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金融监管和货币紧缩的叠加效应不可低估

余永定说,政府狠抓金融整顿、加强金融监管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金融监管风暴”和货币紧缩的叠加效应确实不可低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指出,金融整顿是必须的,若整顿产生强大货币紧缩效应,货币紧缩就应该适当延后,以避免重复出现因收紧货币政策导致资产泡沫崩溃,进而把国家拖入金融危机的错误。

余永定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指出,他对央行执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态度表示赞同。虽然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趋稳,但仍存在反复的可能,加之中小企业融资难,监管的金融抑制效应和利率上升可能导致财政恶化。中国货币当局在考虑是否退出2014年以来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应该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

“政府狠抓金融整顿、加强金融监管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金融监管风暴’和货币紧缩的叠加效应确实不可低估。”他说,当整顿本身已产生强大货币紧缩效应的时候,货币紧缩似乎应该适当延后。“金融监管风暴”已使许多金融机构,特别是没有稳定资金来源的中小金融机构感到压力沉重,货币紧缩可能会成为压倒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眼下热门的“缩表”话题,余永定指出,尽管中国和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都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但两者在中间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操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美国执行的是非传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而中国执行的是传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他说,在传统上,为了实现最大限度就业和物价稳定的最终目标,美联储是以买卖短期国债为手段、以联邦基金利息率为中间目标。但在推行数量宽松政策时,美联储不但购买国债券而且购买其他金融资产(MBS),不是购买短期国库券而是购买长期国库券,目标不仅是让联邦基金利息率维持在零而且要直接压低长期利息率。

数量宽松的结果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急剧膨胀,基础货币急剧扩张。一旦经济增长恢复常态,美联储就需要考虑减少基础货币。就其货币政策而言,缩表就等于减少基础货币。

但在中国,余永定说,央行没有也不需要通过压缩资产负债表规模来减少基础货币,来实现抽紧“银根”的目的。

“判断货币政策是否进一步收紧,应首先看准备金的变化,其次是看货币乘数的变化。”他指出,导致中国央行资产缩表问题的关键,不是“政府存款” 减少,而是央行不愿意增加基础货币。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整,是央行根据自己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路径的判断而作出的。即便央行采取了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也只能说是央行采取了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而谈不上什么缩表不缩表。”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