖“产品+服务”转变,获得更高的市场收益,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