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装界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从古代便已经开始。

亨德利·阿维坎普(Hendrick Avercamp)的《冰上一景》(Ice Scene),成画时间约为1610年。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如下说法是不错的:我们能够从Anthropologie和H&M的衣橱里,以及时装周的T台上窥见全球变暖的各种后果。衣装的款式几乎只剩下露脐和露背这两种,面料上追求轻薄性,织法上突出透气性,还要保证衣装有良好的悬垂性(draping)。为了应对急剧的气候变迁,某些时装厂商已开始实践永续经营的理念,并采纳了更具灵活性的设计方案。

如今的人们将全球变暖视作一种现代社会的现象,然而,时装界因应世界范围内气候变迁的历史可比这长得多。

唯一的区别在于:当我们汗流浃背时,早期现代的欧洲人正在挨冻。14-19世纪的小冰期(The Little Ice Age)影响了整个北半球。与今人类似,文艺复兴时期的时尚设计师们为了对付变化多端的气温以及异常天气,也同样绞尽了脑汁。

刺骨寒潮袭欧

科学家目前尚未确定造成小冰期的主要原因,历史学家也还在设法划清这一时期的确切年代范围。不过当时的一些记载,的确描述了气候急剧变冷的情况。1640年,一位在德国旅行的士兵在日记里写道:“现在真是太冷了,我们差点冻死在营地里,”他继续描述说,“有三人在途中冻死了:一名骑兵,一个女人,还有一个男孩。”日记时间写的是八月份。

学界一致认为,小冰期以许多种可以追溯的方式影响了我们共同的全球历史。那时的气温波动与骤然结冰,严重影响了农作物收成,引发了社会动荡,并造成大范围饥荒。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狄更斯的《圣诞颂歌》中那种极度冷酷的设定,灵感可能正是来自于此。在当时的各种画作里,主宰着天空的也是一片片黑暗与云翳。

此外,小冰期也对时尚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16世纪气候急速变冷,时装设计也开始走起温暖路线:当时的装束特色是以厚重的卷衣(drapery,系指以长布缠绕披挂在身上形成垂褶的装束,男女皆可穿,以女子为特色——译注)全身里三层外三层地严实包裹,或是几乎要垂到地板上的长袖衣装,这些装束在当时的图像及实物记载中均有体现。一些欧洲现存最古老的手套、帽子、披肩以及大衣,自那时起在各大博物馆的服装展区保存至今。

“埃及人不懂穿皮草是什么感觉,”一名1670年在北非旅行的土耳其男人记载道,“那里没有冬天一说。我们现在的冬天就很不好过了,必须赶紧披上皮草来御寒。”

要风度也要温度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人们在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不同装束,即可明了这一变化。

一份中世纪法国的画稿(推定为1115-1125年间作成)显示,骑士的衣装下摆还在臀部以上,他上司的裙装长度则止于膝盖。他们没有穿着任何披肩、皮草或是帽子。其着装风格轻便而宽松——这与400年后小冰期高峰时的欧洲人着装形成了鲜明对比。

以汉斯·贺尔拜因(Hans Holbien)1553年的名作《法国大使》(The French Ambassadors)为例,它描绘了两名赴英谒见亨利八世的廷臣。左边这位裹着厚重的天鹅绒,身穿带有毛皮内衬的大衣的人名叫让·德·丹特维尔(Jean de Dinteville),当时由他代表法国出使英国。站在右边的则是拉沃尔(Lavaur)的主教乔治·德·塞弗(Georges de Selve)。

汉斯·贺尔拜因的《法国大使》。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主教的长袍一直垂到了地上,显现出神职人员的派头,这种装束的御寒能力也很不错。长袍里带有花边的内衣领口高高翘起,格外醒目。画中两人的帽子和内衣也相当契合当时的打扮潮流。透过丹特维尔那件亮眼的粉红色衬衫上的缝隙,他的白色内衣隐隐可见。那个时代的所有画作都与此类似,画中人物设法盛装打扮以留下深刻印象——这意味着,他们最吸引眼球的服装,可能同时也是最保暖的那一套。

当然,女性服饰也同样需要应对小冰期气温急剧下降这一问题。在一幅16世纪的凯瑟琳·帕尔(Katherine Parr,亨利八世的第六任妻子)画像中,她戴着头饰,身穿多层女式长袍,宽大的袖子显得相当膨胀。为维持长裙形状,数层衬裙的支撑乃必不可少。眼尖的读者可以发现,帕尔脖子以下胸口以上的裸露部分其实覆盖着薄而透明的轻纱。与此同时,垂在她手臂上的则是皮草制成的斗篷,也算是那一时代的标配。

凯瑟琳·帕尔画像,年代在1545年前后。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浮华背后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着一套保存完好的16世纪晚期衣装,从它身上,我们也可看出寒潮对文艺复兴时代的某些影响。

以下图为例,这件原本就十分厚实的西班牙连衣裙在其上身、裙装及袖口部分均有进一步的加厚处理。这种层层防护的设计,也使得穿着者必须套上多件裙子和内衣来支撑它。

透过另一件1616年左右的英国淑女短上衣,读者也可窥知当时天气的寒冷程度。它以亚麻、丝绸及金属混纺而成,保暖效果相当优越。(不少现代早期衣装在织造时常混入货真价实的金线,做工极为精良。)

一件16世纪晚期的西班牙套装,所用布料相当厚重。图片来源:MoMA

现存的那些从小冰期传下来的画像和衣装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出自当时的社会精英之手,他们大都想要捣鼓一些作品出来自我欣赏一番。这些传世画作以及昂贵衣装充分地显示了他们雄厚的财力。针织绒线帽(Knit wool caps)是抵御寒潮的好手,但那时的富家大小姐们却偏爱各种精致的珍珠头饰,这种头饰通常还配有一层薄如蝉翼的面纱。

养尊处优的精英们对时代危机视而不见。无数农民被迫背井离乡,接着便被饥荒或是疫病折磨而死,富人们则只消穿上衬有貂皮的袖套和以金线缝制的披风,即可轻松撑过严寒。过分简化历史叙事会有一定危险。但那个时代与我们当下处境的某些相似之处的确是难以忽视的。气候变迁的威胁已迫在眉睫,并伴有深刻的社会与政治后果。

话说回来,对许多人来讲,这些现象离他们还十分遥远,热了就买件轻薄宽松一点的衣物对付过去,更长远的隐患则被轻描淡写地弃之不顾了。

(翻译:林达)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The Conversation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