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无人驾驶能减少交通事故 零死亡率不可能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汽车责任事故共发生16.52万起,死亡人数达到5.18万人。其中,“人”的因素引发交通事故占70%以上,其中驾驶人引发的事故占人因事故总数的90%以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7年7月29日,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会庆在合肥举办的“交通安全与交通事故主动预防”论坛上提出,交通事故防治重点应该由“车”和“路”的防治,逐渐转向以“人”为主体的防治,“交通事故像人一样,不是生病后才开始预防,驾驶员在驾车前的体检,同样能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对于无人驾驶车辆能否避免零死亡率,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认为,无人驾驶车辆能减少交通事故发生,但达到零死亡不可能。

“人”引发交通事故超七成

汽车逐渐成为市民日常出行代步工具的今天,驾驶员群体日趋庞大。据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04亿,机动车驾驶人总量已经超过3.71亿,其中汽车驾驶人数量达到3.28亿。

驾驶员数量猛增,伴随着交通事故也同样高速增长。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车祸流行病学——即在事故发生和未发生情况下,对事故倾向性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的特征对照研究,数据显示,“人”的因素引发交通事故占70%以上,其中驾驶人引发的事故占人因事故总数的90%以上,发现并证实中国驾驶队伍中存在事故倾向性驾驶员,比例为6%-8%。

事故倾向性驾驶员是指因生理、心理等原因比正常驾驶员更容易发生事故的人群。据这家研究中心的主任金会庆介绍,他们发现,事故倾向性驾驶员在生理、心理上11项指标和安全驾驶员有显著差异。

“有些职业驾驶员长途驾驶,中途住在宾馆,并不好好休息,而是喝酒、打牌和上网等,次日再长途开车,这就非常危险。”金会庆说。

金会庆称,交通事故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因人而异,这是可变的倾向性,驾驶员会受到环境、特性、时期三个因素影响。比如其中的特性包括危险感知低下、注意力分散和夜视力低下等,这些都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

应从被动预防转变为主动预防

众据介绍,交管部门强制对酒驾、超速、闯红灯、逆行、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这种行为属于被动预防。而像机动车驾驶员的疲劳驾驶,就不同于酒驾、超速和超载等不良驾驶行为可以被直接发现,其发生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很难得到控制,但这可以主动预防。

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为,交通事故防止重点应由“车”“路”的防治,逐渐转向以“人”为主体的防治,从事故后的防治转向事故前的预防,预防策略上也应从被动预防转为主动预防。

交通事故主动预防是一种自我意识,自觉产生的。“它就像人一样,不是生了病才预防,而是主动地自我保健,自己到医院去体检”,金会庆说。

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出的预防策略,是建立三道防线防护体系,一是驾驶员的筛检,二是驾驶人素质和行为矫正,三是高危环境检测、预警和控制。

金会庆解释,驾驶员筛检包括危险感受、复杂反应判断和人格等,一旦发现有事故倾向性驾驶员,他们最起码不能开客车、货车等商业运营车辆,否则发生风险几率就高。

“我们准备推出一款便捷化、简易化的自我检测设备,他能和移动手机结合起来,开车前只需检测5分钟到10分钟。”金会庆说,人常规温度是36.5度,出车前检测发现体温37度多,那驾驶员肯定有问题,自己都急了,这个问题带动了整个肢体的、心理的、状态的变化,这样他们在驾车时也会多注意,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交通事故调查过于注重责任追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坦言,除了心血管病、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致死之外,中国的交通事故致死率排在第五位。相比较身体健康的因素,因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更严重的影响,所以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研究怎样能更好地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以前交通事故主要属于被动预防的状态,多是在管理层面上,从事故发生后的角度来出发,而非通过事先去防控。”他认为。

王陇德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长君的认同。王长君说,目前,一般事故的处理更多是关注赔偿的落实,一旦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特别是死亡5人、10人以上的事故,整个调查过程中会特别明显地关注责任追究,包括我们偏重对事故的直接原因和直接责任人的调查,对人的因素的过度强调,这也就导致我们对事故发生深层次原因的发现不足、挖掘不足。

王长君解释,在道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改善的整个方法上,往常人们注重人、车、路的要素的调查。但在车、人、路构成的系统中的综合性分析存在很多不足。其中,包括在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改善方面,人们更多依赖于经验和积累,调查人的能力对调查结果的好坏、原因和挖掘的准确程度影响很大,而对事故的深层次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在法律法规,包括技术标准和规范方面,管理层等方面分析不足。

无人驾驶无法实现零死亡

2017年7月,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通过视频直播展示了一段自己乘坐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的情景。而关于无人驾驶汽车是否会引发交通事故,也引起了网友争议。

王陇德表示,无人驾驶汽车是将来发展的方向,但它有条件限制,不是所有的车都能变成无人驾驶,且驾驶员各方面条件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教育良好的社会,过往行人很多具备交通意识,如果这方面的教育水平不高,人群素养不高,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无人驾驶汽车虽是趋势,但并非完全替代驾驶员。”王陇德说,像飞机、轨道交通地铁都是在轨道上运行的,它不像汽车,会突然遇到一个人、一个动物冒出来,所以无人驾驶只能在某些方面应用,比如在固定的线路上,但如果是在随机性比较强的情境中,个人家庭车辆在这方面会受到限制,因此并非将来大部分的车辆都要被无人驾驶代替。

王陇德说,在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商业化方面,目前发达国家也是在起步阶段,但他们的计划是到2025年、2030年有一定比例的自动驾驶汽车可以使用。

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是否发生交通事故,王陇德认为交通事故能减少,但零死亡不可能。他解释,目前因他人违规导致的事故同样不少,而且从科技上讲,自动驾驶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跟实际情况并不一样,所以实现零死亡率不可能。

“类似于隔离线、斑马线、信号灯等,这些是不是制约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瓶颈,这涉及到全国的管理问题。首先要做全国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以后进行标准与规范的统一,大家都来遵循这个规范,这就是管理的问题。”他说。

( 实习生杨慧彩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