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片单统计:较去年腰斩、炮灰不少,战略收缩成为关键词

伴随着市场增速放缓,分化现象的加剧,一股寒流冲击着国产电影业,如何突围成了各路影视大佬共同的话题。

文|朴芳 凤凰涅磐 编辑|朴芳

据统计,从去年的约300部到今年的130余部,上影节的片单总量较去年整体减半。

片单满天飞的现象一去而不复返,我们观察到的另一大关键词就是“战略收缩”。代表中国电影业的“标签式”电影公司,以及那些豪言壮语曾想跨界捞钱的行外公司纷纷收缩战线,相应的各种发布会和XX之夜也较去年少了不少。

于此同时,大佬们也纷纷表达了务实的态度。

“的确有一部分(项目)成了PPT。今年我们没有办××之夜,还是先做了再说。”阿里影业CEO俞永福如是说。

“比如我们说去年发布了那么多的片单,总结下来说大部分都是完全无法实现,今年呢?还有很多片单在发布,如果一个片单都不发布,难道就会影响整个业务推进吗?”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同样认为不如先做后说。

伴随着市场增速放缓,分化现象的加剧,一股寒流冲击着国产电影业,如何突围成了各路影视大佬共同的话题。

片单统计:收缩的战线

 

在这份片单中,去掉个别重复的,总量大概在130部。其中就在这大大缩水的片单中,还有不少去年就发布的“冷饭”,为了“面子”好看,又拿出来炒。

而表格中的某些影片从题材、主创,明显可以看出将是“票房一日游”或“首周游”,沦为炮灰估计已成定局。

还有一些看似是大片,但实际风险非常大的项目,例如《机器之血》、《鲛珠传》等。

相比于“炒冷饭”更加尴尬的是“欠债”。据统计去年的上海电影节期间发布约300部片子的片单,一年后即使算上开发中的也只完成了有40%左右,没完成甚至没启动的片子占了主流。

而数据背后,还有前两年“见好就上”跨界投身影视圈的各类“影业”公司,在上影节上的高调亮相和宣传似乎还在昨天,如今也纷纷偃旗息鼓了。

这里面起家有的是搞手游、网游的、有的是搞快消品、各种网站的、有的是明星演而优则商的,还有搞金融的、做重工的,仅仅一年过去,就变了天,成立的新公司明显变少了,资本雄厚的仍然能撑下去,而缺少竞争力的公司惨遭洗牌。问起原因,大体一句话“把搞电影想的太简单了”。

是不能做好还是不想做好

2016年内地票房出现了10年最低增幅,仅比上年增长3.73%,以457.12亿元收官。同时也打破了连续五年增长30%以上的黄金时期。正在坊间幻想着这也许如同股市“高位调整”然后会继续冲击上扬时候,今年第一季度内地票房报收142.5亿,较去年同期反而下降1.7%,来了一次“倒春寒”。

进入第二季度的黄金档“端午”、“五一”则成了进口片对国产片的碾压,这种情况将一直延续到受保护的暑期档。

“现在我们电影产业的问题是,坐了最多的头等舱,住了最多的五星级宾馆,开了最多的派对,但真正做事的人太少。”今年上影节上,王长田感叹道。

据昨天最新消息,目前我国银幕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而与硬件不想匹配的就是票房增长放缓,这说明了中国电影通过影院新增这种“硬件提升”来带动观众增长的有效性已经不足。

面对破局之道,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忧心忡忡“我们的工业电影是缺失的,一年当中我们真正能够拿到的大片的集中度并不多,但是反过来就给了好莱坞电影一个在中国市场的快速通道,所以在中国市场上这些进口影片是畅通无阻的,尤其是这几个月的压力,所有的中国电影人都感到备受压力。”

王长田则认为“我们现在此刻正在上映的外国影片它的口碑并不是很好,为什么国产片的比例下来了?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是观众的逆反,就是观众对于国产片的期待值高于我们自己现在做的影片,但是我们的影片总体品质也是提升的,只不过速度不够快,爆款偏少,这些东西我认为只是短暂的现象。”

中国电影以20年的时间走过了美国100年的电影产业化路程,肯定会遇到“增速过热”所引发的种种问题,中国电影下半场乃至日后征途会如何,我们会和大家一起密切关注。

 

来源:犀牛娱乐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