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逝世45年】自杀 是宿命还是反抗?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

1972年的今天,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神奈川县逗子市的玛丽娜公寓含煤气管自杀身亡,未留下任何遗言。这似乎映照了他此前在《临终之眼》一文中写下的话——“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同年1月,川端康成在玛丽娜公寓购置了一所房间作为自己的工作室,在此进行创作。3个月后在他自杀当天的下午,很少独自外出的川端康成却一反常态跟家人说“我散步去”,便只身离开,直到晚上9时许也未曾归来。家人差遣助手岛守敏惠去寻找他的踪迹,却没料到带回来的却只有噩耗——川端康成自杀了。在盥洗室里,他躺在棉被上,口含着煤气管,枕边还放有打开着的威士忌酒和酒杯。据推断,川端康成的死亡时间是下午6时左右。

一时间,川端康成自杀的消息传遍日本。对于他的离世,人们纷纷在惊讶之外表示惋惜,霎时间舆论哗然,文坛也受到很大振动。另外,由于川端康成并未留下只字片语的遗言,这使得人们不禁纷纷猜测:这位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功成名就的作家为何自杀?

是逃避还是迫不得已?

对于川端康成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的做法,学界各持己见。作家、评论家加藤周一曾在《永别了,川端康成》一文中怀念川端康成,称其为“伟大的小诗人”,但却对他的自杀持较为复杂的态度。在加藤周一看来,川端康成不触及世界、国家大事,也不问大自然与社会的“构造”,而是“经常从以历史为主体的事情中逃避,一味想把世界局限在眼前的这块地方”。这也许是种委婉的批评。

在中国,不少人对川端康成的死也发表的自己的看法。川端康成的译者叶渭渠曾在《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中表示,川端康成的自杀是迫不得已的。在他看来,那时的川端康成已经“没有能力去感受一切了,也没有能力生活下去了”,便只好以自杀的方式去摆脱生活、创作上的困境,保持已有的荣誉。叶渭渠还特意提到了前美国驻日大使,日本问题专家埃德温·赖肖尔对于日本人自杀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崇尚修身律己的一种表现,即使在今天,自杀仍然被看作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甚至是高尚的办法。”

《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叶渭渠著

作家毛丹青也对川端康成的自杀表示理解。在他眼里,文学是一次行为艺术,就像三岛由纪夫用一把最锋利的刀把自己插入文学史一样,让人惊奇让读者感叹。而川端康成正是用自杀完成了自己最后的艺术。“在世界上,看看那些自杀的作家们,其中最美丽的逝者应该算川端康成,因为大海、樱花、月夜与人,这些日常的元素恰恰是通往他文学的重要路径!”

文学编辑洪烛在《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为何还自杀》一文中,称“诗人或艺术家的自杀,是死亡圈套中最富有悲剧性的。”在他看来,川端康成的自杀是对自己的背叛,是“以死背叛了生”。这是因为在《临终之眼》中,川端康成曾明确表达自己对自杀的厌恶,而他最终却以自杀来结束生命,《临终之眼》便成了他提前拟好的悼词。

不同于洪烛那鲜明的态度,作家何大草并未对川端康成的做法表示赞同或否定。在《川端康成:他反对自杀最后还是自杀了》一文中,何大草写道:“自然的美和难解的谜团,映现在他(指川端康成)临终的眼中。”在他心中,川端康成“精致、颓废,有点像周作人、竹久梦二,在象牙塔中雕刻宇宙之大”,这也是他喜欢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的原因。

是宿命还是反抗?

关于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外界向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受三岛由纪夫的自杀事件打击,一时难以接受;也有人说,他是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文学创作上倍感压力,却文思枯竭,为了保持昔日荣耀和地位便选择自尽;甚至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他的自杀,与他支持的警察秦野章在东京都知事竞选上的落败有关。

叶渭渠在《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一文中,首先从生死观的角度分析了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他指出,川端康成虽然在《临终之眼》中表明自己反对自杀那“为死而死”的做法,他本人却一直把“死亡”当做是一种“灭亡的美”,并十分欣赏因自杀而死的画家古贺春江的一句口头禅“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的。”他也曾时常嘱咐自己的妻子不要让他人看到自己病危的样子,只因为“不想让人像看热闹地看着自己死去”。在叶渭渠看来,这恰巧是川端康成坚持“不灭的美”的做法:愿意保持澄澈的心境,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在川端康成的意识里,这种做法是“一种对死的有意识的反抗”,一种自我解脱。这便不难解释他为何选择独自一人在公寓中去世,而不是在众人的注视下死去。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选择自杀的做法,兴许也与他那因儿时的不幸经历造成的忧郁、多愁的性格,还有晚年孤独、病患缠身带来的折磨有关。这也是包括叶渭渠等学者对于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的猜测之一。

川端康成两岁时,父亲因肺结核病去世,他随母迁居大阪府西成郡丰里村。第二年,他的母亲也因感染结核病而离世。七年后,川端康成没料到姐姐芳子又因患热病,并发心脏麻痹而死。这时,他身边剩下的,只有年迈的祖父。不幸的是,1914年5月,祖父也离开了他。在日后的《拾骨》、《参加葬礼的名人》、《向阳》等文章中,川端康成记录下了祖父病逝前后的日子,读来令人倍感凄凉。晚年的川端康成因结石而住进医院,在与他的弟子,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通信时,他写道:“今天又是9时半起床,这就是我的清晨。这种痴呆状态时日已久,还能写些什么呢?我没有把握......”书信中透露出川端康成对生活、创作的失望和丧气。

洪烛也在《川端康成:他反对自杀最后还是自杀了》文中,通过三岛由纪夫的讲述提及了川端康成晚年时的孤独状态。“大年初二,川端家有迎接宾客的习惯......只见大家谈笑风生,惟有川端氏离群,独自坐在火盆旁,一边伸手在火盆上烤火,一边默默地望着火盆。那时尚健在的久米正雄氏冲着川端氏突然扬声说:川端君好孤独呀,你太孤独啦!”在沉默的面庞下,川端康成孤独的心境展露无疑。

在川端康成离世的两年前,三岛由纪夫曾以切腹辞世。川端康成曾在三岛由纪夫的自杀现场看到过他死后的惨状,这对他的精神冲击是巨大的。川端康成与三岛由纪夫是师徒关系,在前者看来,后者还是自己文学的接班人、晚辈中独一无二的挚友。这也使得三岛由纪夫的死给他带来了难以抑制的苦闷、痛苦和失落。《朝日新闻》曾有一篇分析川端康成的死的社论,其中便提到了三岛由纪夫的死——“可以认为三岛由纪夫的死的冲击,在川端心坎里罩上了一层多么浓厚的阴影。”许多学者对这一分析也持相同态度。前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文艺评论家山本健康吉曾说:“三岛由纪夫的死,给川端很大的冲击。因为川端认为三岛是自己文学上最理想的接班人,没有别人能够替代他了。所以,三岛的死,给川端带来的空虚是相当深的。”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逝世后的第二年,警察秦野章在东京都知事竞选上落败,这是川端康成不愿看到的局面。起初,一向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他拒绝了支持秦野章的建议,但在首相佐藤荣作等人的劝说下,川端康成在选举前的一个月表示支持秦野章,并不计报酬地为他拉票、演讲。这引起了文艺界的震惊,特别是当他的努力以惨败告终时,诸多学者认为此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前日本文艺协会理事长丹羽文雄曾说:“三岛和秦野这两件事,使得川端深深地陷入了苦闷之中。”作家村松冈也认同这一看法,表示:“三岛事件和秦野章落选以后,川端感情起伏变化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给他笼上了死影。”

川端为何自杀?还有一个流行的看法来自于他的创作。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三年多,向来多产的川端康成却只完成了《长发》等三篇短篇小说和一些随笔。逝世前,他在《新潮》杂志上连载的长篇小说《蒲公英》也未完结,成为了绝笔。他也曾计划将《源氏物语》翻译成现代日语,但也未能完稿。这让许多人猜测川端康成的自杀与他那日渐枯竭的文学创作有关。例如,在山本健吉看来,川端康成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内心难免感到空虚,就像“挖上了一个大空洞”,这让他的写作无以为继。“可以认为,近几年来川端几乎没有执笔创作,是由于他的生命力和生活意志衰退的结果。”

(本文写作部分参考了叶渭渠《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一书)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