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假的6月”:为何二季度资金面比预期中宽松?

6月与3月,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无论是工具与时间点选择,还是期限搭配上,都是如出一辙,但相似的操作,市场反应与预期却截然不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临近季末,中国央行连续两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资金利率普遍下行,一改此前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情绪,市场也感叹经历了一个“假的6月”。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公司认为,6月与3月相比,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无论是工具与时间点选择,还是期限搭配上,都是如出一辙。相似的操作,市场反应与预期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是央行货币政策态度的微调以及对于预期管理的重视,这也意味着7月流动性难重演4月超预期的紧张。

周一,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临近月末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对冲央行逆回购到期后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较高水平,6月26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当日有500亿逆回购到期,当日净回笼500亿。这是继上周五后,央行再次暂停公开市场操作。

目前来看,市场机构对于二季度流动性管理相较于一季度更加从容。周一,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Shibor)多数下行,隔夜Shibor跌9.3个基点,报2.7170%,创3月27日以来最大跌幅;7天Shibor跌2.97个基点,报2.9063%;3个月跌1.75个基点,报4.6125%,连续第八个交易日下行,是4月中旬以来最长的连跌周期。

与此同时,以3个月期限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为代表的银行负债成本,在6月初曾经达到了5.2%左右的历史高位,但是截至6月23日,该数据已经下行至4.56%。总之,6月流动性预期明显好于3月。

兴业研究表示,市场不同反应的背后是央行货币政策的微调。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5月12日之后就从前期稳健中性偏紧的操作转为真正的“不松不紧”精准投放,另一方面,央行进一步加强预期管理,不断通过媒体或者在各类会议中,强调稳定跨季流动性,稳定预期。

上周五,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表示,6月份以来央行通过中期便利工具(MLF)、逆回购等工具向主要商业银行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临近月末财政支出力度加大,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市场预期稳定。商业银行从央行获取资金后积极向市场融出,资金分层传导顺畅,货币市场关键期限品种利率稳中有降,金融机构对平稳度过6月末时点信心明显增强。

3月时,因季末以及宏观审慎考核(MPA)等因素,市场也曾一度担心流动性,但整体来看资金面紧张程度也低于预期,反倒是4月资金面出现了超预期的紧张。那7月这种情况是否会重演呢?

兴业研究认为很难重演,因为近期利率互换市场显示的市场对于7月第一周的流动性预期依旧稳定,需要关注的是7月中下旬MLF操作到期可能会对流动性产生的时点冲击。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