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听大山侃侃子女教育经

作为父母,要做好孩子语言学习中的铺垫与引导工作,让他们的天分得到更好的开发,让多语言成为桥梁,通往未来更加丰富的世界。

他是第一个以"洋笑星"身份登上春晚的老外,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更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主持人;他在中国学习工作数十年,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用自己的才华为中加两国文化交流作出贡献;不仅如此,他还娶了中国姑娘,成了中国的"洋女婿"。

大山,本名马克·亨利·罗斯韦尔(Mark Henry Rowswell),1965年5月23日生于加拿大渥太华,加拿大籍学者、主持人、相声演员。

大山的中国往事

1984年,当世界对于中国还并无深刻印象时,酷爱中国文化的大山考取了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开始攻读中国研究。他回忆起那时,“神秘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老深邃,它深深吸引了我。”

四年的校园学习,只是进一步增强了大山对亲历异国文化的向往。1988年,他选择了来到中国,继续在北京大学进修中国语言文学。

留学北大期间,他经常参与学校各类社团,在他看来,留学本身就是来学习跟自己文化环境不同的东西:“这种差异本身就是吸引我的”“而要想学习异国文化,自己要去迈出第一步”。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被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组选中,在这一年的春晚上出演小品《夜归》。

在《夜归》中,他展现出扎实的语言功底与精湛的表演实力,获得空前的关注。哪怕30年过去,面对这张富有年代感的现场照片,仍觉喜感直溢屏幕,不难想象当年观众如何被年轻的大山逗得哈哈直乐。

因为《夜归》剧中人物“大山”,他也由此得名。

1989年底,大山拜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为师,成为相声艺术"家谱"第一个外国人。从此,这个一身唐装,仪表堂堂在舞台上说学逗唱的加拿大小伙,开始丰富中国50后到80后的回忆,并以主持与相声为基础,广泛涉猎各个领域:

大山与恩师姜昆一起表演相声

从相声小品到话剧电视剧,他不断拓宽自己的艺术道路——他主持的《汉语桥》幽默风趣,表演的《红星照耀中国》》真挚感人,参演的《五官新说》、《编辑部的故事》更是为全剧锦上添花。

他在加拿大驻华使馆担任过文化使者,从事文化和学术交流项目——他创办了《枫窗》特刊以反映中加关系各方面新动态;他编写了第一本专门针对中国大陆读者的《加拿大旅游指南》;1994年,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在首次访华以后,亲自给大山写信,称道:“加拿大在中国的友好大使莫过于大山。”

他对教育领域情有独钟,作为一个学习外语的成功者,他出版了一系列读物,帮助中国人学习英语,同时还直接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中,为中央台国际频道编写和主持了《交际汉语》、《旅游汉语》以及《体育汉语》系列节目。

除了事业有成之外,他还在中国拥有了最美妙的一段人生际遇:与甘霖结为夫妻,拥有了一段中西结合的跨国婚姻。

大山与儿子睿睿

大山的儿子睿睿与女儿小懿分别于1995年与1998年出生。从此,孩子的教育与成长,成为了大山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不过,故事才刚刚开始:像所有跨国婚姻一样,大山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多文化”“多语言”的火花和摩擦。洋女婿来到中国家庭,孩子的教育是谁说了算?这一家四口到底是说英语还是京片子?

混血宝宝的语言文化教育

爷爷奶奶妈妈讲不同语言,对于牙牙学语的我到底好不好?许多跨国家庭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家里长辈讲不同的语言,对于牙牙学语的小宝贝成长到底好不好?大山和很多语言教育专家都认为,这点压根儿不是问题!

他认为,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不仅不会为孩子学习语言带来障碍,反而还会在潜移默化中能增强孩子们思考和转换信息的速度,挖掘和建立他们的社交能力。

即使是还没有形成语言概念的孩子,也可以区分不同家庭成员使用语言的不同,虽然无法明确将不同语言归纳到具体体系,但孩子们并不会产生混乱——说白了就是不管你们大人们怎么鸡鸭鹅语一通,我灵活的最强大脑,都能反应得过来!

“孩子的头脑非常灵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什么话,他分得门儿清~”

而通常情况下,多语教育的孩可能开始说话比单语教育的稍晚一些,大概要在两岁之后,但他们并!非!不!会!我们的小天才们其实是听得懂滴。

他们会先选择自己认为最舒服的语言开口说,然后逐渐学习和应用其他语言。

多语言环境家庭教育该注意些什么?

1. 注重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融合

大山的儿子在幼儿阶段基本只与家人接触,在家里,中文成为了比较主要的交流语言(额,大山你是有多热爱汉语……)而这,曾造成了儿子在长到4岁时,英文还不太流利,上幼儿园时,需要特意教他怎么用英语表达去洗手间。

所以啊,大山总结道,嗯,要把英文拾起来,要家里与社会多种环境去融合,齐头并进学习语言文化——“入学之后,接触到社会同龄的孩子,就产生了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区别,因而家长需要注重内外部不同文化的培养。”

2. 不同家庭角色要坚定、坚持地和孩子说一种语言,不要几种语言混淆使用

而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还不能忽视一个细节:和孩子交流时,不同的语言间不要穿插混用。

譬如,说中文的时候不要穿插英文词或地方方言,说英文时也尽量维持英语的纯正,(对,童鞋,说的就是你,不要出现什么“明天conference上,要对你那个report进行discuss”类的4A广告腔),以免为孩子的学习和理解带来困扰(带,坏,孩,子)……

此外,孩子也会容易有惰性:当他们习惯说一种语言时,可能会不想说另一种语言。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坚持用自己负责的语言来沟通哟。譬如,和妈妈必须用英文交流,和爸爸必须用普通话。

从多语言教育到家庭教育观念

1. 自由与责任并存

除了具体的多语言教育,大山对家庭教育观念也有话说。他强调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给孩子的自由度,是父母需要掌握的。对于三到五岁的孩子,你给他的自由必须有限,因为他还无法做到把自己的生活都安排的有条不紊。”

他以规范孩子作息时间举例:你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几点钟睡觉,玩几小时游戏,但他必须保证睡眠充足。如果孩子自己的决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份自由就会回收。

要让孩子明白,给他的自由空间越大,他的责任也越大。

2. 要不怕跟孩子讲道理

讲道理比硬要求更有效,坦白解释比欺骗孩子更有效。大山举出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父母要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几天,爸妈离开的时候,孩子总免不了哭闹。这时,经常会有人建议爸妈,不用告诉孩子就行了,让孩子先睡,睡着了爸妈该走就走。(就是有这种懒家长…欺负人家是小孩…)

“但是我一直觉得,这还不如你好好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走,什么时候回来。”大山说,“孩子固然会很难受,但也会慢慢明白这个道理,如果父母说话算话,这个过程就培养了孩子的接受力和辨别力。”

如今,大山的两个孩子都大啦,但对于孩子们的生活建议,大山仍然会经常与妻子商量,孩子也会主动征求父母双方的意见。

“归根结底嘛,父母还是要相信孩子的选择。”大山笑着说。

目前,跨国婚姻正越来越常见,而跨国婚姻中组建的多语言文化家庭也因其自身的独特性,为开启孩子的语言天赋,丰富孩子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机会。

 

作为父母,要做好孩子语言学习中的铺垫与引导工作,让他们的天分得到更好的开发,让多语言成为桥梁,通往未来更加丰富的世界。

来源:精英说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