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酒店创始人白玛多吉:客人要求我们卖贵点,不然他们下次就不来了

“如果太莽撞地往里面布点,万一自身的流量跟不上,可能会很难维系运营。”

对于国内非标住宿业而言,点缀在滇藏沿线的松赞山居系列,某种程度上算是业界传奇。一个跨界而来的电影人,设计出的酒店意外俘获了大批"朝圣者"。 

售价过万元的松赞环线产品,在2015年就售卖了近2000份,截至当年12月,旅行带动的房间收入贡献已经占到总收入的70%;TripAdvisor连续9年将其评为“中国最好的25家酒店”;英国贵族杂志《Tatler》将其列入“101家全世界最好的酒店”;美国CNN将其列入中国风景最好的9家酒店......

尽管业内对其有着诸多疑问,在绝大多数场合,创始人白玛多吉的讲演内容均围绕建筑艺术、服务理念、文化信仰等展开,少见涉及商业层面的解析。但从最开始“卖房间”成功转型为“卖旅行”,并逐步成为整个行业的瞩目焦点和话题担当,显然绝非单纯的一句“发心”能够带过。

它究竟是如何做到今天的成绩?未来有怎样的远景规划?又会给行业带来哪些价值参考?

松赞酒店创始人白玛多吉

我们从1999年构思、筹划,到2001年第一家店松赞绿谷开业,再到接下来形成山居系列,相比于现在兴起的民宿热,松赞在非标住宿领域其实下手很早。

但因为整个行业没有太清晰的概念,所以我们一直是在摸索、孕育自有的商业模式,这个模式往大了讲,我觉得是有品质的生活方式;而具体一点说,就是精品酒店+旅行。

很多人都说我们发展得比较谨慎,但事实上松赞在沿线的选址布点,早在2004年就基本定下来了。包括整体的推进其实都很快。

从第一家香格里拉绿谷开业,到2007年林卡店建成,再到后来沿线包括奔子栏、梅里、茨中、塔城的第3到6家店,其实是在2007年动工、2008年建成,2009年除了茨中以外,全部装修完毕。这其中涉及的模式培育和节奏把握,我分别从几个方面具体谈谈。

首先是产品的市场培育。在第一家店香格里拉松赞绿谷开业的时候,我们当时还不敢确定,通过香格里拉松赞绿谷单店的运营,能否支撑起创造的市场(后端的几家酒店)?因为那个时候,各沿线选址没有任何外人了解,基本都算不上是旅游目的地。

如果太莽撞地往里面布点,万一自身的流量跟不上,可能会很难维系运营。

当时从市场的角度考虑是,先把最容易做的部分规模弄大点,只有自有流量培育到一定程度,才会更容易支撑起后面的供给。所以我们决定在香格里拉再加强,2004年开始投入建设颂赞林卡。

但是在松赞林卡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两种产品的互补性并不一定那么强;而且那时候绿谷店的市场支撑表现越来越好,所以我们其实没有等到林卡开业,在2007年就开始继续对余下的布点投入建设。

第二个是团队运营。尽管那时候绿谷的流量很可观,已经能够把林卡的销售撑起来,但我们有个很大的顾虑是,绿谷团队管理的只是一个20间客房的酒店——现在要去接管一家80多间房的酒店,而且是从旅行酒店到度假酒店,这个转换究竟能不能适应?

因为缺乏充分的准备和足够信心,所以2006年开始,我们就寻找管理公司代运营。大到四季、小到各类管理公司都有接触,但发现包括四季等品牌在内的管理运营理念,和松赞林卡之间离得还是比较远,所以迟迟找不到合适的运营方。 

在绿谷团队运营林卡40间房(一半的房量)半年后,2009年我们选了雅高来做运营。实际上,我们觉得自己的团队运营也没什么问题,加上跟雅高合作没太长时间就发现,交由国际品牌来运营实在是水土不服。

在双方友好协商解约后,我们很快拿回来重新交给绿谷团队来做,包括后续四家店的运营管理也是我们自己直接参与。随着整个团队越来越齐整,现在我认为如果每年新开两家,只要规模不是太大应该都可以应付。

前面提到,在2009年的时候,松赞在沿线的几家店就已经装修完毕,各店团队也都相继配置完整准备投入运营;但2010年刚好4万亿投资的政策下来,迪庆州得到了一次少有的翻新基础设施的机遇,但要想使用这笔钱,必须要在2010年完成建设,所以地方仓促决定封掉所有公路并开始翻新。

松赞后面装修好的几家店,因此被迫整整空置了1年,这让我们比较难受。

事实上,直到2011年沿线公路仍然没有建好,但我们等不了了。有别于之前单纯的客房销售,松赞开始把整个环线串起来,设计成精品酒店+旅行的打包产品往外推。

在道路时通时断的恶劣状况下,我们连续以两端司机对接、中间游客步行的接驳方式,陪游客完成了整段体验。虽然客人真的很辛苦,但那一年我们卖了108件产品;随后的2012年,这个产品走了800多人,增长800%多;再下一年是1300多人,增长超过100%。

从当时消费端的诉求看,整个国内真的太需要这样的产品了。

松赞的这些客人中,90%都是来自国外,10%里很多都是海归;很多客人在网上发现我们后感到很奇怪,说国内怎么会有这样的产品,就带着一种尝试的心理过来体验,说非得找我聊聊。而我得到的反馈是,即便在那么尴尬的道路状况下,他们仍然觉得体验比大多数国外度假酒店要更好。

在这个阶段里,好多客人我都直接接触过,他们提出来有个共性问题,说我们价格太低——包括我在塔城碰到的新加坡国立图书馆馆长和博物馆馆长两家人,他们给我提了一个要求希望把价格提高,说价格提高了他们每年都争取来;但如果松赞还按照这个价格继续经营,他们就不一定会来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其实他们是在拿松赞系列跟不丹的安曼作对比。

以环线产品为例,那年我们旺季做的7晚8天的环线产品售价是1万3/人;而即便在11月的淡季,不丹安曼10天9晚的产品差不多卖到了1万8千美金/人。这里就暗含了一个问题,游客不确定松赞能够在这个价格下确保品质,因为很多人都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可能会破坏原本的在地体验和度假氛围。

但是我跟团队坚持认为,高价并不是松赞的目标。至少在现阶段,赢得更多客户信任才是核心策略。

随着销售比例的递增,目前旅行产品的客人已经占到用房客人的70%,而且越来越多的客人正在往价格更高的新产品(全程带管家)上转化。只要运营能够支撑,松赞能够实现稳步发展,我觉得这更为关键。事实上,我们也确实没有因此改变之后的定价策略。

接下来谈谈资本,松赞早在2008年就逐渐知名,例如每年的外滩画报最佳设计酒店评选都邀请我们赴会参展;但直到2013年我们认为团队和整个商业模式成型后,我们才开始主动接受媒体报道。

而随着品牌曝光度不断扩大,包括西南和江浙等地区在内,很多地方都给出了各种优惠政策,希望我们能过去,比方说如果松赞进驻了,直接可以调用地方旅游发展基金。

坦白讲,这是个很难得的机遇期,如果在这个时候不努力抓住,继续停留在这么5、6家店的规模去经营,事实上对松赞自身的发展也不会特别好。

所以从2014年起,我们开始筹划以丽江、拉萨为始终点,沿茶马古道进行布局,在西藏昌都和林芝地区新建8家精品山居,计划在2018年正式打通滇藏线,运营滇藏线旅行产品。

但松赞选择扩张也有自己的原则,比方很多地方政府都特别热情地希望我们过去,说能免费给地做家100甚至200间房的酒店。但这对松赞而言不可能,因为现在我的原则是不会做超过50间房的酒店,特别是在第一期;除非将来这个目的地确实有很强的功能性,我们可能会考虑。

包括在股权融资上,可能说松赞现在产品和商业模型摸索逐步成型,到了资本助力加速扩张的阶段,但我不会把股权融资开放得太多,尽管这么多年里有很多投资方希望进来,我仍然只开了很小一点窗口,而且会自己来逐个作甄别。

所以从松赞的整个发展思路来说,我觉得我们既不拘谨,也没有盲目,应该是自然而然或者说完全掌控住节奏的。

最后谈谈对松赞扩张的认知“束缚”。很多人跟我聊过,说松赞这个产品有很强的地域性,如果选择走出去的话,松赞将不再是松赞。但我觉得其实不是这样。

可能因为松赞的产品一开始就是在藏地做起来的,而且背后确实有很多藏地文化的背书在里面;但松赞品牌传递的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单一的文化属性。

他可以跟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元素,特别是在地活态的手工艺做融合。事实上,国外的酒店品牌也可能来源于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但并不妨碍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否则如果按照这一思维定势推论:颐和园为什么要选择安曼、悦榕庄怎么可以在玉龙雪山旁?

松赞毕竟是要下山的,这只取决于它准备好了没有。我一直在说,我们要做的事是“寻找通往香巴拉的路径”。而说到底,香巴拉其实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国。所以并非只有藏地才有香巴拉,这个世间的任何地方,你在哪里,路径就在哪里。

来源:旅游商业观察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