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开幕又闭幕,华语电影颗粒无收还是威尼斯电影节落寞?

陷入尴尬境地的威尼斯,要寻找打破传统边界的路径;华语电影也需要在票房狂欢时,反观自我的艺术创作。

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落幕,墨西哥鬼才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奇幻新片《水形物语》摘得金狮奖,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嘉年华》则无缘奖项。而另一个更为中国观众熟知的大导演吴宇森,早已在7年前拿到威尼斯终身成就奖,其新作《追捕》只是在非竞赛单元展映而已。

威尼斯电影节在中国的悄无声息,与华语电影颗粒无收的尴尬处境,构成了某种对照关系。曾经叱咤风云的威尼斯电影节,没有戛纳耀眼的星光和话题不断的红毯,其风头甚至被大西洋彼岸的多伦多电影节抢去。而欧洲三大电影节上的华语电影,今年竟无一斩获,反衬出火爆市场背后的艺术创作困境。

就像在上海电影节上,中国的记者们写了太多次的“星光黯淡”,面对威尼斯电影节,欧洲同行也提不起太大兴趣。曾经的海外“镀金”之旅也开始褪色,看看2016年华语片获奖的“独苗”《长江图》,内地上映仅获326万票房——这个名利场,交织着欲望和野心,还有生意。

“毯星”都不去威尼斯

先把时光回溯到今年4月喜逢70大寿的戛纳电影节。连续两年零入围的华语电影,却斩获了主竞赛单元的一名评委席位。曾被网友调侃“艳压红毯”的范冰冰,用源源不断的话题+影视表演的努力+红毯卖力展示中国风,成为了戛纳的华语力量。王思聪曾调侃的“毯星”,竟然逆袭至此。

众所周知,欧洲三大电影节之首的戛纳红毯,历来对中国女星有着无比吸引力。或是代言品牌邀请,或是主演新作卖片,女星们总有走上红毯的理由,如范冰冰贡献过瓷娃娃、仙鹤、龙袍等多种装束,中国风浓郁;并没有电影代表作的张馨予,曾以东北大花被的造型亮相,网友称“亮瞎眼”;李宇春更是戛纳红毯多年的常客,其装扮每年都会引发玉米热议。

威尼斯却冷清许多,这个具有鲜明先锋气质,发掘培育艺术电影人的高冷电影节,与隔壁喧闹的戛纳形成了鲜明对比。2016年,威尼斯电影节有且只有两位女星登场,做评委的赵薇和蹭红毯的张雨绮;等到了2017年,连一线女星都“欠奉”了,只有戚薇、徐娇、卢靖姗等走上红毯。还想看红毯“争奇斗艳”的戏码?落寞的威尼斯已经失去名气加持光环了。

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华语片也难有表现。《白日焰火》制片人文宴祭出导演新作《嘉年华》,聚焦不同背景下的女性成长故事,对女性群像的描绘和男权的批驳颇有新意,但依然有不小瑕疵,入围主竞赛更多是对实验性的鼓励;蔡明亮执导的《家在兰若寺》等四部影片入围VR单元,可惜无一斩获;与威尼斯颇有渊源的吴宇森,却是拿着新作《追捕》来赚吆喝的。

戛纳红毯能引发女星衣品的讨论,柏林对战争、难民、政治等题材的关注又有现实意义,拒绝八卦的威尼斯和创作羸弱的华语片一起,共同让这个电影节在中国变得悄无声息——8月30日,威尼斯电影节在不知不觉中开幕;9月10日,奖项与中国无缘的威尼斯电影节,在各大主流媒体上,几乎消失不见。

赚吆喝的云集多伦多

曾几何时,威尼斯电影节还是华语电影导演走向国际的摇篮。喜欢奖掖后进的金狮奖,对形式新颖、手法独特的艺术片有强烈偏好,与热衷培养“嫡系”的戛纳大相径庭。

1989年,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就凭借《悲情城市》首获金狮奖,成为台湾电影闪耀国际影展的“破天荒”。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银狮奖,张艺谋在威尼斯的黄金时代从此开启。进入新世纪,李安凭借《断背山》《色·戒》成为历史上第二位拿过两次金狮奖的华语导演,而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也展现了不同的中国。

如今,华语电影在资本的狂欢中,向着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进发;而威尼斯电影节,也在愈发强大的戛纳、多伦多面前黯然失色。业内普遍认为,戛纳的强大来自于背靠法国的强大艺术创造与文化输出力,其平行单元的引入、选片制度的改革、拥抱电影市场的举措、与好莱坞的亲密互动,给威尼斯带来了无法比拟的人气。然而,拍马不及戛纳的威尼斯,却连多伦多电影节都有些望尘莫及。

常年与威尼斯抢风头的多伦多电影节,没有评审团制度,也没有金熊、金棕榈、金狮三大奖项,却用电影狂欢的主题,成为了北美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其最高奖项“观众选择奖”,被当做奥斯卡最终归属的重要风向标;兼收并蓄的展映单元好似万花筒,汇集各国的“冲奥片”;好莱坞明星分分钟撑场,与星光黯淡的威尼斯形成鲜明对比;对中小体量的电影而言,它还是找寻北美发行商的重要平台……

看吧,就是今年的多伦多电影节,陈凯歌出任多伦多电影节“站台”评选单元的评委。冯小刚的《芳华》、吴宇森的《追捕》、黄渤主演的《冰之下》,以及才从威尼斯归来的《嘉年华》,组成了“中国军团”,其阵容远超威尼斯。在业界看来,去多伦多举办首映礼,不仅能赚得吆喝之声,同时也能寻觅海外版权的贩卖。

“出口转内销”也不灵验了

在痛苦中寻找自身定位的威尼斯电影节,并非坐以待毙。恰恰相反,一直追求先锋艺术的它,比戛纳要更为激进。还记得今年上半年戛纳电影节,因为流媒体Netflix出品的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引发的口水战吧?威尼斯早在2012年,就在互联网平台开放了地平线单元作品;2016被称作VR元年,威尼斯就在今年设立了VR单元,大胆拥抱新技术;为了吸引更多“星光”,在片单挑选上它甚至在往好莱坞靠近。

成功与否,众说纷纭,至少威尼斯在打破藩篱的路上越走越远。但对华语电影而言,红毯的魔力在消退;国际影展获奖对票房的加持,又显得有些难以量化——

2005年戛纳获评委会奖,王小帅《青红》在内地以400万票房下线;同年顾长卫的《孔雀》捧回一尊银熊,却拿下了1000万票房;

2006年,《三峡好人》让贾樟柯闪耀威尼斯,却在内地仅报收30万;

2014年的《白日焰火》堪称“出口转内销”的营销典范,在柏林斩获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主角银熊奖后,趁热打铁火速定档,主打悬疑等商业元素,票房顺利破亿;

2015年,成本仅170万的《心迷宫》获得过千万票房,电影节奖项的加成功不可没;

到了2016年,在洛迦诺电影节、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土耳其伊斯坦堡独立电影节上获奖的《路边野餐》,只拿下了648万票房;而唯一一部在三大电影节获奖的《长江图》,却是惨到只进账326万票房。

无论如何,对试图获得业内承认的青年电影人而言,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能带来对票房的不稳定加成,也能带来职业成就感。《天注定》在戛纳首映后,如潮的掌声与梁朝伟的观摩,让青年演员李梦“找到了继续做电影的理由”。有时候,获奖还意味着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敲门砖,一如执导了《路边野餐》的导演毕赣,也已获得华策千万级投资——他终于不再为筹资而伤透脑筋了。

回头来看,陷入尴尬境地的威尼斯,要寻找打破传统边界的路径;华语电影也需要在票房狂欢时,反观自我的艺术创作。等待来年,希望它真的不要如此冷清了。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