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探索课后服务“3点半难题” 专家:警惕公共服务初衷被曲解

孩子三四点钟放学,与父母下班的时间差该如何填充?对处于摇摆之姿的课后服务,专家称还需明确服务与补课的界限,避免公共服务初衷被曲解。

图片来源:摄图网

孩子三四点钟放学,与父母下班的时间差该如何填充?

为破解家长按时接送学生难题,自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部分省市已形成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专家强调要明确服务与补课的界限,避免公共服务初衷被曲解。

今年2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以前不少学校办过课后托管,之前由于整治收费问题停办,春节期间一些家长向教育部门投诉学校停办一事,因为社会托管所的价格往往更高,这也是今年2月《意见》出台的一个背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界面新闻表示,相比社会上各类托管班,中小学校承担课后服务责任似乎更能让家长放心。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长春、上海、广东、南京等地以政府统筹规划、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鼓励支持学校利用场所、师资等优势,为中小学生组织普惠性的课后活动。具体实施包括少年宫活动搬入学校、“课外活动计划”和“家委会托管工作”等。上海市公办小学普遍向家庭看护确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课后免费看护服务。吉林长春市按生均每天2元安排托管经费,支持各小学校试行学生课后免费托管服务。

在储朝晖看来,学校开办课后服务此前之所以处于摇摆状态,实际还是对学校责任划分不明确的问题。他指出:“通常来讲学校应该是个有限责任的主体,学校教学人员和精力都是相对有限的,而课后托管更多属于公共服务层面问题。”

目前,北京市教委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式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课外活动计划。北京、成都等地构建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北京市政府2015年按城区生均每年700元、郊区生均每年900元划拨专项课后服务经费。西城区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区建设百所学校少年宫,让学生在校内就能自主参加各类课后活动。

“明确放学后不属于义务教育,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贴。可以与家长协商,建立谈判机制,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3月7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时表示,解决“三点半难题”的基本思路是实行弹性放学时间。他强调,“注意不要把这段时间又变成课堂教育的延伸。”

此前《意见》明确,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鼓励中小学校与校外活动场所联合组织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或组织学生就近到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只是简单把孩子关学校里,那是过于简单的处理方法,对课后服务的理解太肤浅。先要明确服务与补课的界限,社会有更多机构接纳孩子开展活动,让孩子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这可以弥补我们教学一个很大不足。”在储朝晖看来,解决“3点半难题”更关键在于这段时间该怎么用,不然目标不明确配套措施也对不上号,因此要避免公共服务初衷被曲解。”

各地探索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过程中,吉林省公主岭市等地出现了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这一组织方式,鼓励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和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开展课后活动。通过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吸引社会捐赠、向家长适当收费等方式建立课后活动经费保障机制。政府、学校、家长对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提供的校内课后活动进行监管。

为化解“3点半难题”,重庆、广西、四川等省一些地方出现了社区组织方式,即以社区、社区教育学院和团组织等为主体,依托学校、社区、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招募志愿者、邀请“五老”、鼓励教职员工、吸纳家长义工、聘请专业人士等,建立政府财政专项拨款、社会捐赠、适当收费等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后服务。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