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金融业盈利模式扭曲需回归本源

吴敬琏9月15日在金融街论坛上指出了经济增长率和金融杠杆率之间的“跷跷板效应”。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9月1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敬琏在2017金融街论坛上直言,金融业的功能和行为发生了扭曲,过度依靠信用膨胀和货币超发,直接导致了国内稳增长和去杠杆两个主要目标不能同时实现。

吴敬琏指出,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有两个主要的目标,一个是要稳住经济增长,防止经济的失速。另外一个则是要去杠杆,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

然而长期以来,当国内主抓降杠杆、防止系统性风险积累时,经济增长率则会下降;反之,当促进经济增长率稳定,保持中高速增长时,又会出现杠杆率上升,风险积累的情况,形成所谓的“跷跷板效应”。

在吴敬琏看来,“跷跷板效应”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国内金融业的功能和行为发生了扭曲。具体表现为,在本世纪初期,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内金融业过分的从需求侧去找出路,通过货币的超发、信用的扩张来支持经济增长,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拉升经济的增长。

“而货币的超发和信用的膨胀就必然造成了风险的积累,杠杆率的升高。沿着这么一条路去走,就出现一个魔咒,凡是要支持增长,只能用加杠杆,扩需求,扩需求最简便的方法”。吴敬琏指出,而当防风险去杠杆的时候,经济增长因为失去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其增速必然下滑。

吴敬琏表示,从学理上说,金融业基本功能是在于通过在地区之间、在行业之间、在不同的时间段之间,分配金融资源带动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可是在依靠信用膨胀,依靠货币超发来解决一切问题的情况下,金融业的行为就会扭曲,背离其经济发展中原先所担负的功能,“变成了一个扭曲了的盈利模式,就是靠本身数量扩张来赚钱”。

“跷跷板效应”的破除需要供给侧改革助力,通过供给效率的提高,用比较低的资源投入取得较高的增长效果。

在此过程中,吴敬琏指出,金融业就需要回归本源,通过货币、资金的先行作用来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原来不管是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体制,还是后来在信用膨胀情况下,货币超发情况下形成的这一套做法,都需要认真的审视,做出变革”。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